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读后感
小一团一圆读后感(1)
文/马红芳
【小团圆】我在单位的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我在家里放了很长时间才决定读它。我觉得《小团圆》更像是张爱玲写给自己的。一本书,大概就是写下、发泄、记录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读起来总有一种被针扎的感觉。故事中一男一女之间的矛盾挣扎和困惑,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
张爱玲有片刻的幸福。 “这个人真的很爱我”这句话出现在《色戒》里,也写在《小团圆》里。虽然我没有找到真正爱我的人,但我又被这句话感动了,我把书搁置了一个星期。女人的爱,往往是一种感觉,不是爱一个人,而是被一个人真诚地爱着、真正地重视。一个从未被认真对待的女人是可悲的。从小到大,张爱玲都是大家庭中的副业。她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负担,所以她从来不依赖任何人。她总是在算计,到底是自己欠别人的多,还是别人欠她的多。多一点。生活在一个独生子女被视为小公主和小王子的现代世界是无法理解的。从小我就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保护自己已经来不及了,学会谨慎生存也来不及了。我能有怎样的闲暇和闲暇去爱别人呢?她冷眼看着家里的来往行人,让小说里的男女冷静地计算着彼此的价值。直到胡兰成出现,即使她想自由地去爱,又如何能学会放手?所以她一直保留着自己的爱意,直到很久以后才表达出来。她还保留着嫉妒的情绪。当胡兰成讲起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不得不在心里为他辩护,认为她们在肉体上还是无辜的。这个人真的爱我吗?张爱玲渐渐意识到这不是真的,或者说只是当时才是真的。所以后来她渐渐鄙视了“根本不关心我的死活,只知道如何挽救自己所拥有的”的胡兰成。哪怕后来有男人暂时聚在一起,她也不是真的爱,所以她看着大家的离开,就像重生了一样。很轻。
小重逢可能是因为张爱玲在心里把一生中遇到的人和事都记录在纸上,让这些失去的人能够再次与她团聚。它让世俗的张爱玲出现在我们眼前,去掉了神秘和神化。这个现实使人感到高兴。当然,我也很清楚,这毕竟是一本小说。那只是一个人在时间流逝后对往事的记忆。没有太多的震惊和悲伤。人的一生不是要经历很多事情吗?谁敢说自己没有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最曲折?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又会在哪里重聚呢?
小一团一圆读后感(二)
读完《小团圆》,我放下书,不禁为张爱玲感叹。才女出身可怜,出生在这样一个没落的世家。她的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她的母亲梦想成为一名国际旅行者,渴望有人爱她,但她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也不把他们交给她。她和哥哥之间充满了温暖的母爱。父亲养了好几个女人,只要有很多烟,就能过上好日子。纨绔子弟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孩子却穷得只能住在修道院里,免费给别人付房租。
九黎心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就是母亲和男人。但这两个人却将她伤的彻底。她的命运不是她选择的,而是命中注定的。
九晚叹了口气,一个缺乏关怀的可怜女人。即使她是一个才女,也只是一个需要有人疼爱的小女孩。童年失去的爱情是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的,更何况成年后,我依然因为自尊、自卑而迷茫于对爱情的渴望,却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爱情。
那个人是一个施虐者。九黎知道自己在不断地反省自己,但她却忍不住。她纠缠了二十年,觉得这对她来说不值得。
书的最后一页,九黎关于孩子的梦是唯一让她开心了好久的梦。差点让我哭了,我又叹了口气。
她的内心分析也是客观无情的。看得出来,他是站在高处俯视这个世界。一段悲惨的人生在她的笔下再现。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文学作品。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喜欢这部自传。我对作家本人比她对小说的描述更感兴趣。现实生活是最痛苦、最惊慌的事情。
夜里,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这个神秘女子的悲惨一生,感慨万千。
小一团一圆读后感(周三)
不可能把《小团圆》当作一部虚构小说。整本书的字里行间,张爱玲用平淡、单薄的声音讲述着她前三十年的流水账。她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可以在她的生活中找到最初的版本。她写下了所有她知道可以写的亲戚和朋友。对于故事和人物,她似乎缺乏想象力,但她也认同“小说源于生活”这句话。最闪光的是她的写作,仅限于她的早期作品。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她的写作逐渐枯萎,这可能与她家境贫寒,忙于生存,生活在没有母语环境的地方有关。最重要的是,他生活得与世隔绝,人来人往很少,只能闭门工作。都是她早年的名气救了她,不然怎么会有人看那几本跟嚼蜡一样的小说。
围观的人只是在监视她。就像看现在的电影《小团圆》一样。
《小团圆》重复了她过去的很多事情,重新写下来,面纱彻底被撕掉。可能是一些往事压在她的心里,咬着她,不吐她就不会高兴。因为她一生中从未得到过真爱,无法看着自己的人生平静地流逝,所以她不得不白纸黑字地写下来,也将那些让她的生活灰暗的丑恶之人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她曾说自己是嘉宝的追随者,但事实上她根本不是。嘉宝从未谈论过自己。张爱玲在成名之前就喜欢谈论自己(十七岁时的作品《天才梦》),成名后又毫无顾忌地写自己和家人(如《私语》) 。她晚年隐居,是因为中年之后实在没什么可暴露的了,或许是因为自卑吧。从她的许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始终伴随着她的虚荣心。她不善交际,但喜欢引起注意。在她冷酷自私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一直是她生命中的亮点。所以当她的母亲和她的父亲离婚的时候,尽管形势惨淡,她其实还是感到自豪的,因为当时离婚的人很少。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她的至亲身上,她就像当时某个家庭出生了一位科学家一样自豪。她的母亲去香港的大学看望她。她和妈妈无话可说,但她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时没人在身边,没能展示出她美丽的西式妈妈。
她的母亲大概就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一些刚刚接触西方文明的女性一样,滥用了自己的自由。作为第一批诺拉,她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拥有的奢华自由。 (www.sbkk8.com) 从男人到男人的床,他平淡地度过了一生,最后也以惨淡的方式结束。这样的母亲是她小时候的偶像(虽然年纪越大,她就越讨厌母亲)。但她与母亲的社交能力和美丽的容貌相比还差得很远。一方面,她无比自卑,另一方面,她又无比羡慕。同时,她感觉自己站在一旁,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她看起来很理智,凡事都有自己的决定。因此,这是不可能的。能听听别人怎么说。事实上,事情发生的时候,她已经惊慌失措,毫无防备,只能像洋娃娃一样被摆布。
胡兰成就是这样利用了这个机会。而且他可以轻松地同时和其他女人一起玩。
最终,她从胡兰成那里得到的只是妇科检查报告中的诊断结果:“子宫、子宫、脖子都碎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让她“低到尘埃”的男人。
胡兰成当然从来没有爱过她。后来她遇到的男人,没有一个对她是真心的。桑虎和她同居了三年,从未考虑过娶她。她为赖亚堕胎,最痛苦的时候,赖亚津津有味地吃着烤鸡。
她不想在这部作品中粉饰自己,所以她把自己经历的一切都写了下来。只是现在才出版,很多原本可以称得上震撼的东西都已经很平淡了。但我觉得最讽刺的是柯灵。很久以前,我读过柯灵感人的《寄远方的张爱玲》。文章讲述了柯灵与张爱玲的相识,他如何发现这位初出茅庐的文艺明星,以及他如何在当时的低压环境中帮助她。他为自己的著名举动而担心,也为她在他遇到困难时救了他而感激不已。多么温柔的书生啊。但在《小团圆》中,他只是一个落井下石、在她失意时对她进行性骚扰的底层男人。难怪文革后张爱玲没有回应他的深情呼唤。张爱玲的记忆力非常好,尤其是人性中最卑鄙的部分。
这部小说可能只有熟悉张爱玲作品的人才会感兴趣。其文学价值不是很高。即使在鼎盛时期,张爱玲也只是言情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她有才华,但她从未成为所有人。
《小团圆》是一部结构松散、充满平淡杂语的小说。读完后,我只能感叹说:“真是太傻太天真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37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