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1)
我从朋友家借了一本叫《做最好的老师》的书。本书是李振熙老师撰写的。我真的读了,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我觉得读完一本书,一定要留下读书的痕迹,思考一些东西。于是我就把当时的想法记了下来。
通过本书中李先生写的总序,我对李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解到他今天的成就不仅得益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作品。梦。用李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我不止一次庆幸自己是一名老师,因为与青春同行,让我的心永远年轻;而我尤其庆幸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因为这让我可以用一双双“文学耳朵”的“随时聆听‘花开的声音’。并将这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表达成文字。”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李老师的精神追求是“让每个孩子都感到快乐”;读完这本书后,我体会到了榜样的巨大力量。李老师一直“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因此他成为了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就这本书,通过李老师的真诚介绍,我认识或结识了当今教育界的名师,如吴飞、朱永新、洪振涛、蒋自力、程红兵等。我知道,如果我想多了解、多向这些名师学习,我一定要买他们的书,吃他们为同龄人酿制的最丰富的营养大餐。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要“用行动追求教育理想”,要“通过阅读提升人生品格”,要多读“触及心灵的书籍”。即使你不读书,只看电影、电视,你也应该仔细地“品味”,认真地“揣摩”其中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最大的缺点,那就是我不善于思考。其实,除了必备的阅读之外,一个合格的老师比思考更重要。用教育者的思维去关注和思考生活。我想李老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一者善于读书,一者自然善于思考。其实,李老师成功的秘诀无非就是“实践、思考、记录”。
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李老师的话:“对于普通的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只要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三五年后一定会成为教育专家!” ”
我开始记录自己和学生的故事。我不希望成为一名教育专家,但我希望自己找到教育的真谛,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更好地培养每一个遇到我的学生!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二)
这学期,我读了魏书生主编的《如何成为最好的老师》。本书是由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马卡连科、陶渊明等人的独特理论和教导中精选最好的、最重要的,并对此事进行一些反思而编写的。这本书让我更直接、更快捷地了解了脍炙人口的名言、教育文章、伟大教育家的系列教诲,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我还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三部曲》和法国卢梭的教育专着《爱弥儿》作为延伸阅读。
读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讨论。
“学生智力生活的总体境界和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广博和视野的宽广,也取决于:老师给学生带来了多少。他来到这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还剩下多少。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的智力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苏霍姆林斯基表示,优秀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源于坚持不懈的阅读,依靠阅读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海洋。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关注阅读与教学的关系。他认为,只有读书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读书是“潺潺溪流,终日流淌,丰富思想之河”。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让备课不再是坐着看课本的繁琐过程,那么请阅读科学著作,并将你所教授的科学原理课程的教科书制作成你认为最有用的简单教科书。让教科书成为你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些知识的基本原理。你不必花几个小时备课。记住这句名言,一位成功的历史老师曾经说过:“我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一堂课。然而,这个话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需要15分钟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老师能把课处理得很好,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但是,虽然有的老师上课准备得很仔细,教学环节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常常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觉不舒服。之所以感觉语言差,缺乏感染力,我们常说,“问渠有多清,因为有活水源头。”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广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学不会只能意味着仅仅依靠课前几个小时的准备已经不足以自如驾驭课堂了。教科书上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必须广泛涉猎既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知识,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教师的知识视野远比课本宽广,才有可能深入浅出地处理所教授的内容,把死板的课本变成激发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在我的私人图书馆里,在几个房间和走廊里,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有书架……有数千本书……我不是每天读书,不读书就活不下去。”几页,有时几行……”我们或许没有苏那么伟大,但我们至少可以践行“天天读书,终生与书为友”。
对于学生来说,读书同样重要。 “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给孩子们提供阅读的书籍,让他们读令他们惊讶、钦佩的东西。阅读可以教会他们思考,而思考可以成为智力的刺激。”书籍和受书籍启发的生动想法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手段。”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边读边思考的学生,会比一个没有掌握这种看似简单的快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显得能读得更快、更流畅。在阅读中不存在死记硬背的情况。”他的脑力劳动。当他阅读教科书或其他书籍时,情况与无法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完全不同。”
“学生能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思考,学业上就不会落后。没有了学业滞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实践证明,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向知识的大门,那么,阅读就是最重要的窗口。”知识的世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辅导学生。”
“自学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个人必须积累一些书籍。我们学校每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个人藏书就有200-250本,有的学生有400-400本。” 500 本书。”要知道,这只是一所乡村学校。
然而,我国的读书状况却不容乐观。 2006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过调查:我国45%的家庭没有藏书、没有书柜;韩国96.8%的家庭拥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我国每年出版的书籍不少于30本。上千种,但每户消费的图书数量还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有专家指出,阅读太重要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阅读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国民素质下降。阅读习惯的培养最需要我们这样的老师付出努力。因为教师的阅读氛围可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潮流。 “如果你的学生感觉你的思想不断丰富,如果学生确信你今天所说的不是昨天所说的重复,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你必须不断学习和阅读。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我们拥有广泛的知识。只有创新思维,才能教出知识渊博、能力突出、胜过老师的学生。
关于教育,我还没有读过一点,所以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进去,从中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心灵,寻找精神!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周三)
我手里拿着《如何成为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迫不及待地打开扉页。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优雅的字体,工整的排版,精致的包装印刷……这一切……第一次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读过魏书生的一些书,《班主任工作谈话》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本。我很高兴在我刚毕业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这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影响。影响很大。另外,毕业时,我对班主任的工作感到困惑,这让我非常渴望有一位名师来指导我的工作。所以,我对魏书生老师的书爱不释手。在学习中,我逐渐对魏书生先生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天我拿起这本书,怀着敬佩之情又读了一遍魏书生先生写的书。
如何成为最好的老师?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做教师很容易,但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却很难,更何况是最好的老师呢?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富国强民的康庄大道。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就没有未来。
陶行知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每天自己学习,有什么收获,可以随时输入给学生,这样,学生受益更多。”(www.sbkk8.com)老师会觉得有无穷无尽的好处、乐趣,所以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而不厌”,教师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在老教师眼里,“学而不厌”不是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是对每一位老师的要求,“学而不满足”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哪里可以学习?如何学习?陶行知老师的著作中曾提到过。学习,学习,我们要虚心向大家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大众学习,向孩子学习,向朋友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大社会学习。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一师。而我们的生活经验也恰如其分地告诉我们,有能力的人可以为师。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来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合格的人,明白更多的道理和生活原则。知识。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将这一理念深深地铭记在心并付诸实践,我相信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而我们目前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大多数课堂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都是为了完成基于知识的任务。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资源。学生处于被动的角色。此外,在目前我国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不知不觉中维护着自己的“师尊”。上课时,要求学生端正坐姿,双手平放在桌子上,严禁学生上课端正坐姿。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生俱来的活力。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自己学习,向可爱的孩子们学习,你的教学才华才会共同成长。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将令人遗憾。要实现教学互利,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端正自己的立场和角色,走出传统误区,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学习,边教边学,在教中学。引导学生正确发展。
魏书生老师认为,教师是能为学生找到合适阶梯的人。他给我们的建议是,教师要学会用心“偷懒”:学生看得见的我不教;学生看得见的我不教;学生看得见的我不教;学生看得见的我不教。学生查资料能学到的东西我不会教;班干部能教的我就不教。乍一看,这三人确实令人惊讶。这样“懒”的老师能培养出好学生吗?能让学校领导和家长满意吗?在此之前,我认为没有人会认出它。尤其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要把一分钟的课分成两分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生怕学生记不住。当然,魏书生先生的“懒”并非没有原则。 “懒”字背后还隐藏着深奥的学问。
“懒”字背后还有学生。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学习、研究,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懂就向老师求助),把老师的如意算盘变成学生和老师双方的工作。自己的劳动成果。老师的“懒”换来了学生的“勤”。 “懒”这个词背后是有目的的。魏书生老师的懒惰其实是一种教育命令,但他迈出的每一步都会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看似无心,实则他是有好意的。 “懒”字的背后是勤。教师除了要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情况外,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可能涉及到的天文、地理、哲学、文学、时事等。教师在教学中的“偷懒”课堂上就此提出问题。更高的要求。
书中不仅提到了中国著名教育专家的许多睿智观点,还收录了许多国外教育家的实例。我想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这些中外思想碰撞的火花中受益匪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