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550字

读完《论自杀》后的感想

《论自杀》是涂尔干于1996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主要探讨自杀的原因,并试图通过研究欧洲等地的自杀数据来寻找自杀的规律。

这本书一开始读起来有点困难,主要是因为它提到了很多我不熟悉的地方、宗教和历史。幸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比较简单,这让我能够坚持读下去。

涂尔干在本书开头的“引言”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自杀”一词的确切含义。他首先比较了有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的自杀,并得出结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本人完成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并且已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他说。他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才确定了这个定义。这个严格的定义第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文部分可以简单分为非社会因素和社会原因两部分。在讨论非社会因素时,涂尔干总是首先提出别人提出的观点,如认为自杀是精神障碍、心理失常;自杀与温度、季节、昼长等有关,稍后再讨论。它逐渐引导读者找出这种原始观点中不合理的部分,并通过详细全面的数据和图表进行比较和讨论。与学者们原来的认识不同,涂尔干认为自杀与自然因素关系不大,也导致了“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观点。从社会原因来看,自杀的原因可分为: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常性自杀和宿命性自杀。在讨论自利性自杀时,涂尔干研究了宗教、家庭环境、婚姻状况等影响自杀的因素,并得出结论:“自杀的数量与个体融入群体的程度成反比。属于。”在利他自杀中,涂尔干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下层社会自杀的原因,即男性开始衰老或生病的自杀、妻子因丈夫去世而自杀、受保护者或仆人的自杀。在其主人去世时。失范性自杀是由社会混乱引起的。例如,经济危机期间的自杀可以被视为非正常自杀。宿命性自杀是由于过度的社会控制造成的。个人失去希望,走上自杀之路。

这本书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图表来支持作者的观点,让我明白社会学研究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而必须结合确切的数据来讨论。同时,在提出意见时,最好不要从一开始就在心里预设一个答案。相反,你应该根据数据分析和实际情况探索,一步步寻求正确答案。这样,你就不会因为自己的刻板印象和其他因素而将研究引向错误的方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385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