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感言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2010年7月5日下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国学及人文社会学首席教授李庚其先生走进《前沿讲座》的演播室,与广大企业家分享其几十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中体悟出的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
当他走进演播室的那一瞬,其浓郁之青丝、矍铄之精神、儒雅之言谈,让我们谁都不敢相信这已是一名七十古稀的老者。
虽然当天外界已达到37度的高温,但是炎炎夏日仍无法阻挡人们追随这位智者的脚步,随着讲座的行进,演播室内的气氛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悟性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李庚其先生认为,悟性是人生境界的最高知识。
李老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在联系,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典籍和浩瀚的历史中,领悟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的管理战略,并结合企业操作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在场的所有人进行了精要的分析。
从道家到儒家,从四书五经到中国经典名著,李先生讲的不仅仅是历史,其中更是渗透着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企业管理之道。
他指出,讲传统文化要避免神秘化、庸俗化,古代文化并非无用的文化,而需要和实际相联系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李庚其先生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认为,做企业首先要把握好“道”,同时重视企业文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做到“企业兴亡,匹夫有责”,这即是成功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家则须有“中正和谐”的思维法和“上善若水”的境界。
李先生的思想在这炎炎夏日里,有如一汪沁心的清流,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讲座结束,在场观众皆为李庚其老师深厚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所深深折服,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也领悟到了企业管理之“道”。
许多观众表示今后要潜心学习中国传统历史,用一位观众的话表示,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贵在悟而知之。
李庚其先生与前沿讲座董事长李洪亮先生的合影李庚其先生与观众交流
来篇学习传统文化的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救了我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 一、 我终于找对了人生的方向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我才知道要怎样做一个人,我才明白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在哪里。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
可上了十几年的学,上了十几年的班,还是不知道人活着为了啥
记得从上初中开始,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就一直让我迷惑,甚至苦恼。
上班后,我便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视同于我的薪水与地位,认为这些就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
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终比较顺畅。
可薪水与地位让我满足时,我也没快乐,还是心无主宰。
我经常愁眉不展,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是这样吗
生命就这样渐渐老去而已吗
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越努力,越迷惑。
现在我知道,我走错了方向,当然越走偏离的就越远。
以前,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应该相夫教子,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从小没有父母教我。
我认为女人同样要打拼天下,心里认为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没有价值。
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极不合格的,尤其是「妇功」一项,基本女人应会的,我全不会做,除了会上班。
家里的活我不太会干,我们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儿子吃幼儿园,我们在单位吃食堂。
当老师讲到「妇功」时,我都很惊讶,心想:女人还要会这个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识不对,努力的方向不对。
如今,我可以说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只要找对了人生方向,走的快点、慢点都没有关系,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对。
我是幸运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还有许多人,同样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没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继续拼搏奋斗,生活在茫然与黑暗之中。
所以,我认真地学习,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缘的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化解我多年积怨 抚平心头重创 事情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五、六岁时,我看到有一次母亲很喜欢一件旗袍,因舍不得钱而没买,那时我就有一个理想:我长大了,一定要给母亲买好吃的、好穿的,让母亲天天享受女儿的爱心与孝心,让母亲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而骄傲。
从小,我没什么大的志向,心里就想着到那时,看母亲笑容满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规划着以后如何孝养母亲。
但在我还没有能力供养母亲时,母亲就离开了我。
当时我在读高中,这个打击对我来说太大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与父亲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吗
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安心在家上学,母亲治好病就会回来了。
我天天盼着母亲早点回家,怎么突然治不好了呢
母亲走时,我实在不明白,怎么会成这样了
我一时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因为在母亲治病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想过母亲会治不好,会永远的离开我们,我还等着要孝顺母亲呢
母亲就这样走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还要上学。
我认为,我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毕竟我还有父亲,我还有家。
可后来,在短短的一年里,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又找了一个女人,经常不回家。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骑不了车,我与一个女同学搭伴走回家。
天很黑,伸手不见五指,当我们走到胡同里时,突然有一双黑手从后面把我按进了雪地里。
我回头一看,一个蒙面人,我吓得大叫。
也许是我的大吼大叫吓跑了那个坏人,那个坏人跑后,我瑟瑟发抖,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回家后爸爸还是不在,我给爸爸写封信,告诉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
可第二天,爸爸还是不在家,后来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与弟弟有一个家就行。
可后来,这个希望也破灭了,父亲与继母结婚,把我们的房子卖了,带着我与小弟住进了继母的家。
继母原是一个四十多岁还没结婚的女人,性格特别怪,很厉害。
按理说,继母的家也应该算是我们的家,可在那个家里,我就找不到一块属于我的安全的地方,经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遭来了大骂。
当时,我只想找一个安全的角落,钻进去想我的母亲,舔我的伤口,可没有。
当我们受委屈时,父亲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亲不再能保护我们了,不再是我们的依靠了,我与父亲反抗,我更加想念母亲。
有一次,小弟在学校打篮球,不小心把脚踝扭伤了,脚不能动了。
一天晚上,弟弟躺在床上,我陪在他床边说话。
这时,继母手里拿着电线冲进门来,她二十几岁的侄子,拿一个大棍子,也冲进来,进屋就打我和弟弟,我们稀里糊涂地被打了出来。
从家里逃出来时,弟弟穿着拖鞋,我们无处可去,黑龙江的冬天特别冷,特别黑,我们站在大桥上,欲哭无泪。
哭也没有用,第二天还要上学,我们去了亲戚家。
父亲说我们长大了,可以不再管我们了。
从此,我们在每个亲戚家轮流住。
后来,实在没有地方住了,我住校了,弟弟租了人家养鸡的房子,把高中读完。
为了不向父亲要钱,我为一个初二的小女孩做家教,每晚辅导二个小时,挣五元钱,当同学们上晚自习时,我就一个人骑车出去。
黑龙江的冬天很冷,每天十点多回来,自己就是一个雪人,不是因为外面下雪,是自己呼的气冻在脸上。
最难的是天很黑,家教的地方又特别远,学校很偏僻,一个人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路上,心里特别害怕。
一切都过去了,大姐大学毕业,弟弟考上高中,姐姐把弟弟接到身边,供到毕业为止。
中专毕业我就结婚了,尽管我没与爱人谈过一天恋爱,但他说能给我一个家,并带我离开家乡,这正是我想要的。
我有了自己的家了,但我仍然无法忘记伤痕累累的过去。
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父母儿女相亲的画面时,我就会控制不住眼泪。
当陌生人给我一句稍有一点温暖关爱的话时,我也会泪流满面。
十几年,没有人解开我的痛苦。
而当我有了孩子,我更不能理解父亲,我是那么地爱我的儿子,可是爸爸,您为什么忍心把我与弟弟丢在外面四处流浪
我怨恨父亲,怨恨了十几年。
因为当时我心里太苦了,受的苦越多,就越怨恨父亲,可我越怨恨父亲,我就更加痛苦。
现在想一想,如果当时能有一个人,指导一下我的思想,我的心就不会那么苦。
如果当时有人,给我介绍一下大舜至孝的故事,我想我的心不会那么不平。
如今,我总是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受了一点委屈就愤愤不平,舜的继母是时时要置他于死地的,他仍很孝敬顺从。
而我的父亲、继母并没有要害我,我心里还那么怨恨。
舜在孝顺父母的时候,心里一定不是苦的,可我苦了十几年,眼睛都让我给哭坏了,我还是始终摆脱不了。
如今,我感谢我的经历,它给我坚强的意志。
我现在特别感恩我的父亲,感恩父亲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真正体会出老师教导的一句话:「念恩快乐一辈子,念怨痛苦一辈子。
」当我一念记起父亲的种种关爱时,我的心顿时感到父亲是那么的爱着我。
听母亲说,我出生时,整夜地哭,母亲有病,是父亲整夜抱着我。
上小学时,我有关节炎,有时痛得站不起来,是父亲背着我楼上楼下的看病。
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高中,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哭,父亲就焦急地等在门口,一直到我出来。
母亲走后,我接受不了现实,得了一种气喘痉挛的病。
当我第一次犯病时,在课堂上被同学抬到医院,父亲冲进医院,把我背到抢救室。
得知我带孩子在山东学习时,父亲发短信告诉我:别上当。
当我一念转过来时,我真正感受到父亲爱着我。
圣与凡真的只在一念之间,天堂和地狱的感受也只在一念之间。
外在的环境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是我一念变了,整个世界全变了。
在我惊喜的同时,我也明白了,我十几年的苦,不是来源于外面,而是来源于我的思想、我的内心。
父亲养育了我十几年,生我、养我的恩德,我都报答不完,还怨恨什么呀
父亲也不愿我们受苦,也是无能为力。
当时,家里关系复杂,我们不懂为父亲承担压力,不懂事,只是一味地怨恨,现在知道是大不孝,而且当时在反抗时,言语上也很过激。
现在想想,最苦的不是我们,而是父亲。
失去母亲,新家鸡犬不宁,儿女流浪在外,父亲怎么会快乐
我当了母亲,如果是我儿子流浪在外受苦,我简直都无法活下去了,我体会出父亲当时是以什么心情过日子呀
而且,我们十几岁,受点苦磨练自己,没什么,可父亲当时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
当我一念转过来时,我不再怨恨父亲了,也不怨恨继母了,我真的能理解她。
一个女人,四十多岁才成家,在我们相处的过程中,伤害是彼此的,我给她同样带来了不快乐。
如果有错,错全在于我。
我不懂事,作为女儿,不懂关怀父母,不会让父母开心,不顺承父母心意。
我还错在不接受现实,不是开开心心经营新家,而是封闭自己,天天想母亲,一脸怨气,让别人一看,当然特别生气。
所以,因全在于我自己,是我自己造成的。
至诚感通,当我一念怨恨的心化解后,与我十多年没联络过的继母,突然要来我家过年。
感动之余,我更坚信这是老祖宗的安排,他们一直在期待我的转变。
继母在我简单的家里住了半个月,为继母洗脚,大年夜,组织家里所有的人为继母三跪九叩,继母穿上我与姐姐精心挑选的新衣服时,流着泪给父亲打电话:「老曲,我终于有女儿了
」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爱我们,我们孝父母,没什么可说的。
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
可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能承欢父母,曲顺其意,那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尽管十几年我都没有做到,可现在我回头了,而且,也带动了姐姐、弟弟,一起化平心里的伤痕,一起孝顺父母。
弟弟打电话给我,我说:「给爸打个电话吧
」弟弟说:「打什么打,有啥好说的
」我当时没有说什么。
又有一次,弟弟又来电话,我与弟弟说:「我感到以前我错了,以前不懂事,父亲老了,父亲知道你买车了,在深圳车多,父亲让你小心点!」我又回忆了以前父亲对我们的好,又说:「父亲快六十岁了,我们三个孩子都在外面,六十岁生日我们回去吧,也让父亲体会养我们三个儿女没有白养,不是只给父亲带来负担,也能让父亲快乐、安慰
」当我说完这些,接着又说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弟弟说:「把爸的电话告诉我,我现在就打
」 今天,我的思想有这么大的转变,有两个救命恩人,就是王老师和仉老师。
两位老师讲解的圣贤文化,让我走出了十几年的痛苦,给了我新的人生。
如果不是遇到老师,不是遇到圣贤文化,凭我自己,到死我也转不过来怨恨的思想,我会死死地记着我的伤害,记不起父亲的好,感受不到父亲的爱,我的世界永远好冷,我的孝心永远起不来
我真诚地感谢老祖宗的圣贤文化,感谢我的恩师——王老师、仉老师。
记得以前听老教授讲到「人生有许多的困难,都是因为孝道没有做好
」当时还很怀疑,心想:人生的困境与孝有啥关系
现在我理解了,就我而言,如果从小有孝心,顺承父母的心意,我哪会受那么多苦,我后来的家庭也不会经营不好,这都是有直接原因的。
如果在逆境中,不是怨恨而是顺承,尽管我不会像「大舜」一样得天下,至少也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呀。
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孝心,现在有了呢
因为以前没有人教导,现在有了好老师教导。
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希望用圣贤文化让小孩子的眼睛永远明亮,让青少年不再有我以前的迷茫与困惑,希望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孤苦的孩子心中充满爱,让所有家庭不再走我走过的弯路,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幸福美满,我将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经历了三十多年人生风雨,是中国传统文化救了我,并给了我新的人生。
作者感触: 在我心理转变的整个过程中,有过太多的挣扎与过渡。
有段时间,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就孝不起来
我为什么就放不下
这种挣扎很苦,就像一个伤口,结了厚厚一层疤,每次触碰,都在流血,流了血又会结更厚的伤疤,为了不受伤,只能把它放在最隐蔽的地方不再触及。
而如今,不但伤痕没有了,伤痛的感觉也没有了,这是需要时间过渡的,需要将伤痕一层层慢慢揭开修复的。
所以,我呈现的是一个结果,其中过程曲曲折折,令人感慨万千。
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尽心尽力整理这个过程,还请大家原谅。
但是,是中国传统文化救了我
感恩无私奉献的老师们
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想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
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
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
读中国传统文化有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完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一、 众里寻她当时选课时,我是本着“爱好”与“实用”的原则去选的。
我之所以看重这门课,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而是看到了“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几个字。
可以说我在追求“素质”,我的“众里寻她”之“她”也就是“素质”。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无外乎背诵与欣赏,我个人的记忆力不是很好,不关于背诵。
所以选课时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一些抵触。
但毕竟是与“素质”相联系的,最终还是选下了。
二、灯火阑珊“灯火阑珊”在这里当然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现今所处的社会位置。
曾经在中国战友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今已经被人们旋转到了社会的某个角落,在这个角落里,没有太多的人为之撑起蜡烛,没有太多的人给以重视。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当然更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三、蓦然回首上第一节课时,老师竟然把课程简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而非“大学生素质培养”。
当时我的心就凉了一半。
依然想要从中素质所在,而却未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起多大兴趣。
而一节课之后,我开始“回首”了,两节课后,我已确信“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我要找的“她”。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
相信没有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相信“素质”就在其中。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
一、 个人素质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
那么一个“礼”字就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当然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
这里引用《弟子规》里的话来说明个人素质的主要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把“孝”摆在首要位置的。
(一) 孝弟“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也同样将“孝”字放在一个首要位置。
那么我们的古圣先贤为什么会一致这么认为呢
不难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显然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要大于任何其它人。
是他们孕育、生育、养育、教育了我们。
我们如果有一丁点的感恩心,那么首先当然应该回报我们的父母。
而“孝”才使得“考有所养”得以实现,才使得我们不必为以后年老而担忧,只要我们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摆首位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孝道开,百道皆开”,即其为其它任何一种“素质的基础。
也不难理解。
假如一个人对给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话,那么他对别人的态度还会好到哪里呢
而反过来,当他能细心地关照父母,体恤父母的辛苦,进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别人。
(二)谨信谨信则给出了一个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宝。
这件法宝主要用于涉身处世。
“信为人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在对“信”字的认识上可以说“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同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交往。
(三)仁爱仁爱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素质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期对整个都心存仁爱,那“孝弟”与“谨信”自然便也会做到了。
“仁爱”可以看作是“孝弟”和“谨信”的推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仁爱”当然也就不难。
二、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大同”,为此当然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五伦关系”,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
并且指出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
(一)父子关系在这里“父”与“子”都是代名词,指代父母与子女,还可以扩展到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
父子关系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应该慈爱子女,子女应孝养父母。
需要说明的是“慈爱”是广义的,它至少应含有以下意义。
养育。
父母对子女理所当然负有养育的责任。
关爱。
“关爱”不等于“溺爱”,是要照顾好,并培养好。
教育。
教育不是靠边口头传授而是身体力行,“上有所施”才会“下有所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
(二)夫妇关系这里“夫妇关系讲述了从择偶到相处的一系列的规则。
【第1句】:择偶。
择偶的标准应该是贤德,而不是金钱、地位、容貌等。
【第2句】:过程。
交往的过程应依据自然的发展规律,即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的发展规律。
【第3句】:相处。
重点突出相处的言语、行为、心地、感觉。
爱的言语应该是正直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爱的心地地无私的,爱的感觉是温暖的。
以下三种关系,只要把握“仁爱”两字便可处理得当,故简略介绍。
(三)君臣关系泛指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四)兄弟关系泛指长幼之间的关系。
(五)朋友关系这是一种最广泛的关系,可以认为“普天之下皆朋友”,也只有这样才能“人无伦外之人”。
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素质”所在。
那么我就要将它学好,并将它光大。
当然其实真正难的不是学而是做。
现在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吧……
欣赏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感受体会作文600字以上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 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 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 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1000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的父母生育了我,给予了我生命,养育我,教育我。
他们为了这个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辛苦苦,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到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忘记感恩父母,更不能嫌弃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其次,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
《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曾在程颐门下学习。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第三,我还学会了交朋友。
传统文化告诉我交朋友要讲究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与人为善。
同学之间有了困难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知“孝”,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尊“师”,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懂“友”。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还会明白很多、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炎黄子孙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饮食文化感悟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