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悟500字
【第1篇】
我对曹操的看法------读《三国演义》后的感想鲁迅老师说:“读书,必须博览群书,才能取长补短。”我们不仅要读课内书,还要多读课外书。今年暑假,我又拿出《三国演义》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我再次从历史的甘泉中吸收了知识,这也让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随着我的成长,每次读它都有不同的感受,尽管里面有很多我看不懂的情节。这也许就是名著的魅力吧!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从桃园结拜三兄弟,到千百年来,魏蜀吴三国所引发的一系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三个王国的统一。罗贯中用小说记录了无数英雄的智慧和生命书写的历史。书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代表人物,但我最喜欢的是曹操。是不是有点不寻常?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虽然很多人都说曹操阴险狡诈,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他表面上勇敢、足智多谋、彬彬有礼、狡猾,但实际上才华横溢、有谋略。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他经验丰富,冷静,乐观,思想开放。尽管他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仍然仰天大笑,安慰将士“胜败乃将士之常事”,一心一意要拿士兵们平安回家,但此时,我希望有一个时光穿梭机,可以带我回到三国时期,帮助曹操。当然,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我最喜欢的曹操之外,还有很多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智勇双全的蒋介石等。伟、无奈的阿兜等等,不胜枚举。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厚厚的书,我受益匪浅。不禁感叹世界大势“久将团结,万古团结”。也让我知道,无论在哪里,在什么时候,我都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正如曹操在《龟年》诗中所说:“老人在患难,志在千里,烈士晚年仍志存高远。”
【第2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有趣又残酷的书,名叫《三国演义》。本书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一位名叫张角的部落学者。他看到百姓怨恨政府,想纠集百姓造反。消息传到洛阳,灵帝惊慌失措,前往各郡招募兵马与敌作战。董卓死后,天下分为蜀、魏、吴三个国家。后来,关羽、张飞、刘备死后,诸葛亮、姜维也相继死了。后来,三国归晋,司马炎统一天下,战乱平息。
读《三国演义》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战场的残酷、统治者的尔虞我诈、士兵的忠诚。作者把每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身高九尺、胸脯高的那个。关羽长须飘扬,面色如红枣,一双丹凤眼,两道蚕眉。他有着非常威严的外表。他不同于鲁莽的张飞,不同于能远方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也不同于以仁义征服人心的刘备。
关羽,又名云长,在桃源结盟后,策马策剑驰骋沙场,征服群雄,辅佐刘备完成三分大业。他捋了捋长须,提剑上马。瞬间,华雄的头就栽倒在地,喝了一杯酒。尚文光着双臂,手里拿着一颗棋子,一脸平静。看不出华佗是在刮骨解毒。他骑着赤兔马,背着偃月刀。他过了五关,杀了六名将军。他霸道至极。他独自去参加会议,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他度过了一生的兵役和忠诚的一生。
余秋雨曾经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剧,没有悲剧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蕴含着太多的悲伤和无尽的悲凉。
【第3篇】
我喜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从心底里喜欢这本书。
三国纷争之中,总是诞生出几位杰出的英雄。他们各自入国,招募优秀人才。他们各有各的绝招,实力也很强。他们各有所长,比如关羽刮骨解毒,但我只喜欢诸葛亮。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为人十分豁达。当周瑜用武力为难他时,他没有理睬,欣然答应完成任务。于是他观察天空,得知第三天五点钟天空已是大雾弥漫,便萌生了向草船借箭的想法。最终,诸葛亮满载而归,周瑜终于感到羞愧,说道:“诸葛亮如此聪明聪明,我实在比不上他!”
诸葛亮也很勇敢,很了解人性。诸葛亮知己知彼,率领八千精兵攻城。但现在城内只有八百名士兵,就算援军赶到,城也会陷落。此时此刻,诸葛亮只能拼死一搏。他要求城里所有的人都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搬出城去。三天后,他派了三百名士兵回城收集情报,确认安全后才返回。敌军到来时,只见诸葛亮手执古筝,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奏。敌军见他不按常理出牌,坐在城楼上弹琴。领导怀疑这是想引诱我们过来。这座城里大概有几万备战的士兵,所以他立即命令部队回国。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勇敢、有魄力、虚心。以我们班为例。我们很勇敢,但也有少数人心胸狭隘。如果别人有一些争吵,就会闹出大风波。两个朋友会因为一些小事互相辱骂。竞争势均力敌,这让老师烦恼又担心。
我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认识自己的缺点和缺陷,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取长补短,克服自己的学习困难。生活中,学会宽容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10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