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翻译
【第1句】:“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喝酒喝的酩町大醉,睡觉时深秋的夜晚很冷,和李白盖同一张被子,我们俩结伴同游一个月了。
出处: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译文:李白有美妙的诗文,经常像陈晋陵太守子坚的风格。我也算是一名隐士,喜爱他(李白)就像自己的亲兄弟。晚上喝醉了,在这深秋的夜晚,和李白同被而寝,我们俩结伴同游一个月了。来的途中一直期待这次隐逸的约会,来寻找像北郭先生一样的范十。
刚进门就感受到高雅的兴致,旁边站着年幼且清秀俊美的的男仆。夕阳西下,听见寒秋时的杵声,积聚的云气漂浮在古城的上方。一向是喜欢吟诵《橘颂》,只想讨一杯羹喝。不愿意入朝为官,而是喜欢这安闲的状态,寄情于江海。
扩展资料: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杜甫在齐州、临邑访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兖州拜访李白,并结伴同游。两人去拜望一位隐士范十。所谓范十,应该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称呼杜甫为杜二,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只是简略的喊出对方在族中同辈排行里的位置。
杜甫在酒桌上和李白、范十豪饮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让人感觉到这次访友的轻松和惬意。李白的苍耳诗《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与杜甫的这首诗相互呼应,可互为参照。
首段叙写对待李白的交情。结伴同游,共被同寝,亲如兄弟。次段叙述两人一起寻找范十隐居。“更想”“还寻”两句,叙述途中之事。“入门”“侍立”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屯云”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末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
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第2句】: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出自:李白[唐代]《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释义: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当年秋天,杜甫再次来到前几年的旧游地鲁郡(今山东兖州),而此时李白有家寄住鲁郡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两人便相约同访鲁郡城北的范十居士。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
李白诗为《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诗即《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全诗可分三部分。开头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作者对待李白的交情。两人共被同行,亲如弟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可见作者是应约来此欢聚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见来此已是秋天,更见二人情谊之深。
中间六句为第二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两句,叙途中之事。“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
【第3句】:姚和李开头的古诗词
姚开头的古诗词
发丈亭(陆游)
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
姚将军靖康初以战败亡命建炎中下诏求之不可(陆游)
姚公勇冠军,百战起西陲.
宋·放宫人(孙元晏)
姚兴侍女方承宠,放出宫闱若等闲。
满江红(文天祥)
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盆中树(王冕)
姚黄魏紫夸艳美,看到子孙能有几?
虞美人(王灼)
姚黄真是花中主,个个寻芳去。
柳梢青(辛弃疾)
姚魏名流,年年揽断,雨恨风愁。
连昌宫词(元稹)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李开头的古诗词
【第1句】: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第2句】: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第3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第4句】: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
【第5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第6句】: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
【第7句】:相去都无百里,李郭可同船。
【第8句】:李杜文章,良平事业,且束之高阁。
【第9句】:郭中书,广成子,李长庚。
【第10句】: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第11句】:李牧为赵将。疆场得清谧。
【第12句】:李白宫词多好句,侧书红壁两三行。
【第13句】:李君别来久,褊吝从中生。
【第14句】: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
【第15句】:李君墓上松应拱,元相池头竹尽枯。
【第16句】: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
【第17句】: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第18句】:李陵初诗,田横感歌。
【第19句】: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无主。
【第20句】:谢甥有逸兴,李髯非不嘉。
【第21句】:柿被鸟残分亦好,李为螬食咽何妨。
【第22句】:李下不得整冠,瓜田岂可纳履。
【第23句】:李将军,射石虎。虽然过那边,枉发千钧之弩。
【第24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第25句】: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
【第26句】:邹衍衔悲系燕狱,李斯抱怨拘秦桎。
【第27句】:王也论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旷前后。
【第28句】:李也芳菲。若教风打雨淋漓。
【第29句】:自有祥烟罩。李四高人如悟晓。
【第30句】:李四张三王大。低头无语思量我。
【第31句】:李家娘,坐军中,夜深起望,不见故夫子,
【第32句】:李苦少人摘,酒醇无巷深。
【第33句】:张公屋畔尽桑麻,李老园中只种花。
【第34句】: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
【第35句】:崔昭生崔芸,李兼生窟郎。
【第36句】:李鼎死岐阳,实以骄贵盈。
【第37句】: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
【第38句】: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第39句】: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
【第4句】:李白戏赠杜甫的诗句是什么意思,要告诉杜甫什么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感于此诗,杜甫以《赠李白》作答: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访范诗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开头。将南朝诗人阴铿比拟李白。李白便讥杜甫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因此,杜甫放言谓李白飘泊无定、愧对葛洪、空度时光、“飞扬跋扈”,似嫌过分之语,也正是两人交情笃厚的见证。其间夜同眠,日同行,长时相聚,亲如兄弟,这两首兼带戏谑的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以“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写李白,以“作诗苦”写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极真切。此二绝,真情毕现之外,可窥得人物个性、形象、语言。
【第5句】:北宋•陈正敏《遁斋闲览》出自哪里
【第1句】:华清宫诗失实 杜牧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尤脍炙人口。
据《唐纪》,明皇以十月幸骊山,至春即还宫,是未尝六月在骊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词意虽美,而失事实。
(《说郛》本、《丛话》前【第23句】:《竹庄》【第11句】:《玉屑》【第7句】:《诗林》前六) 【第2句】:荆公评李杜 或问王荆公云:“公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耶?”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
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
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元稹以谓兼人人所独专,斯言信矣。”(《说郛》本、《丛话》前【第3句】:《草堂》【第1句】:《玉屑》十四)或者又曰:“评诗者谓甫期白太过,反为白所诮。”
公曰:“不然。甫赠白诗则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但比之庾信、鲍照而已。
又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铿之诗又在庾、鲍下矣。
饭颗之嘲,虽一时戏剧之谈,然二人者名既相逼,亦不能无相忌也。”(《说郛本》《丛话》前【第3句】:《玉屑》【第14句】:《诗林》前二) 【第3句】:渊明趣向不群 六一居士推重陶渊明《归去来》,以为江左高文,当世莫及。
涪翁云:“颜、谢之诗,可谓不遗炉锤之功矣;然渊明之墙数仞,而不能窥也。”东坡晚年,尤喜渊明诗,在儋耳遂尽和其诗。
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又尝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
然则渊明趣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丛话》前【第3句】:《玉屑》【第13句】:《诗林》前一) 【第4句】:黛色参天二千尺竹影金锁碎 沈内翰讥“黛色参天二千尺”之句,以谓四十围配二千尺为太细长。
不知子美之意但言其色而已,犹言其翠色苍然,仰视高远,有至于二千尺而几于参天也。若如此求疵,则二千尺固未足以参天,而诗人谓“峻极于天”者,更为妄语。
又退之城南联句“竹影金锁碎”,云金锁碎者乃日光,题中无日字,不当言竹影。凡物因日而有影,苟无日,影从何生?言竹影即日光在其中矣。
如荆公《金山寺》诗云“江月入松金破碎”,亦须借松影方见月光之破碎,却怪题中无影字,可乎?善论诗者,正不应尔。(《丛话》前八) 【第5句】:咏物以随意造语为主 凡咏梅,多咏白,而荆公诗独云:“须捻黄金危欲堕,带围红腊巧能妆。”
不惟造语巧丽,可谓能道人不到处矣。又东坡咏梅一句云:“竹钱一枝斜更好。”
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凡诗之咏物,虽平淡、巧丽不同,要能以随意造语为主。
公后复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盖取苏子卿云“只言花似雪,不悟暗香来”之意。
公在金陵又有和徐仲颦文字韵诗二首,东坡在岭南有暾字韵梅诗三首,皆韵险而语工,非大手笔不能到也。(《丛话》前【第27句】:《总龟》后二十八) 【第6句】:动人春色不须多 唐人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不记作者名氏。邓元孚曾见介甫亲书此两句于所持扇上,或以为介甫自作,非也。
(《丛话》前三十四) 【第7句】:荆公金山寺诗 唐人题西山寺云:“终古碍新月,半江无夕阳。”人谓冠绝古今,以其尽得西山之景趣也。
金山寺留题者亦多,而绝少佳句。惟“寺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又“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最为人传诵。
要亦未为至工,若用之于落星寺,有何不可乎?熙宁中,荆公有句云:“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尤为中的。(《丛话》前【第34句】:《玉屑》【第17句】:《诗林》后二) 【第8句】:诗中俗语亦当有自 俗语有之曰:“槐花黄,举子忙。”
谓槐之方花,乃进士赴举之时。而唐诗人翁承赞有诗云:“雨中妆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
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乃知俗语亦有所自也。
(《丛话》前三十五) 【第9句】:荆公集句诗 荆公集句诗,虽累数十韵,皆顷刻而就,词意相属,如出诸己,他人极力效之,终不及也。如《老人行》云:“翻手为云覆手雨,当面输心背面笑。”
前句老杜《贫交行》,后句老杜《莫相疑行》,合两句为一联,而对偶亲切如此。又《送吴显道》云:“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应识。”
《胡笳十八拍》云:“欲往城南望城北,三步回头五步坐。”此皆集老杜句也。
按杜诗《哀江头》云:“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荆公两用,皆以“忘南北”为“望城北”。
始疑杜诗误,其后数善本皆作“忘南北”。或云:“荆公故易此两字,以舍己一篇之意。”
然荆公平生集句诗,未尝改古人字,观者更宜详考。(《丛话》前三十五) 一○、荆公百家诗选 荆公《百家诗选序》云:“予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次道出其家所藏唐百家诗,请予择其善者。
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观唐人诗,观此足矣。”
今世所传《百家诗选》印本,已不载此序矣。然。
【第6句】:“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喝酒喝的酩町大醉,睡觉时深秋的夜晚很冷,和李白盖同一张被子,我们俩结伴同游一个月了。
出处: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译文:李白有美妙的诗文,经常像陈晋陵太守子坚的风格。
我也算是一名隐士,喜爱他(李白)就像自己的亲兄弟。晚上喝醉了,在这深秋的夜晚,和李白同被而寝,我们俩结伴同游一个月了。
来的途中一直期待这次隐逸的约会,来寻找像北郭先生一样的范十。 刚进门就感受到高雅的兴致,旁边站着年幼且清秀俊美的的男仆。
夕阳西下,听见寒秋时的杵声,积聚的云气漂浮在古城的上方。一向是喜欢吟诵《橘颂》,只想讨一杯羹喝。
不愿意入朝为官,而是喜欢这安闲的状态,寄情于江海。 扩展资料: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杜甫在齐州、临邑访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兖州拜访李白,并结伴同游。
两人去拜望一位隐士范十。所谓范十,应该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称呼杜甫为杜二,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只是简略的喊出对方在族中同辈排行里的位置。
杜甫在酒桌上和李白、范十豪饮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让人感觉到这次访友的轻松和惬意。李白的苍耳诗《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与杜甫的这首诗相互呼应,可互为参照。
首段叙写对待李白的交情。结伴同游,共被同寝,亲如兄弟。
次段叙述两人一起寻找范十隐居。“更想”“还寻”两句,叙述途中之事。
“入门”“侍立”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屯云”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
末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 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
“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第7句】:杜甫的《赠李白》的第二句是什么
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赠李白》诗的翻译——
秋天到了互相看看,
还是像飘蓬一样漂泊流荡,
丹砂没有炼成仙药,
不禁感到愧对郭洪。
痛快地喝酒狂放地歌唱,
白白地虚掷时光。
为人骄横而放肆,
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天宝四载(745),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相爱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钦"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中心表达彼此间深刻情谊
《戏赠杜甫》一诗,因未编入唐人选本曾遭到洪迈、陈仅等人的误解,以为是“好事者所撰”,“定是伪作”。郭沫若、安旗、郁贤皓等先生力作辨误。细审此诗,绝非伪作,且是唱和之作,作于访范之后走出范十的村庄行经甑山(饭颗山)时。两首七绝正引伸出一段李杜交谊的掌故。兖州的甑山,即李杜相逢作诗的饭颗山。对此,樊英民先生与余都曾据《滋阳县乡土志》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多方考证,撰述为文。 弄清作诗的时间,便不难解读这首诗。两人从范氏庄返归鲁城,谈话仍兼戏谑,李白口占一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感于此诗,杜甫以《赠李白》作答: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访范诗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开头。将南朝诗人阴铿比拟李白。李白便讥杜甫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因此,杜甫放言谓李白飘泊无定、愧对葛洪、空度时光、“飞扬跋扈”,似嫌过分之语,也正是两人交情笃厚的见证。其间夜同眠,日同行,长时相聚,亲如兄弟,这两首兼带戏谑的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以“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写李白,以“作诗苦”写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极真切。此二绝,真情毕现之外,可窥得人物个性、形象、语言。确是重要的作品。唐人未选入集,大概因诗句率意之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170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