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1500字
谈美读后感1500字
最近,学校营造了一种审美氛围,这促使我阅读了一些审美书籍。前不久,我去国家图书馆,终于借到了《谈美》这本书来阅读。真是太好了!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论美》一书写于1932年抗战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但国内很多人却安于入党、当官。中国社会的处境非常糟糕。朱光潜认为,这并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而大多是人心不好造成的。于是他在《谈美》的开场白中指出,人要“悦其情,修其性”,除了吃饱、穿暖、官高、俸禄丰厚等之外,还必须有更高洁的志向。净化人心,首先要美化我们的生活。于是朱光潜写了这本书,让年轻人通过谈论美来净化心灵。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美与愉悦、考证、批评与欣赏、自然美与艺术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等的区别。读完《谈美》,我对其中的两点很感动。
首先是作者对美的整体把握。作者强调“艺术的活动就是‘无为’,人们只有摆脱利益的网络,去观察事物,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的真正美。他认为,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做生意,每个人都要有“无为”的精神,把自己的文化事业当成一件艺术品,只有满足自己的理想和利益,不计较得失,才能有真正的蜕变,成就。事物来自于宏大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因此,他觉得他那个时代那些忙着当官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以及那些假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很庸俗。他觉得人们看事物时,他们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实用态度,一种是科学态度,一种是美丽态度,而只有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利益,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美丽的。
当代中国虽然不是20世纪30年代的动荡社会,但改革开放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颓废思想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比如官场主义、拜金主义等。人们越来越注重事物的实用性。比如在学术界,有多少人真正摆脱名誉,专注于自己喜欢的学术?更多的人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申请教授、获得某个官职,或者申请国家科研计划、获得固定经费。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美,现在更多的学者已经抛开了事物本身的独特美,将研究与兴趣联系起来。很多人不愿意涉足那些不能立即产生结果的领域。这种趋势在各个领域都很普遍,以至于人们常常感到很累。我们可能太忙于名誉或金钱,以至于忽视了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美丽。正如朱老师所说,当局很困惑,旁观者却很清楚。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挣脱束缚自己的利益网络,以更加客观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东西,原来如此美好。朱老师在上一篇文章中说,“慢慢走,欣赏吧!” “很多人生活在这个车马的世界里,就像在高山峡谷里开着车,匆匆地驶过,来不及回头流连,于是这个富丽堂皇的世界就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监狱。这确实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但如果没有“无所事事的兴趣”,人们就无法慢慢欣赏周围的美好。不可能达到无私的状态,产生同理心。因此,我觉得“无为”才是美的真正内涵,也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一种精神。因此,我们更有必要了解“美”,用艺术来净化人们的灵魂。
朱老师说,生活本来就是一门比较宽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活史都是他自己的作品。一个懂得生活的人是一位艺术家,(www.sbkk8.com)他的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认为生活艺术作品的品质取决于我们能否用心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在陶渊明眼中,平凡的“南山”被赋予了一种“悠然”的美,而“豆芽”则成了他眼中的“好苗子”。这是因为陶渊明真正脱离了尘网。他的一生就是一件充满美感的艺术品,而这一切美感都来自于“无为之趣”。
还有一点是关于朱光潜所说的考据、批评和鉴赏。他说,考证不是鉴赏,批评不是鉴赏,但鉴赏不能没有考证和批评。过去老教师过于注重考据、批评,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踏踏实实做事,认为有文学爱好就可以研究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大错误。虽然我对考据了解不多,但通过和一些教授的交流,我也了解了一些考据方面的知识。在现代中国,考据也是一个冷门学科。很多人都不愿意参与这个话题。这与社会浮躁的风气有关。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位非常擅长考证的教授曾经告诉我,考证不是为了考证而考证,也不能陷入考证之中。考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考据对于我们对美的理解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年轻人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对文学艺术更加有热情,但仅此还不够。我们不愿意做这些考证工作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缺乏“无为而有”的精神。因此,这种精神贯穿于一切审美活动之中,不仅仅包括对事物本身之美的非功利性的欣赏。发现的影响,以及其他在美的欣赏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具的影响,例如考据。真正静下心来考证对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考据知识,为欣赏艺术作品提供素材和支撑,更重要的是通过脚踏实地的考证来磨练我们的气质。克服我们年轻人浮躁的心态,从而达到“无为”的境界。
读了《说说美》这本书,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区分了一些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当我们研究美学、理解美时,我们应该只关注美本身。要开始谈论美,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如何拥有“无为”的精神。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领略美的本质。此外,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充满趣味。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对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品味也很有帮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