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感言

中国革命精神联展开展感言

看画展观后感

画后感(一):为弘扬民族传统,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展大高雅健康的艺术才情和用心向上的精神面貌,我校在11月1日举办了首届师生书画展。

展出了全校师生优秀作品230幅,其中学生作品154幅,教师作品76幅。

资料包括水彩画、剪贴画、国画、木刻画、书法、摄影、十字绣等。

11月3日,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去文化广播中心参观书画作品展。

我本带着一种沉重的工作情绪去到展厅,但当我到达展厅后,我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

()哇

展厅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画影作品,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方桂珍老师几幅工笔画:《微笑》、《三月红》、《遐想》、《树下》,画中的人物描绘得那么温雅娴静,他们姿态像貌眼神各不相同,但都气质高贵、清纯无暇,心灵未被世俗世故扭曲和污染,令人顿生不忍亵渎的爱怜之情。

这时家长带着学生陆陆续续进场了,我带着几位学生、家长到处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画,内心开始感起兴趣来。

我仔细观望着每幅画,我发现每幅画笔法都苍翠有力,画的使人觉得实有行云流水,笔走龙蛇之感

让人感到艺术的博大精深,令我感到自豪

再看到同学们的画,那更不用说了,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又来到书法作品展区,一个个毛笔字清秀俊逸,透露着深深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激起了我对书法的兴趣。

我又仔细一看,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竟然是年龄那么小的孩子

真是为他们感到自豪。

一位家长观看完这些作品,不禁地赞叹到:“河田小学能够举行这么大的书画展,真不简单呀

”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由整理]看完了书画展,我感觉很不错,能欣赏到艺术,能看到辛苦的杰作,能看到缤纷色彩的世界

同事们和学生们的那些杰作,使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仰慕之情。

我不禁想起了自我,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太惭愧了。

也许我该身体力行地多看多走,刨除自我的狭隘,认真汲取知识的养分,在文化的海洋中徜徉

画展观后感(二):参观画展观后感这天下午两节课后,我们全班来到B3幢一楼参观黄原奶奶的书画展。

老师带领我们陆陆续续进场了,我四处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字画,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悠悠的古运河水,盛开的牡丹,挺拔的墨竹……中间还镶嵌着几幅书画作品,动静皆宜,相得益彰。

黄奶奶的笔法苍翠有力,又行云流水,让人不禁感叹她高超的技艺。

我课外也在练习书法,觉得个性枯燥,有时都不想写,看了黄奶奶的作品,我想我必须会坚持下去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就是牡丹争艳图,形态各异的牡丹竞相争艳,黄的、红的、白的……瞧,上方还停留着两只黄黑色的画眉鸟,时而清脆的鸣叫,时而扑打着翅膀,让人赏心悦目。

寓意着我们青少年在老师的教导下用心向上,勇于进取,像花儿一样美。

画展中还展出了一些照片,灵山大佛、江南林园、太湖美景……让人感觉黄原奶奶是那么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活到老,学到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我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就应身体力行地多看多走,去感受美丽的世界。

画展观后感(三):这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

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

我怀揣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

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

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

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

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

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画展观后感(四):参观画展观后感这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

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

我怀揣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

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

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

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

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

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画展观后感(五):参观画展观后感共青城市“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协委员曹文军个人画展被安排在了“两会”主会场的入口处,格外引人注目。

这也是共青城市第三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既是共青城市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具体表现,也可谓是为“两会”胜利召开而锦上添花之举。

在曹文军个人举办画展期间,共青城市委、市政府领导及“两会”代表与员,利用休会时光观看了曹文军近年来潜心创作的66幅国画作品,其中包括写意山水、工笔花卉等种类。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曹文军的山水画创作,不仅仅严格遵循中国画的传统,留足了空白,真正做到了“以白计黑,虚实结合”,其作品更是若现“云在山中飘,水在石上流”之感;而且正如他自我所说,他爱艺术,也爱大自然。

爱艺术也爱大自然的曹文军说,因儿女们都在共青城工作,在星子县中学从事了大半生教师职业的他,便和老伴搬到了共青城里定居,也正是定居共青城后他发现,共青城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他和老伴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同时,也再次激发了他书画创作的激情。

于是,他又开始潜心研习中国画,加上长期对自然山水的情有独钟,因此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由于儿女们在共青城工作都不错,收入也不菲,加上他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没有任何生活压力的他在订阅《中国书画报》供自我刻苦研习的同时,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走出去与书画界的名家们交流学习,并先后参观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等各大美术馆和书画展,仅去云南省参加书画展就有10多次,尤其是在参观张大千画展时更是让他大开了眼界;在昆明市他还拜访过云岑书画院院长及其他画院多位着名山水画家,使他的山水画创作同样受益非浅。

说到此次在市“两会”期间举办个人画展的初衷,曹文军说共青城市是一座知名高很高的绿色生态美城,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也要同步才行,作为一个分享了共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普通市民,同是又是一名市政协委员的他,觉得共促共青城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是每一个文化艺术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让曹文军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市“两会”期间举办个人画展之举,市委、市政府不但高度重视,而且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更是给了大力支持,让他感动的同时对自我今后的创作更加有了信心。

他表示,在今后的国画创作中不仅仅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会融入更多“大美共青”元素,用自我的画笔记录并展现共青城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画展观后感(六):这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

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

我怀揣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

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

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

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

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

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宋文炳生平

峻青,当代著名作家、画家。

原名孙儒杰,字俊卿。

1923年生于胶东海阳县一丹青之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胶东半岛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事文学创作和战场绘画宣传。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曾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和敌后武工队队长。

1948年随军南下,先后转战淮海战场、太行山区,1949年5月进入刚解放的武汉,担任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科长。

1950年又到湘桂边境参加剿匪与土改。

建国后任中南文联专业创作人员,1952年定居上海并从事专业创作。

曾任职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及中国作协荣誉委员等。

自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后,先后创作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党员登记表》、《胶东纪事》、《水落石出》、《黎明的河边》等优秀中、短篇小说,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海燕》、《最后的报告》、《怒涛》及长篇小说《海啸》、《决战》等大量的文学作品。

几年前又推出近400万字的《峻青文集》(六卷)。

峻青先生还是我中国硬笔书协的名誉顾问,他热心关爱中国硬笔书协的健康发展,深受庞中华主席和全体同仁爱戴。

  许多人只知道峻青先生是个著名作家,却不一定知道他还是一位画家。

其实,峻青“作画”的历史还早于“作文”呢

只因他的文名太盛,掩盖了他的画名。

出身于丹青之家的峻青,五六岁便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

在上山放牛割草的时候,他对着自然景物用手指或树枝在泥沙地上练习作画。

因为家贫,过年贴不起年画,他又从临摹年画开始,接触了民间艺术。

当战地记者时,他的采访包中总是带着写生本,随时随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摹画下来。

那时,他曾在油灯下为部队刻钢板油印画,在农村的墙壁上画八路军打鬼子的宣传画,还在《胶东前线画报》上发表他创作的一套题为《铁西瓜》的连环画。

  解放后,峻青担任了文联和作协的领导,他经常与赖少其、唐云等著名画家交流切磋艺事,并观赏、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名画和书籍,借鉴不同流派的技法,把作家的艺术灵感融入翰墨。

“文革”中,在长达五年半的与世隔绝的铁窗之内,为了打发难熬的时光,他用手指蘸着清水,在囚室的水泥地上画劲松、画秋菊、画寒梅、画雄鹰等。

后来被狱卒发现了,就不许他画。

峻青便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画,凭感觉来体会在身上的构图和点线,就这样锻炼出了指画和技巧。

出狱后,他的画便有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峻青的画潇洒飘逸,而且画路宽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均有涉及,而以花鸟为主,尤以牡丹、梅花见长。

峻青笔下的牡丹傲然怒放,争奇斗艳,题诗更是不同凡响:“曾是武曌贬谪客,又为世人誉天香。

褒贬由尔信口说,我自风流我自狂。

”这分明是在借物喻志了。

丁玲生前曾向峻青求画,不料未及如愿就驾鹤西去。

峻青怀念故友,在丁玲逝世周年之际,写下了洋洋万言的祭文《梅魂》,情真意切,令读者为之动容。

峻青意犹未尽,又挥毫画了一幅《墨梅》,画面上一枝挺拔的寒梅突兀崛起在扭曲的老树上,廖廖几朵梅花傲然立于枝头,给人一种超然的意向。

旁边题着一首诗:“铮铮铁骨绝俗尘,劲枝总先天下春。

不慕铅华重本色,每因风雨见精神。

”诗人文怀沙在《墨梅》上题跋:“神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

峻青画品,殆近此境界。

”文老并题诗:“前约未酬写素梅,连环骨冷讵成灰。

纵横老干真堪画,几度风霜琢炼来。

”不仅道出了丁玲的人品,也写出了峻青的画品。

  前些年,峻青先生曾先后在北京、福州、深圳、香港、澳门、曼谷等地举办过联展和个人画展,受到普遍好评。

1991年春天,峻青在泰国曼谷举行画展时,更是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泰国是有着众多华人的国家,许多泰国华文记者和作家们,在中国上学期间就读过峻青的作品。

他们获悉峻青抵达曼谷后,立刻在所有的华文报纸上,于显著位置发了消息。

紧接着,泰华作家协会和泰华报人基金会都发出了热情地邀请,邀请峻青夫妇去作客、座谈,并对此次活动作了大量的报道。

画展开幕后,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

一幅幅没有画框的画作,一本本陈列在案上的小说、散文作品,激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当地一位以诗书画闻名东南亚的79岁高龄的庄礼文先生,看完画展后当场挥毫赋诗:“峻石无瑕相,青山有物情。

藤花香满溢,梅萼影纵横。

泼墨娱心馥,披阁映水清。

危楼一细赏,偶尔啸吟声。

”庄老先生写毕,亲手将诗送给峻青,并要求峻青也写一首诗给他留念。

峻青便书写了一首自己的旧作回赠庄老:“浪迹湖海七十秋,自将书剑付风流。

残生已历灾千劫,纵无杜康亦忘忧。

”庄老当即又和诗一首:“窃喜诗声气傲秋,两家(即作家、画家)笔墨逞风流。

欣逢海外成知己,恍似萱花可却忧。

”面对纯真热情的泰国友人,峻青深深地被感动了。

他在由曼谷直飞香港的班机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赠庄老的诗:“人生难得一知音,何期湄河幸识君。

一室书画证翰缘,四韵酬唱见匠心。

不慕铅华重本色,每因风雨见精神。

此去江南山海别,他日杯酒论诗文

”其中用了两句《墨梅图》的题诗,隐喻庄老及一切真正艺术家的纯真坚贞的品格。

  峻青先生书画作品的落款上,总是写着“海阳峻青”或“林寺山人”。

因为他是山东海阳人,他村庄后面的那座山就叫林寺山。

  那天,在峻青先生宽敞的客厅里,他向我讲起了风雷激荡、烟雨凄迷的书剑生涯……  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

山东海阳县人。

1922年3月生。

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

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

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

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学,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

  峻青是擅长写革命斗争题材的有成就的作家。

他18岁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战斗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他,便他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已经过去了的那段令人难忘的斗争生活再现出来。

他说: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边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儿女的壮烈事迹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每一想到这些为了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而慷慨地贡献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的人们,我的心就情不自禁地跳动起来,发生了一种要用文学创作来表现他们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促使我写出了这些作品。

正是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和崇高的使命感,峻青回忆了同故乡山东老区人民战斗的峥嵘岁月,描写了战争年代中所熟悉所难忘的英雄人物,相继发表了《马石山上》《党员登记表》、《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交通站的故事》等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作者善于用浓重的笔墨,从正面描绘革命斗争的艰难、残酷,刻画在艰苦的环境中解放区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坚贞,以及他们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动形象的传统教材。

  50年代以后,峻青也写了一些反映胶东人民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业绩的小说,如《老水牛爷爷》、《苍松志》、《山鹰》、《丹崖白 雪》等,但总的来看,都不如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成就高,影响大。

而正是这些革命斗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确立了峻青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峻青描写革命历史斗争生活的小说从不回避革命斗争的艰苦、残酷,甚至流血牺牲。

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尖锐复杂的矛盾旋涡中去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使人物性格闪现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展现蕴积在人物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黎明的河边》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创作特色。

小说描写的是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时,通讯员小陈一家为掩护武工队队长通过敌人封锁区,而英勇献身的事迹。

作品始终把小陈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

他危难中受命,要带领两名武工队负责人连夜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到潍河东开展工作。

这必然要遇到种种艰难险阻,对于一个18岁的小战士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潍河狙击战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也是展现小陈英雄性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最动人的章节。

当敌人卷土重来,捆绑住他的母亲和弟弟作人质,步步向他逼进的时候,他能听从母亲的召唤,开枪向敌人射击;母亲和弟弟牺牲后,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抱住还乡团头子跳下了浊浪滚滚的潍河,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描写,展现了他勇敢机智,忠于革命事业,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峻青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作家。

他小说创作中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特色,其美学风格是悲与壮的高度融合,同时又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

所以说,悲壮的格调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在峻青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十分险恶严峻的,人物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又总是惊心动魄的。

作者就善于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他们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的举止、抉择等一系列矛盾冲突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

《党员登记表》写的是女共产党员黄淑英母女为保存一张全区党员登记表,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

小说以一张党员登记表作为中心线索来安排组织矛盾冲突: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敌占区海莱山区,敌人为破坏这个地区的党组织,利用叛徒黄有才的告密,千方百计要想得到这张党员登记表,在敌人连续十个昼夜的严刑拷打下,黄淑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黎明的河边》更能体现这一悲壮的风格。

小说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了尖锐激烈的矛盾之中:河东的武工队由于叛徒告密被打垮,队长和副队长都壮烈牺牲,我和老杨必须连夜过河,整顿队伍,坚持斗争。

任务是这样的紧迫,斗争是这样的艰险。

小陈为掩护我和老杨过河,在被敌人发现、包围的严峻形势下,在敌人采取诱降、拆散骨肉等卑劣手段的压力下,大义凛然,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

这种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尖端,通过人物在危难关头的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分地展现了人物在艰难困苦中的崇高精神境界。

  峻青在浓笔重彩描绘革命斗争的艰难残酷时,始终都在作品中洋溢着一种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

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正义的力量。

尽管人物的处境险恶,斗争残酷,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在这种悲壮的气氛中,带给人的却是振奋激昂、信心和力量。

无论是《马石山上》的十位八路军战士,《党员登记表》中的黄淑英,还是《黎明的河边》中的小陈,《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姜老三,在他们的身上,分明充溢着一种面对困难和险恶而具有的无坚不摧的力量,面对凶恶狡猾的敌人而表现出来的蔑视它、战胜它的英雄气概,面对死亡而大义凛然与视死如归的精神。

  为了突出这种悲壮的风格,峻青还常常在小说创作中着力于场面的烘托和气氛的演染,把自然环境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刻画结合起来。

他的小说故事性强,场面惊险,情节曲折紧张,真可谓波澜起伏,险象环生,扣人心弦。

《黎明的河边》写我和老杨、小陈三人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就很惊险:小说先渲染了暴风雨之夜的严峻的斗争环境,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了了伏线。

然后写他们三人和敌人的遭遇战。

由于天黑,他们走进了荒草洼,迷失了方向。

天快亮时意外地发现了河边,不料摆渡的船又被暴涨的河水冲走了。

后来,庆幸地找到了小陈爹,正准备渡河,敌人又追上来了,步步向他们逼进。

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小陈娘、小陈弟弟相继牺牲,小陈也负了重伤,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故事情节回旋起伏,紧张惊险,有力地烘托了小陈的英雄性格,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品有:《第一场雪》,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秋色赋》。

  附:《第一场雪》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这是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来自于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写于1960——1962年,正是我们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棉粮歉收,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啊。

当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理无比喜悦, 写下这篇散文。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雪景——由雪景引起的联想。

写雪景又分三个层次:雪前——雪中——雪后,写雪前,分别从清早、中午、黄昏写出大雪峰降临之前的气候变化;写雪中,从白天写到夜晚,描写出大雪纷飞的景象;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内容。

作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出晴的美丽景色。

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

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很精细地描写了雪前、雪中和雪后,这也足以表达作者对雪的赞美以及对人明的祝福。

  “冬天麦盖三称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也正是这句话,第一年饿死了几千人,还有些兴存的人由于多年吃树皮、白石头……肠胃收缩,第二年有了一点猪油、大米……很多人肠胃不适应,然后撑死了几千人。

  《第一场雪》描绘出了非常洁白、纯洁的雪,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充分的表现了对人民的关注。

雪前雪中和雪后,表现人民的关注。

天空中彤云密布,鹅毛般雪从天降。

山村夜里格外静,雪花簌簌往下落。

大雪整整下一夜,万里江山变晶莹。

柳树挂着银条儿,玉屑雪末随处扬。

孩子雪地亦欢趣,叫声欲把雪震落。

这场大雪很及时,明年必有好收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503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