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搞笑的句子

超经典搞笑歇后语,让人看了秒赞!

【歇后语第1句】:下雨了,王大爷一边收着麦子,一边埋怨说:“这老天爷真让人摸不透,半月都是晴天,却让我晒到雨肚里。”(河南·原阳)

【歇后语第2句】:【牛鼻子穿环——让人家牵着走】(歇)指自己没主见,完全听从别人。也指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摆布。 也作“牛穿鼻子——任人牵”。

【歇后语第3句】:【丢了凤凰巢,找个老鸹窝】释义:老鸹:乌鸦。比喻离开了条件好的地方,到了条件差的地方。例句:虽然当着她的面不叫,但是她怎么可能一点不知道?就是不骂她的人,也不免惋惜她实在是个傻瓜:“有福不会享”,“丢了凤凰巢,找个老鸹窝。”

【歇后语第4句】:【菜里虫儿菜里死】(谚)指贪食蔬菜的虫儿,最终都死在蔬菜里。比喻在什么地方做坏事,就会在什么地方受到惩罚。

【歇后语第5句】:【钢刀虽快,不斩无罪之人】(谚)钢刀无论怎样锋利,也不该斩杀没有罪行的人。指国家的法律再严,也不会向守法的人施以刑罚。 也作“刀斧虽利,不加无罪之人”。

【歇后语第6句】:【 天上掉下来的,地下冒出来的】指不可能,或意外出现,幸 运得到。曹禺《日出》:“您说这钱现在不从四爷身上想法 子,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

【歇后语第7句】:【人凭良心猪凭肉】(谚)人是凭着良心来得到人们的敬重,猪是凭着肉香来得到人们的喜爱。指人做事凭良心,是立身的根本。

【歇后语第8句】:【射冷箭】见“放冷箭”。

【歇后语第9句】:【针尖对麦芒麦】芒也是尖的。谓斗争双方相当。成语: 针锋相对。孙犁《风云初记》:“这倒有个看头,看谁告下谁 来吧,一头是针尖儿,一头是麦芒儿!”

【歇后语第10句】:【毛笔】毛笔是文房四宝之第一宝。相传,蒙恬是毛笔的始祖。《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史书言之凿凿,称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现了毛笔。从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这些实物都比蒙恬早。可见,史书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歇后语第11句】:【有钱不住东南房】(谚)东南房:旧时四合院中的东房和南房。东房夏天太阳光照多,太热;南房冬天刮西北风,太冷。指有钱人家不住东南房。

【歇后语第12句】:【 伸头是一刀,缩头是一刀】前进后退都没有活路。历史图 书:“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无处不是死境。”

【歇后语第13句】:【烈火见真金】比喻经过考验,才能看出好的品质。相关 的:真金不怕火炼。马烽《刘胡兰传》:“不能枣子核桃一齐 数。通讯员里有的是硬骨头。张大爷说得对,烈火才见真 金哩!”

【歇后语第14句】:【葫芦牵到扁豆藤】释义:比喻东拉西扯。例句:“我非但算不得清,而且也呼不清,真是葫芦牵到扁豆藤。”

【歇后语第15句】:头当斗笠,背当蓑衣——自欺欺人;自骗自;自己哄自己

【歇后语第16句】:【拣了芝麻,丢掉西瓜】拣小的,放弃大的。比喻抓不住重 要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所差的是抓不住关键, 往往是这也有理那也有理,有时候拣了芝麻,丢掉西瓜。”

【歇后语第17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释义: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选择。例句:“喂,牵走吧,一个猪的价钱。常言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凭你们柿树沟生产队,还能买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块,您要不起!”

【歇后语第18句】:【人有良心,狗不吃屎】谓人没有良心,什么事都做得出。 《民国通俗演义》:“人有良心,狗不吃屎,现在的人,哪里还 有什么信义!”

【歇后语第19句】:口念佛经手拿刀——言行不一

【歇后语第20句】:【汉字横写】汉字贤写改横写,最早是由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提出来的。《新青年》1917年卷3期,刊登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信中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见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字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此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表示赞同。从此以后,横写汉字便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歇后语第21句】:【豆棚瓜架,搭起来就行】要求不高,初步有个框架就可以 了。语文图书:“说文章结构是豆棚瓜架,搭起来就行,那是 一种极大的误解。没那么容易。”

【歇后语第22句】:【前人失脚,后人把滑】(谚)失脚:跌跤。把滑:提防滑跌。指前边的人跌倒了,后边的人就要稳住步子,以防再跌。比喻人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 也作前人吃跌,后人把滑。吃跌:被绊倒。 前人跌倒,后人扎滑。扎滑:把滑。

【歇后语第23句】:【拿着一把汗】见“捏一把汗”。

【歇后语第24句】:隔年蚕作茧——无新丝(无心思)

【歇后语第25句】:【虎大伤人】释义:比喻坏人势力大了要伤害别人。例句:这会儿这么由着大叔,将来“虎大伤人”,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歇后语第26句】:【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咽——有苦难言】(歇)指心里有隐痛,难以启齿。

【歇后语第27句】:【枪杆子朝里打】(惯)指打击、伤害自己人。

【歇后语第28句】:【吹牛皮不贴印花】释义:比喻说大话不费力,不花钱。例句:嫂子说:哼!说两句大话壮壮胆吧!吹牛皮不贴印花,你能考上,我头朝下走三年!

【歇后语第29句】:娃儿们在一块儿玩,卢二奶总说自家孙子心善要吃亏。王三婶听不惯,嘴一撇说:“黄鼠狼只说它娃儿香,刺猬总觉它娃儿光。谁家的娃儿谁看不顺溜?”.(河南·南阳)

【歇后语第30句】:【老表】“老表”是江西人的别称,此称从来没有外传或扩大地域,是江西人的“专利”。为什么称江西人为“老表”呢?传说朱元璋同元军作战,被打得大败,而且身负重伤逃到江西康山地方,当地贫苦乡民知道他是反对元朝的,就把他藏到山洞里,治伤供食,使朱元璋的伤口很快治愈。当要离别乡亲时,他非常感激,老乡们好像未卜先知地对他说:“你要是将来当了皇帝,恐怕就不认得我们平民了!”朱元璋连忙回答说:“不会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们只管来找我。”老乡们说:“皇宫大院的,我们去哪里找你?就算找到了,我们平民又哪里进得去?文案高兴高兴算了。”朱元璋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就说是我朱元璋表亲来找就行了。” 1368年,朱元璋真的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有一年,江南一带发生了旱灾,尤以江西为重。广大农民每年还是分夏秋两季向朝廷交纳赋税,并要按丁服“徭役”。贫苦乡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想起了“朱老表”,于是,乡民来到朝廷后,自称是朱元璋的老表,获准进了皇宫大院。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真的召见了他们,并详细地听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结果.在这一年,朱元璋下令减免了他们的税收。从此,“老表”便成了江西人的代名词。外人不知道就里,还以为“老表”是笑话江西人土气呢。

【歇后语第31句】:【 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不用语言表达,心意已很明显。 “尽在不言中”亦可单用。台湾林海音《晓云》:“当我回眸向 她无可奈何地一笑时,我们真是‘尽在不言中’了。”

【歇后语第32句】:【撅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嘲笑人生气撅嘴。又指说话惹事, 嘴头子吃亏。李准《大河奔流》:“嘿!我这个人就是歪嘴骡 子卖个驴价钱,都吃嘴上的亏了。”

【歇后语第33句】:【黑云压城城欲摧】释义:摧:毁坏。比喻大兵压境,局势十分严重。这是李贺《雁门太守行》诗句。例句:逸敏生就一副倔犟的性子,对于爸爸的遭遇,她义愤填膺。但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关头,这位没有经过人世波折的姑娘,显得一筹莫展,焦急异常。

【歇后语第34句】:【 拣高枝儿上飞】向高处走,想高攀。清代《红楼梦》:“如 今没长翎毛儿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上飞去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谓犯过大错,吃过大苦,吸取教训,能 变为极有用的人。浪子,也说:败子。清代《十二楼》:“不上 十年,都成了气候。俗语道得好:浪子回头金不换。但凡走 过邪路的人,归到正经路上,更比自幼学好的不同,叫做大 悟之后,永不再迷,哪里还肯回头做那不端不正的事!”

【歇后语第35句】:【人急办不了好事,猫急逮不到耗子】(谚)人性急就办不好事情,猫性急就逮不住老鼠。指做事必须克服急躁情绪,要有耐心。

【歇后语第36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释义:比喻山再高,水再深,总有路可通。例句:行者笑道:“师父说哪里话。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

【歇后语第37句】:三月天的布谷鸟——催耕忙

【歇后语第38句】:【吃闭门羹】(惯)比喻前去拜访却被人拒之门外。

【歇后语第39句】:【对事不对人】针对事情讲道理,不是看人行事。台湾林 海音《春风》:“他们这场辩论,对事不对人,这句话只是脱口 而出罢了。”

【歇后语第40句】:【胡说八道】“胡说八道”指那些没有根据的或没有道理的话。这一俗语的来历与胡人有关。我国自先秦时起,就把北方边地和西域各民族称为“胡人”,后来这种称呼也扩大到外国人。东晋之后,不断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他们的文化比较落后,加之风俗习惯也不一样,说话办事迥异于汉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讲究礼法典制,也没有中原人的规矩,尤其是对他们直言无忌的讲话非常反感,称其为“胡说”。至迟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说”这个词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国材》中就有“不知当时如何敢胡说”的记载。所谓“八道”,即八正道,又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要想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种方法和途径修行,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内容。佛教传人中国后,印度和西域来传经的僧人没有几个高僧,对佛教教义理解的不深不透,讲解佛经经常出错误,中原汉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听他们讲错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现了乱说佛经的现象。这样讲解的佛经当然会有很多错误,有些简直是无稽之谈。从而认为胡人讲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说八道”,是毫无根据地乱说一气,以后就不再轻信胡人讲解佛经。“唐僧取经”便是例证。

【歇后语第41句】:【风来雨就到】行动迅速。刘绍棠《渔火》:“她虽是女流之 辈,却是个风来雨就到,快刀斩乱麻的人。”

【歇后语第42句】:【尽地主之谊】“尽地主之谊”指客人来了,总要盛情款待,热情招待。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日:‘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饩,生物。”指的是主人对所到来的客人要以礼待之。后来演变成“地主之谊”。意思是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简言之,就是尽主人之情谊。

【歇后语第43句】:【千金难买心中愿】(谚)指人的内心愿望最为重要,最不易得到满足。 也作“干金难买一个愿”。

【歇后语第44句】:【瘫子掉在井里——捞起也是坐】(歇)瘫子:肢体瘫痪的人。坐:谐“做”。指事情反正要做。也指事情反正就是这样,怎么都行。 也作“瘫子落井——捞上来也是坐”。

【歇后语第45句】:【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谚)身卧摇车的小孩,却是爷爷辈的;拄着拐棍的老人,却是孙子辈的。指旧时的主子再小也是老爷,仆人再老也是下人。

【歇后语第46句】:【一头人情两面光】(惯)指做一件事情,使当事双方都很满意。

【歇后语第47句】:【打蛇先打头】释义:比喻打击敌人或坏人要击中要害。例句:“打蛇先打头。”这是一句俗话。跟敌人斗争,要打就打在敌人的太阳穴上,陶家妈妈上午还说了的。

【歇后语第48句】:吃米不记种田人——忘本

【歇后语第49句】: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歇后语第50句】:【一字值千金】文章或书法好,受重视。清代《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但是古人一字值千金,我虽不及古人,打个对 折是要的。”

【歇后语第51句】:【要就掏出心来,要就拿出刀来】谓爱憎分明。古华《金叶木 兰》:“我们瑶家自来弱小,但很少向恶人低头。有旬老话 讲:要就掏出心来,要就拿出刀来!”

【歇后语第52句】:【家雀跟着檐蝙蝠飞——干熬夜眼】(歇)家雀:麻雀。檐蝙蝠:即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身子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以蚊蛾等昆虫为食,夜间在空中飞翔。指白熬时光,毫无所得。

【歇后语第53句】:学过《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后,我回家告诉爸爸:“在马克思经济困难的时候,恩格斯总是热忱地帮助他,在事业上他们亲密地合作……”爸爸插了一句:“山泉冲洗的玉石是洁白的,困难中结下的友谊县牢固的。”(江苏·高邮)

【歇后语第54句】:【江河不满漏卮】见“沧海不能实漏卮”。

【歇后语第55句】:懒驴子拉磨——打一鞭走一步

【歇后语第56句】:【 死马当成活马医】明知道无效,也尽力挽救。曹禺《北京 人》:“也好吧,死马当做活马医,就照他的意思办吧。”

【歇后语第57句】:老太太坐飞机——抖起来了

【歇后语第58句】:【混账】“混账“是句训人或骂人的话,是对无理、无耻一类言行的指责或训斥。说起这个词的来历,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国北方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动着的小村庄,经常搬迁。为了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们不得四处游荡。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来暂时定居。白天,男人们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妇女儿童看守帐篷。于是,一些年轻小伙子趁此机会,为了找姑娘们谈情说爱,就混进姑娘家的帐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惯,便会严厉地训斥道:“你又来混账了”;“你这混账东西又来了。”小伙子碰了钉子,自知没趣,就急忙退出帐篷。爱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账更隐蔽了,或许能够收获爱情。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混账”变成了训斥或骂人的词了。

【歇后语第59句】:【狗熊耍把戏,混充人形儿】释义:比喻假充好汉。例句:牛大水愤恨地喊:“张金龙!你狗熊耍把戏,混充人形儿呢。你是个屁英雄好汉!

【歇后语第60句】:妈妈教育我要尊敬老师,说:“给人金,给人银,不如教给人学问。所以你要尊敬老师啊!”(安徽·肥西)

【歇后语第61句】:横着扁担走路——霸道

【歇后语第62句】:【猴子屁股坐不住】形容不安稳,也指不能持久。或说:属 猴子的,坐不住。《短暂的春秋》:“我看他是猴子屁股坐不 住……顶多也是三五年的事。”

【歇后语第63句】:鸭子吃田螺——眼朝上;眼向上看:不知滋味

【歇后语第64句】:【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权有势,就能发号施令。清 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天成殓之后,龙光就自己当 家,正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陆续把些姨娘打发出去, 有给她一百的,有给她八十的,任她自去择人而事。”

【歇后语第65句】:【 掉在浆糊盆里】糊涂,弄不清楚。类似的:一盆浆糊。成 语:糊里糊涂。明代《金瓶梅》:“恰掉在面糊盆里一般,乞那 厮局骗了:说你家中有事,上东京去了。”

【歇后语第66句】:【撂在脖子后头】意即不管了,早忘记了。撂,也说:扔、 忘。成语:置之脑后、置之度外。清代《红楼梦》:“这会子说 着好听,到了有钱的时节,你就撂在脖子后头了。”

【歇后语第67句】:买个炮仗没捻线——咋响(想)

【歇后语第68句】:【冬至未来莫道寒】释义:冬至未到不要说天冷。指严寒在冬至以后。例句:冬至未来莫道寒.这东北的大冷天,还在后头呢!

【歇后语第69句】:【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对立的另一方。这一俗语源自《三国演义》。有两处描写。一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准皇嫂),不得已与曹操约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后允其团聚),暂栖曹营。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禄企图感化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日夜思念刘备,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见),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二处是徐庶进曹营一计不献。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为刘备服务。曹操慕其才,屡招不致,遂用其母为质。徐庶是孝子,为保其母性命,无奈,只得投奔曹操。与刘备分别时,徐庶对刘备说:“请主公放心,庶不为曹献一计。”果然,到曹营后终不献一计。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赵云为救皇嫂(准皇嫂)与后主刘禅,孤身一人,七进七出曹营,身陷险境。徐庶怕赵云有失,遂终向曹操“献一计”,对曹日:“丞相爱将,何不保住赵云性命,为阁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保全了赵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长坂坡”的好戏。

【歇后语第70句】:【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惯)指明知是圈套,却还是禁不住诱惑上了钩。

【歇后语第71句】:【圣人面前卖字画】释义:比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字画呀!

【歇后语第72句】:【把人踩到泥里】(惯)比喻贬损和压制他人。

【歇后语第73句】:新婚之夜开窗户——喜出望外

【歇后语第74句】:【得罪烧茶的喝凉茶,得罪伙夫吃剩饭】(谚)惹恼了烧茶的,就得喝冷茶;惹恼了做饭的,就得吃剩饭。 指要想在某方面办成事,就万不可搞坏这方面的人事关系。

【歇后语第75句】: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歇后语第76句】:【掰开指头算一算】仔细算算。掰,也说:扳,以动作显示 计算。老舍《四世同堂》:“你掰开手指头算算,吃过我多少 顿饭,喝过我多少酒、咖啡,说句不好听的话,我要把那些东 西喂了狗,它见我都得摇摇尾巴!”

【歇后语第77句】:【有腿没裤子】(惯)形容人非常穷困。

【歇后语第78句】:蚕宝宝吃桑叶——胃口越来越大

【歇后语第79句】:小侄儿刚三岁就开始骂人,爷爷让叔叔好好管教管教。叔叔说,他还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就没事了。爷爷说:“除草要趁早,教儿要从小。”(山西·平陆)

【歇后语第80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歇)韩信:西汉初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刘邦任为大将,后被封为楚王。 将:率领。韩信善于领兵作战,兵越多,指挥越自如。后用来指越多越好。 也作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韩信点兵——越多越好。 淮阴将兵——多多益善。

【歇后语第81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间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送 灶,灶王爷上天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人们希望他能 说些好话,别说坏话。此是厨房中为灶王爷贴的对联。借 指说好话,汇报好的情况。电视剧《共和国往事》:“绝对没 有的事,您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千万别汇报。”

【歇后语第82句】:【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谚)舍不得用孩子作诱饵,就套不住恶狼。泛指凡事不冒大风险、不付出大代价,就难以取得鼓舞人心的大收获。 也作舍不得孩子逮不住狼。 舍不得孩子,打不了老狼。

【歇后语第83句】:【 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表示坚决镇压。巴金《探索 集》:“他们将我‘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要叫我.永世不 得翻身’。”

【歇后语第84句】:【单身汉的钱多,讨了婆娘烧破锅】(谚)烧破锅:比喻生活拮据。 指单身汉一人开支小,钱就多,一旦娶了老婆成了家,不精打细算,就会受穷。

【歇后语第85句】:【拿着黄金当生铜,拿着珍珠当绿豆】(惯)形容人眼力差,不认识好东西。

【歇后语第86句】:【千针难缝人心碎】(谚)干针万线,也难缝合破碎了的心。指人一旦伤透了心,便再难回复到以前状况。

【歇后语第87句】:【下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见“出的牛马力,吃的猪狗食”。

【歇后语第88句】:喷壶不叫喷壶——碎嘴子(比喻说话哕唆)

【歇后语第89句】:【彼一时,此一时】(惯)指那时是一个样子,现在是另一个样子,情况已大不相同。 也作“此一时,彼一时”。

【歇后语第90句】:见小叔大把大把地花钱,爸爸劝他:“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学会节约,才能过上好日子哟!”(河北·行唐)

【歇后语第91句】:【开弓不放箭】释义:拉开弓而不射箭。比喻故作姿态、虚张声势,或拉开架势,待机行事。例句:事还是竟弄破了好,还是“开弓不放箭”,大家弄几个钱有益?

【歇后语第92句】:甜瓜地里种甘蔗——从头甜到脚底

【歇后语第93句】:晚上,特别闷热,我们一家人到院子的葡萄架下乘凉。突然,从南边天空闪出一道电光,并传来隆隆的雷声。妈妈说:“东闪太阳西闪雨,南北闪来挡不住。看来要大雨倾盆了。”(广西·宾阳)

【歇后语第94句】:【事后诸葛亮】诸葛亮能预见。事后情况已明,利弊已看 出,这时说得再好,也不能算预见。借指事后批评指责。 《刘澍德小说选》:“你也是事后诸葛亮,为啥不先提醒我?”

【歇后语第95句】:【随大流】(惯)指随着大多数人的意愿说话、办事。 也作随大溜。 随大势。

【歇后语第96句】:【社鼠不可熏去】见“城狐不灌,社鼠不熏”。

【歇后语第97句】:【饺子】“饺子”,在我国是流行最广颇受欢迎的一种食品,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民间传说,一是来自文字记载,各自成趣。先说民间传说。古时候,一位叫苏巧生的御厨技艺高超,一年腊月二十九,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样菜,即可回去与家人团聚了。翌日,苏巧生正为如何做好最后一样菜发愁时,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将其混合剁碎,搁上调料,用白面包了许多小角角,置于锅里煮熟,奉给皇上。谁知皇上食后龙颜大悦,忙问:“此乃何菜?”苏巧生脱口而出:“角食也。”是他发明了水饺。之后,民间便流传过年包角食吃的习俗,这就是过年包饺子的由来。再说文字记载。饺子始于先秦,源于馄饨。据《通雅·饮食》记载,馄饨因浑氏、屯氏两人发明而得名。当时的馄饨,“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弯弯的月亮。这种馄饨就是原始的饺子。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几只古代饺子,形状就似偃月。在唐墓中出土实物水饺,证明水饺历史比较悠久。宋代开始有“贺岁吃角子”的风俗。北方人称“角”为“交”,故而叫饺子。贺岁吃饺子取意“更岁角子”。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饺子,必不可少。常言道“初一饺子初二面”。明代饺子别称“饺饵”、“粉角”、“扁食”等。张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 可见,当时的饺子同现在的制法和品种已很相似。

【歇后语第98句】:二嫂老是爱说别人的闲话,整天这家富那家穷的,妈妈笑着说:“她呀,是嘴上长眼儿,没有不放风的时候。”(河北·张家口)

【歇后语第99句】:【牛圈里头伸进马嘴来了】(惯)骂人多嘴多舌,多管闲事。 也作牛圈里插进马嘴来。 牛槽里伸进马脑壳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oxiaojuzi/show-41565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