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感言

中国传统艺术魅力感言

欣赏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感受体会作文600字以上

面临失传 越来越败落 已经快让人遗忘了 好的东西没留下 破东西 一臭千里

来篇学习传统文化的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救了我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    一、 我终于找对了人生的方向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我才知道要怎样做一个人,我才明白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在哪里。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

可上了十几年的学,上了十几年的班,还是不知道人活着为了啥

记得从上初中开始,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就一直让我迷惑,甚至苦恼。

上班后,我便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视同于我的薪水与地位,认为这些就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

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终比较顺畅。

可薪水与地位让我满足时,我也没快乐,还是心无主宰。

我经常愁眉不展,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是这样吗

生命就这样渐渐老去而已吗

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越努力,越迷惑。

现在我知道,我走错了方向,当然越走偏离的就越远。

    以前,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应该相夫教子,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从小没有父母教我。

我认为女人同样要打拼天下,心里认为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没有价值。

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极不合格的,尤其是「妇功」一项,基本女人应会的,我全不会做,除了会上班。

家里的活我不太会干,我们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儿子吃幼儿园,我们在单位吃食堂。

当老师讲到「妇功」时,我都很惊讶,心想:女人还要会这个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识不对,努力的方向不对。

如今,我可以说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只要找对了人生方向,走的快点、慢点都没有关系,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对。

我是幸运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还有许多人,同样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没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继续拼搏奋斗,生活在茫然与黑暗之中。

所以,我认真地学习,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缘的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化解我多年积怨 抚平心头重创    事情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五、六岁时,我看到有一次母亲很喜欢一件旗袍,因舍不得钱而没买,那时我就有一个理想:我长大了,一定要给母亲买好吃的、好穿的,让母亲天天享受女儿的爱心与孝心,让母亲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而骄傲。

从小,我没什么大的志向,心里就想着到那时,看母亲笑容满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规划着以后如何孝养母亲。

    但在我还没有能力供养母亲时,母亲就离开了我。

当时我在读高中,这个打击对我来说太大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与父亲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吗

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安心在家上学,母亲治好病就会回来了。

我天天盼着母亲早点回家,怎么突然治不好了呢

母亲走时,我实在不明白,怎么会成这样了

我一时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因为在母亲治病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想过母亲会治不好,会永远的离开我们,我还等着要孝顺母亲呢

    母亲就这样走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还要上学。

我认为,我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毕竟我还有父亲,我还有家。

可后来,在短短的一年里,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又找了一个女人,经常不回家。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骑不了车,我与一个女同学搭伴走回家。

天很黑,伸手不见五指,当我们走到胡同里时,突然有一双黑手从后面把我按进了雪地里。

我回头一看,一个蒙面人,我吓得大叫。

也许是我的大吼大叫吓跑了那个坏人,那个坏人跑后,我瑟瑟发抖,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回家后爸爸还是不在,我给爸爸写封信,告诉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

可第二天,爸爸还是不在家,后来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与弟弟有一个家就行。

可后来,这个希望也破灭了,父亲与继母结婚,把我们的房子卖了,带着我与小弟住进了继母的家。

    继母原是一个四十多岁还没结婚的女人,性格特别怪,很厉害。

按理说,继母的家也应该算是我们的家,可在那个家里,我就找不到一块属于我的安全的地方,经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遭来了大骂。

当时,我只想找一个安全的角落,钻进去想我的母亲,舔我的伤口,可没有。

当我们受委屈时,父亲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亲不再能保护我们了,不再是我们的依靠了,我与父亲反抗,我更加想念母亲。

    有一次,小弟在学校打篮球,不小心把脚踝扭伤了,脚不能动了。

一天晚上,弟弟躺在床上,我陪在他床边说话。

这时,继母手里拿着电线冲进门来,她二十几岁的侄子,拿一个大棍子,也冲进来,进屋就打我和弟弟,我们稀里糊涂地被打了出来。

    从家里逃出来时,弟弟穿着拖鞋,我们无处可去,黑龙江的冬天特别冷,特别黑,我们站在大桥上,欲哭无泪。

哭也没有用,第二天还要上学,我们去了亲戚家。

父亲说我们长大了,可以不再管我们了。

从此,我们在每个亲戚家轮流住。

    后来,实在没有地方住了,我住校了,弟弟租了人家养鸡的房子,把高中读完。

    为了不向父亲要钱,我为一个初二的小女孩做家教,每晚辅导二个小时,挣五元钱,当同学们上晚自习时,我就一个人骑车出去。

黑龙江的冬天很冷,每天十点多回来,自己就是一个雪人,不是因为外面下雪,是自己呼的气冻在脸上。

最难的是天很黑,家教的地方又特别远,学校很偏僻,一个人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路上,心里特别害怕。

    一切都过去了,大姐大学毕业,弟弟考上高中,姐姐把弟弟接到身边,供到毕业为止。

    中专毕业我就结婚了,尽管我没与爱人谈过一天恋爱,但他说能给我一个家,并带我离开家乡,这正是我想要的。

    我有了自己的家了,但我仍然无法忘记伤痕累累的过去。

    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父母儿女相亲的画面时,我就会控制不住眼泪。

    当陌生人给我一句稍有一点温暖关爱的话时,我也会泪流满面。

    十几年,没有人解开我的痛苦。

而当我有了孩子,我更不能理解父亲,我是那么地爱我的儿子,可是爸爸,您为什么忍心把我与弟弟丢在外面四处流浪

我怨恨父亲,怨恨了十几年。

因为当时我心里太苦了,受的苦越多,就越怨恨父亲,可我越怨恨父亲,我就更加痛苦。

    现在想一想,如果当时能有一个人,指导一下我的思想,我的心就不会那么苦。

如果当时有人,给我介绍一下大舜至孝的故事,我想我的心不会那么不平。

    如今,我总是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受了一点委屈就愤愤不平,舜的继母是时时要置他于死地的,他仍很孝敬顺从。

而我的父亲、继母并没有要害我,我心里还那么怨恨。

舜在孝顺父母的时候,心里一定不是苦的,可我苦了十几年,眼睛都让我给哭坏了,我还是始终摆脱不了。

    如今,我感谢我的经历,它给我坚强的意志。

    我现在特别感恩我的父亲,感恩父亲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真正体会出老师教导的一句话:「念恩快乐一辈子,念怨痛苦一辈子。

」当我一念记起父亲的种种关爱时,我的心顿时感到父亲是那么的爱着我。

    听母亲说,我出生时,整夜地哭,母亲有病,是父亲整夜抱着我。

    上小学时,我有关节炎,有时痛得站不起来,是父亲背着我楼上楼下的看病。

    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高中,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哭,父亲就焦急地等在门口,一直到我出来。

    母亲走后,我接受不了现实,得了一种气喘痉挛的病。

当我第一次犯病时,在课堂上被同学抬到医院,父亲冲进医院,把我背到抢救室。

    得知我带孩子在山东学习时,父亲发短信告诉我:别上当。

    当我一念转过来时,我真正感受到父亲爱着我。

    圣与凡真的只在一念之间,天堂和地狱的感受也只在一念之间。

    外在的环境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是我一念变了,整个世界全变了。

在我惊喜的同时,我也明白了,我十几年的苦,不是来源于外面,而是来源于我的思想、我的内心。

    父亲养育了我十几年,生我、养我的恩德,我都报答不完,还怨恨什么呀

    父亲也不愿我们受苦,也是无能为力。

当时,家里关系复杂,我们不懂为父亲承担压力,不懂事,只是一味地怨恨,现在知道是大不孝,而且当时在反抗时,言语上也很过激。

    现在想想,最苦的不是我们,而是父亲。

失去母亲,新家鸡犬不宁,儿女流浪在外,父亲怎么会快乐

我当了母亲,如果是我儿子流浪在外受苦,我简直都无法活下去了,我体会出父亲当时是以什么心情过日子呀

而且,我们十几岁,受点苦磨练自己,没什么,可父亲当时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

    当我一念转过来时,我不再怨恨父亲了,也不怨恨继母了,我真的能理解她。

一个女人,四十多岁才成家,在我们相处的过程中,伤害是彼此的,我给她同样带来了不快乐。

如果有错,错全在于我。

我不懂事,作为女儿,不懂关怀父母,不会让父母开心,不顺承父母心意。

我还错在不接受现实,不是开开心心经营新家,而是封闭自己,天天想母亲,一脸怨气,让别人一看,当然特别生气。

所以,因全在于我自己,是我自己造成的。

    至诚感通,当我一念怨恨的心化解后,与我十多年没联络过的继母,突然要来我家过年。

感动之余,我更坚信这是老祖宗的安排,他们一直在期待我的转变。

继母在我简单的家里住了半个月,为继母洗脚,大年夜,组织家里所有的人为继母三跪九叩,继母穿上我与姐姐精心挑选的新衣服时,流着泪给父亲打电话:「老曲,我终于有女儿了

」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爱我们,我们孝父母,没什么可说的。

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

可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能承欢父母,曲顺其意,那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尽管十几年我都没有做到,可现在我回头了,而且,也带动了姐姐、弟弟,一起化平心里的伤痕,一起孝顺父母。

    弟弟打电话给我,我说:「给爸打个电话吧

」弟弟说:「打什么打,有啥好说的

」我当时没有说什么。

又有一次,弟弟又来电话,我与弟弟说:「我感到以前我错了,以前不懂事,父亲老了,父亲知道你买车了,在深圳车多,父亲让你小心点!」我又回忆了以前父亲对我们的好,又说:「父亲快六十岁了,我们三个孩子都在外面,六十岁生日我们回去吧,也让父亲体会养我们三个儿女没有白养,不是只给父亲带来负担,也能让父亲快乐、安慰

」当我说完这些,接着又说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弟弟说:「把爸的电话告诉我,我现在就打

」    今天,我的思想有这么大的转变,有两个救命恩人,就是王老师和仉老师。

    两位老师讲解的圣贤文化,让我走出了十几年的痛苦,给了我新的人生。

如果不是遇到老师,不是遇到圣贤文化,凭我自己,到死我也转不过来怨恨的思想,我会死死地记着我的伤害,记不起父亲的好,感受不到父亲的爱,我的世界永远好冷,我的孝心永远起不来

    我真诚地感谢老祖宗的圣贤文化,感谢我的恩师——王老师、仉老师。

    记得以前听老教授讲到「人生有许多的困难,都是因为孝道没有做好

」当时还很怀疑,心想:人生的困境与孝有啥关系

现在我理解了,就我而言,如果从小有孝心,顺承父母的心意,我哪会受那么多苦,我后来的家庭也不会经营不好,这都是有直接原因的。

如果在逆境中,不是怨恨而是顺承,尽管我不会像「大舜」一样得天下,至少也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呀。

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孝心,现在有了呢

因为以前没有人教导,现在有了好老师教导。

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希望用圣贤文化让小孩子的眼睛永远明亮,让青少年不再有我以前的迷茫与困惑,希望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孤苦的孩子心中充满爱,让所有家庭不再走我走过的弯路,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幸福美满,我将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经历了三十多年人生风雨,是中国传统文化救了我,并给了我新的人生。

    作者感触:    在我心理转变的整个过程中,有过太多的挣扎与过渡。

有段时间,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就孝不起来

我为什么就放不下

这种挣扎很苦,就像一个伤口,结了厚厚一层疤,每次触碰,都在流血,流了血又会结更厚的伤疤,为了不受伤,只能把它放在最隐蔽的地方不再触及。

而如今,不但伤痕没有了,伤痛的感觉也没有了,这是需要时间过渡的,需要将伤痕一层层慢慢揭开修复的。

所以,我呈现的是一个结果,其中过程曲曲折折,令人感慨万千。

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尽心尽力整理这个过程,还请大家原谅。

但是,是中国传统文化救了我

感恩无私奉献的老师们

作文:中国传统家文化的魅力 800字 急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

在西学东渐之过程中,在西方强盗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西夷东倭凌辱我族百年之后,国人痛定思痛,曾以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带来了国家民族的衰弱,曾一度自轻,厚今薄古,重西轻东。

但在社会文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时,又祭起传统文化的法宝,希冀能从中获得灵气、吉利和智慧,重塑文明发展模式,寻找人类发展希望和机会。

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悲剧式的喜事。

但不管世局悲喜和命运跌宕,传统文化能重新回归人心,为人类文明带来希望,也还是合乎了传统文化的上合宇宙规律,下化亿万庶民的本有宗旨。

那么,这些年百家讲坛也好,各大机构开办的讲座言谈会也好,或者是不同的报刊文章也好,对传统文化的评价都很接近,言其博大,言其璀璨,言其玄妙,言其高深。

文革以前,研究国学的有三三两两,这些年或近一两年倡导国学,也有一些学者露面发出声音,或言道、或言儒、或言佛,或从文学论之,或从历史讲之,或从人物绍之,不同范畴,不同功用,不同视角,都很有意思,很有价值。

本人也是花费了诸多时间,在这个空间里不揣浅薄做点介绍,力荐大家学习传统文化。

那么,传统文化都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我们今天还未必掌握了解的,有什么吸引人们去领略它、学习它的呢

有鉴于一些朋友对本空间的垂注,本人不惜挽起衣袖,下番功夫,把咱们传统的文化的精妙处整个串起来,做一个简单的、本人智力可达的一个展现,也借机汇总一下本人对传统文化的归纳。

本讲座准备从六个层面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分别为民俗的魅力,文学艺术的魅力,医学、养生、武学、方术的魅力,玄学、预测、哲学的魅力,个人品德修养的魅力,生命、宇宙科学的魅力。

这六个角度,其实每个问题都可以写作一本书。

比如,民俗的魅力可以写传统习俗都有哪些,什么地方有什么习俗,这些习俗怎么取欣赏领略其美等等。

详细介绍就可以写成书。

那么文学艺术的魅力就不用说了,这是我们社会大众了解最多的一个层面,因为他进入我们的视线频率最高,在生活中引用、重新创作、欣赏得最多。

其它的逐渐复杂玄奥些的,就只是少部分人有研究和接触了。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六个层面来叙述,展开说的话,就可以写成六本书。

那么通过这一个讲座来介绍,就是概要性地领会其妙,让人为咱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感到折服向往,或甚至于对哪方面有了学习研究的兴趣或冲动,就足矣了。

下面从这六个方面一一进行介绍。

首先说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

这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的、为普罗大众接受实践的层面。

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中婚丧嫁娶习俗,服饰习俗等。

今天,婚丧嫁娶习俗和服饰习俗等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变化了,这也是事物变化的规律。

节日习俗有过春节的习俗,串门拜年放鞭炮庙会等等;元宵节灯会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七夕习俗,中秋节赏月,重阳节习俗,腊八喝杂米粥等。

这些习俗中,除了如何过节、吃什么之外,当然还有尊重老人,注重家庭亲朋友爱,缅怀圣贤,欣赏大自然和谐美丽等元素在里面,而不是过春节了大家包饺子吧,到端午节了大家吃粽子吧,到中秋节了大家发月饼吧,不是这样的表面肤浅到吃的程度的文化。

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包粽子赛龙舟,则反映中国老百姓对忠臣、对善良灵魂的爱戴,是社会大众善良品德的自我发扬。

中秋节万籁俱寂,明月当空,让满天清辉充满心际,其实是让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人身心重新充电,具有这样的意义。

月饼,瓜果都是辅助这种审美需求的物质手段。

如果心不能沉下来领略它文化的魅力,只是机械地吃点应景的食物,那么哪一天不能吃月饼,哪一天不能包饺子,哪一天不能包粽子,但谁能说那天就过年了,过中秋节或端午节了。

所以,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心灵上体会到它,而不是用嘴、胃、肠子来体会。

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诗古词和一些文学名著。

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实在是很妙曼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怡悦的感受。

《诗经》古雅淳朴,《古诗十九首》伤感哀叹,唐诗大气瑰丽,宋词清婉精雕,《红楼》晚晴画卷,顽石经历红尘一梦。

《西游》佛道双参,冲破八十一难五圣修真。

《水浒》忠义聚会,108天罡地煞聚齐保皇。

《三国》畅谈天下分合大事,翻手自如谋略军法。

《聊斋》鬼狐艳异,《阅微草堂笔记》规世因果,《子不语》怪力乱神,《夷坚志》神异奇闻,《太平广记》天下逸事。

还有先秦古文,宋、明、清笔记,明清小说等,三言二拍,等等,读之觉喜。

因为这些作家,基本都是个人修养深厚,其文章闪烁着艺术感悟和智慧之光,所以你在读时自然会为其魅力吸引。

有时会令人如饮美酒,如赏百花,如沐春风,如观秋月。

说到传统文化的文学魅力,不可以不说佛、道、儒经典中的文学宝卷。

儒家、道家、佛家经典,多为指导人品德修养和讲述生命科学,但有些篇章的文学成就有时超过了一般的文学作品。

《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求仁得仁,又何怨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吾不复梦周公久矣;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嗅如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这些四书五经中的语言,有着极其强大的文学表现力,闪耀着智慧哲理的光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被经常引用,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那么,道家经典呢,不用说了,几乎每一篇经典著作都是文学佳作。

《道德经》、《庄子》、《列子》、《关尹子》、《谭子化书》、《抱朴子》这些个人著述高屋建瓴,智慧深湛,文学价值均堪评点。

而《阴符经》,《高上玉皇心印经》,《太上老君清静经》,《大洞真经》,《性命圭旨》,《周易参同契》,邗上元同子《仙学真诠》,陶弘景之《真诰》、《养性延命录》等,更是如晨露如仙酿,尘世罕见。

至于佛家作品文学意蕴,更是天花乱坠,飞天曼舞了。

但由于佛经不是本土汇集的,有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那么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有的经典可能原有的文学意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翻译者在这里有很大的作用。

但很多佛经的文学价值均达到十分高超境地。

《楞严经》是翻译经典中最经典的经典,用字之精,意蕴之深,堪称无双。

明朝有位文人偶尔看到这部经典后,说出了“自从一看《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的感慨。

《圆觉经》的文学色彩也极为浓郁。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给人美妙感受。

《妙法莲花经》,《维摩诘所说经》的意境旷远玄妙。

法华七喻,妙不可言。

维摩精论,锐不可当。

《四十二章经》、《大念住经》、《遗教经》等真实受用。

等等。

除了翻译经典,中国佛家高僧的著作也不乏佳作。

如六祖慧能《坛经》,穿透力强。

永明之《宗镜录》简直是文学宝山,用华丽文字、工整骈文分析佛门中各种不当认识,读起来令人如入仙境。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魅力真的可以叫人如痴如醉,品读佛道儒中的经典之作令人如登仙苑秘境。

下面再说说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认为人与天地运行有一致性,天地有阴阳五行,人体中也有阴阳五行,将人体五脏分为五行,五行之间相生,在身体出现不正常症状时,综合判断人体阴阳五行的问题,进行调节,使其恢复应有的状态。

中医提倡人前提要养生,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再加以调节,是预防性和综合调理的一种养护理念。

中药是采用天地间的各种物质,水,矿石,药草,人的粪便等,无不能作为药。

人体内出现的一种症状,都能用适当的物质进行对治。

由于中医中药的这个特点,它是对疾病进行主动防护,采取的手段是综合调理,加强人自我调节能力去除病症,用药是采集大自然的各种物质,是绿色环保、无副作用的。

所以,中医在治疗理念和用药上更高一筹。

《黄帝内经》展现了对天地人体深刻的认识,《本草纲目》秀出了对药材药性的认知。

还有各个时期的中医著作,玩读之际,大家可以领略到其间的精妙哲理和医者仁心。

那么养生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精彩的内容。

人生苦短,重生命,轻身外的荣辱得失,把身心当成最珍贵的东西加以呵护,是养生者的理念。

养生的手段有很多,有的人练气功、导引、吐纳的,通过理顺和增强体内的能量(气)来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有人发明了五禽戏,八段锦,吐纳功等气功方法。

有的人通过食物养生,有人认为婴儿吃奶没吃饭时身体是最纯的状态,便雇妇人一生只吃人奶得以长寿。

有人认为鸟吃松子等物可以轻飞,松子有轻身功效,于是不吃五谷,专吃松子,也达到长生效果。

有的人认为人一生忙碌奔波,动的状态导致生命死亡,那么返过来入静就可以养生长寿。

还有的人提倡节欲,认为对声色,对食物都不要过于沉溺,这样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道家和中医中有很多养生的论述和方法介绍,是中国古人爱惜生命所做的智慧探讨,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分内容。

在种种养生主张中,有一点也蛮有意思,那就是房中养生。

所谓房中,无外乎是男女之间在房中所行之事。

据说,黄帝在位时,政务繁忙,形神憔悴,上天派来玄女和素女来伺候寝席,这两位聪明智慧的女子,示范指导了黄帝不少强身的法子。

在战国和两汉到唐代,都有不少人研究和探讨这个课题。

核心观点有这么几层意思:既然人是天地自然产物,生下来分为男女两性,那么互相需要是自然赋予的秉性,顺从这个本能,在过程中愉悦身心,又不过多消耗能量,利用这个能量反过来强大生命,是比较理解事理和重视生命的做法。

因此,有不少经典阐述这些理念和技巧。

到了宋朝以后,道家修炼的五派中,南派张伯端,东派陆潜虚,西派李西月对双修都有很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当然,现代人有的把它当成是各种姿势的实验或取乐放纵的凭借,不但是本末倒置,而且是玩火自焚了。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养生的理论或门派,自古以来,由于人生来的本性,它还是为人所津津乐道和孜孜以求的。

武学,同样是咱们传统文化中一只奇葩。

古书中有很多武侠窜房越脊,飞檐走壁的描述,唐小说中有对武侠的介绍。

在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他亲眼见到轻功高手在他家四合院门外,说句话人就到了院里门前,院门不曾打开。

作为当过六个部委(清朝的所有部委)部长的高官,他是不会妄言的。

传统武学中,轻功是一门绝学。

再有是过去很多武师,是有内功和力气的独特禀赋的,哪个都有千八百斤力气,所以才能拉开沉重的弓,将箭射到百米之外。

一般人射箭,射 30米远都很费力的。

现在武器的古董中,有些实用武器重量达几十斤。

那么没有一些力气是无法用来防卫和战斗。

有些武林高手,史书上有记载,所以并非我们今天做不到就可以轻率地否定。

还有点穴,隔空点穴,根据经络走的线路和每条经络负责什么功能,在重要的穴位上加以控制,使人无法动弹,或哭或笑,这也是真实的武学。

今天的武术套路,比较皮毛了一些。

有内家拳外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咏春、八级、通臂、螳螂、戳脚、长拳、南拳等等,还有十八般兵器用法,都是有趣的一些技艺,现在已逐渐推广到了全世界。

但高深的武学似乎失传,我们不免为其报一声叹息。

前面讲到的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文学艺术的魅力,中医养生武学的魅力,下面继续蠡测一下传统文化中神秘、玄妙、高深的部分,即预测学、谋略、哲学,道德修养和生命宇宙科学。

如果说,前面已经探讨过的那些方面,是比较世俗化、物质化、容易理解接受的话,那后面这些方面似乎便有些远离现实生活,专业色彩强烈,常常被一般世人认为是世外高人、大师或者是僧道才研究实践的学问了。

而进一步评估一下,如果说前面已经探讨过传统文化三个层面的魅力已经令人喜不自胜的话,那后面这三个层面的魅力将更令人敬重有加了。

中华文化中的预测学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神秘的光芒。

河图洛书至今没有人真正破解。

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创立八卦,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分别代表天地日月雷风山泽。

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

孔子为《周易》做传,使《周易》成为儒家经王。

孔子晚年玩易如痴如醉,不知老之将至,还不时亲自演上一卦,以测吉凶。

并说,假如我早年懂易的话,不会做事那么盲目。

后世历代预测大师代有其人。

袁天罡能准确推出唐朝各个阶段会出现什么事件,预测出李家天下会被一个姓武的女子夺取,但最后会归还。

邵雍预测也达到了神明的地步。

有一天他购置了一把椅子,一推算知道在某年月日椅子会被仙人坐坏。

到了那天,果然有位仙人来访,刚一落座,椅子轰然而倒。

仙人愧疚道歉,邵雍拿出贴在椅子下面的字条,说事物都是有数的,不必不好意思。

明朝的刘伯温也是预测大师。

这三个人都留下著作,《推背图》、《梅花预言诗》、《烧饼歌》,有的书准确预言了元朝成立,李自成造反,清朝入关,抗日战争等等。

以易作为工具的预测,有的是用八卦,将获得的八卦对应要预测的事物。

有的是用六十四卦,还有的用六十四卦上下重叠对应一个事物。

也有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判断事物的吉凶成败。

预测学基本原理是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和对应。

一个事物因为今天这样,所以将来那样。

那么也由于它将来那样,所以今天这样。

那么感受到今天的状态,或者用某种预测模式感受今天的状态,就可以推断出未来的状态。

好比今天的天气预报,通过对现在数据进行分析,就能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态。

只不过天气预报是研究天气变化的规律,社会人生预测是研究社会变化和人生变化的规律。

在刚才提到的伏羲、周文王、孔子、邵雍这易门四圣中,不妨提一下邵雍。

邵雍的《梅花易数》一书是易经预测的一支奇葩。

为何叫《梅花易数》

一天黄昏,先生与朋友在树下观梅,见二鸟争枝,一鸟坠地,先生占算,明天晚上有一女子进公园爬树折花,被公园看门老人叫喊,受惊坠树摔断腿。

第二天果然有一姑娘爬树折花,被老人叫喊,惊吓坠落,摔断大腿。

从此,邵雍名声大噪。

他的预测方法也由此命名。

《梅花易数》是非常灵活的预测方法,看见一个现象,可以把这个现象转化为八卦,如把老头转换为乾卦,把老妇人转换为坤卦,把少女转换为兑卦,把少男转换为艮卦。

其它的诸如动物、事物等,都可以转换为卦。

再把看见现象的时间或方位也转换为卦,这样上下两个卦就能构成一个重卦。

或者以自己为中心点,根据来人的方位和时间,就能判断事情的吉凶。

得到一个事物的象可以起卦,没有任何象的情况下,有数字就可以起卦。

任何数字都没有的情况下,时间可以做为数字起卦,把年月日时的数字作为起卦的依据。

只要得到了卦,再得变卦,根据体用的相生相克判断吉凶。

非常便利灵活。

袁天罡、李淳风、邵雍等大师可以说玩易玩得快要穷天人之际了。

邵雍当时的名气,可以说全洛阳城的人都是他的粉丝,只要他出门,满大街的人都站立马路两侧行注目礼。

临终之际,邵雍嘱咐儿子一定把邻居一个秃顶女子叫来,让她亲眼看到他入殓的过程。

果然,这个秃顶女子晚年时,孙子不成器挖墓盗宝,几个人商量要挖邵雍的墓,结果秃顶女说自己亲眼见到入殓时什么东西也没有,一帮盗墓贼才作罢。

原来,邵雍早预算到这个邻居秃顶丫头将来会有个盗墓的孙子。

预测学问再一个大的门类,是相学。

这个相,不是只相面,是一切可用来判断未来形势的现象,去观察这些现象来进行预测,就是相学。

通过观察天体、太阳、月亮、星星、大气、空气颜色、云彩状态等,判断社会走势,判断重要人物的兴衰,这是星相学。

那么,观察人的气色,人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的形状,五官的搭配和结构,这是相面。

还有相身,包括相头、相胸、相腹、相乳、相脐、相臀、相腿、相脚、相手等,把人的全身都观察个够,判断这个人如何。

如观察胸看心胸,观察腹看贫富,观察乳看生育,等等。

相手也是一个单独的小门派,观察手指和手掌的比例判断是本能型的还是理智型的,感受手掌的柔软度看忙碌和享福程度,看手指的匀称和长度,看手掌上四周和中心的凸凹关系,看手掌上的生命线、感情线、智慧线等等。

上面相面、相身、相手是观察有形的现象。

古人还有对无形事物的观察感受预测的心得,如观察人的眼神看人心正不正,听说话声音判断能否发达,看走路的神态看贵贱。

等等。

《相术大全》中汇编了各种相法。

就连中兴清朝的曾国藩也是相学高手。

应该说,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象,通过表象可以对未来趋势做一个推断。

从理论上讲,相学还是有道理的。

但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达到很高深的水平,不见得各种相法的实践都得到验证。

起码,古人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观察不能说全无道理。

如果人体能量不畅达,相应的部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那么对他的性格、行为习惯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个影响又影响了他人生的发展,这之间也应该是有关联的。

今天很多相学都后继无人,在今天的社会有的相术似乎在得到变相的应用。

如警察根据人的手纹判断是凶手的可能性,教练根据四肢结构和掌纹等判断孩子能否成为优秀运动员,人事部门招录人员可能也有人进行某种行为的观察。

谋略学也是传统文化中很神秘、传承有限、一般人碰不到的学问,相鬼谷子神秘莫测,他的徒弟苏秦、张仪纵横列国,享尽尊荣。

张良帮刘邦得天下,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诸葛亮南阳躬耕,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遇,三分天下。

这些人似乎总能将别人算计到自己毂中,能言善辩,智胜他人,操纵他人和自己军队,运用自如,实现自己的主张和利益。

《鬼谷子》我初步看过,没深入研究,本人不大喜欢智谋之类的设想。

认为天下总要以德为先,自己立德在先,以德服人,以德安天下。

用智谋谋划来的东西早晚也要归他人所有。

事物总是在轮回之中,天下没有固定的事物,事物没有固定的主人,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只有以德不变的东西应对变动,则变动仍还变动,德仍是自德。

请看连接哈,太长他不让弄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心得

、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数不胜数,如剪纸、对联、古诗、传统节目,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了。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节它就会出来危害百姓。

后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红纸剪一个“福”字贴在门上,在红纸上写一些吉利话也贴在门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红色就再也不敢来了。

从此人们年年贴春联,;流传至今。

每到过年,街上彩旗飘飘,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小朋友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

到了晚上礼花满天,与家人一起吃饺子看晚会,精彩的表演引的我们哈哈大笑,如果天天过年该多好。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佳节,也是团圆节,这天吃元宵、猜灯谜,寓意家家团团圆圆,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无比幸福快乐。

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二、《三字经》与四书五经在中国这条历史长河中有如漂流瓶一般,传到五湖四海,让中外的人们了解到中国的文明。

《三字经》在我们看来,就如儿歌一般琅琅上口,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让人们在这如儿歌一般的的经文中受益匪浅。

而四书五经中的《论语》读起来却并不是这种感受,其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是我认为比较好懂的一句,而且又富含哲理,意思是: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很清楚得看出这是孔子的感叹。

这一句说明了: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出来的不一定准确。

《论语》,这是一本记载着古人美好思想的史书,以语录的形式让我们后人,以这些话为目标,努力地做到这些优秀的品质。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以《论语》、《诗经》、《大学》、《中庸》等书中的一些名言,鼓励自己,让自己把这些优良的传统做得更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511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