《史记》读后感1500字
对别人宽容,对自己严格
—— 读《史记》的感想
在浩瀚的中国史书海洋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对《史记》给予了高度评价。众所周知,鲁迅老师曾说《史记》是“史家的绝唱,空白的《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讲说理,议而不浮华,这部历史巨著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手,他就像涅槃重生的凤凰。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裳;以古为镜,可以知盛衰;以人为鉴。”明镜,可以知得失。”而我从《史记》——这本书中窥见了一条做人原则:“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对他人宽容的态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相处的“润滑剂”,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争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在攻城战、野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平民蔺相如接到宦官之命举荐良人,在将完整玉器归还赵国、渑池的会议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赵惠文王的赏识,被授予战国时期最高官衔,排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大怒。他以为蔺相如本来就是个贱人,凭着他的话就高人一等。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宣称“见到相如,就会受到侮辱”。然而,面对廉颇的挑衅,相如这种先国家忧后个人仇恨的精神,让廉颇感到羞愧,进而自曝认罪。蔺相如也以他优雅的性格原谅了廉颇。就这样,“化干戈为玉帛”,创造了“将军相和”的千古传奇,两人最终成为挚友。
你看,连战功赫赫的廉颇,有时也会犯错误。 “没有黄金是裸露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使是黄金也不是完美的。更何况,我们人类当然都有优点和缺点。 《史记淮阴侯列传》还提到了一句经典名言——:“智者深思熟虑后,必将犯下错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难免会遇到障碍。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这个时候,事情往往会消失,转危为安,一切都会恢复平静。这将为您赢得更多的赞誉和宝贵的友谊。
当然,“看到别人的错误就像看到自己的错误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用它来反思自己,发现了就纠正,发现了就鼓励别人,这对我们自己是有好处的,也能提高我们的境界。俗话说——“严以责己”。
人生是船,自律是水,只有用水推舟,才能扬帆万里。 《史记关羽列传》中的颜婴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晏子认为节俭是智者的基本品质,因此他对那些富有、骄横、奢侈、浪费的人或行为怀有深深的厌恶之情。作为宰相,他依然“饮食不重肉,妃嫔衣不重”。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在衣食住行方面却十分节俭。他吃粗米,住低矮窄房,乘破烂马车,穿粗布衣服。无论齐景公给他盖新房,还是给他车马,他都坚决拒绝。为了让人们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造成社会秩序混乱、道德败坏,晏子一生树立了节俭的榜样。
俗话说:“如果你责怪自己,就责备自己。”作为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然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学习,少数学生经常上课迟到,甚至逃课上网;其实,每个学生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为何明知故犯,甚至屡教不改呢?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中国有句很接地气的谚语,叫“强盗夺走心,点石成金”。范仲淹曾分粥苦读。既然我们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就应该努力工作,做一个思想成熟、能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
读完《史记》这本书,我感触良多。书中对人物精神和肉体的描写,人物悲惨又欢乐的命运,让我彻夜难眠。它改变了我对历史的态度。以前我以为历史一直是一种遥不可及、不可侵犯的尊严,离我很远,现在却让我感觉它近在咫尺,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严济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人高素质的标志。中国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弘扬和践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9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