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培训感言
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想
中华文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一是认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
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
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
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
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儿童传统文化学习感言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完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一、 众里寻她当时选课时,我是本着“爱好”与“实用”的原则去选的。
我之所以看重这门课,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而是看到了“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几个字。
可以说我在追求“素质”,我的“众里寻她”之“她”也就是“素质”。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无外乎背诵与欣赏,我个人的记忆力不是很好,不关于背诵。
所以选课时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一些抵触。
但毕竟是与“素质”相联系的,最终还是选下了。
二、灯火阑珊“灯火阑珊”在这里当然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现今所处的社会位置。
曾经在中国战友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今已经被人们旋转到了社会的某个角落,在这个角落里,没有太多的人为之撑起蜡烛,没有太多的人给以重视。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当然更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三、蓦然回首上第一节课时,老师竟然把课程简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而非“大学生素质培养”。
当时我的心就凉了一半。
依然想要从中素质所在,而却未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起多大兴趣。
而一节课之后,我开始“回首”了,两节课后,我已确信“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我要找的“她”。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
相信没有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相信“素质”就在其中。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
一、 个人素质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
那么一个“礼”字就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当然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
这里引用《弟子规》里的话来说明个人素质的主要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把“孝”摆在首要位置的。
(一) 孝弟“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也同样将“孝”字放在一个首要位置。
那么我们的古圣先贤为什么会一致这么认为呢
不难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显然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要大于任何其它人。
是他们孕育、生育、养育、教育了我们。
我们如果有一丁点的感恩心,那么首先当然应该回报我们的父母。
而“孝”才使得“考有所养”得以实现,才使得我们不必为以后年老而担忧,只要我们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摆首位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孝道开,百道皆开”,即其为其它任何一种“素质的基础。
也不难理解。
假如一个人对给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话,那么他对别人的态度还会好到哪里呢
而反过来,当他能细心地关照父母,体恤父母的辛苦,进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别人。
(二)谨信谨信则给出了一个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宝。
这件法宝主要用于涉身处世。
“信为人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在对“信”字的认识上可以说“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同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交往。
(三)仁爱仁爱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素质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期对整个都心存仁爱,那“孝弟”与“谨信”自然便也会做到了。
“仁爱”可以看作是“孝弟”和“谨信”的推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仁爱”当然也就不难。
二、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大同”,为此当然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五伦关系”,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
并且指出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
(一)父子关系在这里“父”与“子”都是代名词,指代父母与子女,还可以扩展到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
父子关系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应该慈爱子女,子女应孝养父母。
需要说明的是“慈爱”是广义的,它至少应含有以下意义。
养育。
父母对子女理所当然负有养育的责任。
关爱。
“关爱”不等于“溺爱”,是要照顾好,并培养好。
教育。
教育不是靠边口头传授而是身体力行,“上有所施”才会“下有所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
(二)夫妇关系这里“夫妇关系讲述了从择偶到相处的一系列的规则。
【第1句】:择偶。
择偶的标准应该是贤德,而不是金钱、地位、容貌等。
【第2句】:过程。
交往的过程应依据自然的发展规律,即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的发展规律。
【第3句】:相处。
重点突出相处的言语、行为、心地、感觉。
爱的言语应该是正直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爱的心地地无私的,爱的感觉是温暖的。
以下三种关系,只要把握“仁爱”两字便可处理得当,故简略介绍。
(三)君臣关系泛指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四)兄弟关系泛指长幼之间的关系。
(五)朋友关系这是一种最广泛的关系,可以认为“普天之下皆朋友”,也只有这样才能“人无伦外之人”。
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素质”所在。
那么我就要将它学好,并将它光大。
当然其实真正难的不是学而是做。
现在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吧……
读中国传统文化有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
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公文材料)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
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
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公文材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
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从“谨信”做起。
《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
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
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
三是讲诚信。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
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完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500字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
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感悟的作文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 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 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 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怎样写国学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感想
与现育形式相结合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全民族的道化素质,必须从以下几面着手:一是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德育教育问题上,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陶先生十分重视德育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们都知道,教育就是一种由外部对主体施加一定影响的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就必须按照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规律来办事。
一个人的品行素质的形成,来源于其成长教育经历。
而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受到正规教育,也就是学生教育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在源头上提升全民素质。
然后其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需要分层次进行的。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德育的领悟能力与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还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来设计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
比如说幼儿的德育教育就不要束缚于高深理论道理的纯粹灌输方式上,而应该发挥孩子的天真活泼的天性,在游戏中,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基本的道德准则。
相应地,在不同年龄段就应该抓住其不同特点来配置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是重视家庭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教育是完全局限的。
其实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教育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以及我们下面将会讲到的社会教育。
而家庭教育在其中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的。
因为人的一生的开端起源于家庭,其精彩的部分也更多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中,最终也将会在家庭生活中结束终生。
由此可见,家庭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人的一生的,那么教育也就会随着围绕着家庭,难以脱离。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理解到,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行为、言语等很多方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性、言行、品质等。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灵活运用,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家庭教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的运用。
三是重视社会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其本质属性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人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社会体系,其中的成员会相互之间产生诸多影响。
要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就必须从社会着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在全社会中积极宣传中国优秀文化,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其次我们应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完善相关教育机构;再则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进行革新,积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技术(比如说网络等)结合,当然我们也可以举行多种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活动。
不管如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感恩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感恩是西方传教士的布道宗教用语,如感恩节。
比感恩高一个层次是报恩
来自西方的感恩观更多宗教情绪色彩,西教里是主仆互动关系,仆人(教徒)被动接受主(上帝)施予,仆人要赞美主的恩德,有点口惠而不实,是私相授受的个人功利价值观。
而报恩一词才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仁义孝悌,“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孝义之仁,是主动回馈的行动派,是有公德伦理境界人际关系以沫相濡的社会和谐价值观,也是富有责任意义的社会意识。
感恩与报恩为此高下立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