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的佳句
【第1句】: 《登楼》中描写成都锦江的名句是什么
锦江春色来天地【第1句】:作品原文: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⑴,万方多难此登临⑵.锦江春色来天地⑶,玉垒浮云变古今⑷.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⑸.可怜后主还祠庙⑹,日暮聊为《梁甫吟》⑺.【第2句】: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客心:客居者之心.⑵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⑶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⑷“玉垒”一句: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⑸“北极”二句: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⑹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还,仍然.⑺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第3句】:白话译文: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参考链接。
【第2句】: 登楼 杜甫中的名句
【第1句】:《登楼》中的传世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第2句】:白话翻译:瑰丽的成都春景,仿佛涌自天地之间;飘荡的玉垒浮云,悠悠千年阅尽沧桑。
【第3句】:名句赏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第3句】: 《登楼》中描写成都锦江的名句是什么
锦江春色来天地【第1句】:作品原文: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⑴,万方多难此登临⑵。
锦江春色来天地⑶,玉垒浮云变古今⑷。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⑸。
可怜后主还祠庙⑹,日暮聊为《梁甫吟》⑺。 【第2句】: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客心:客居者之心。
⑵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
⑶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来天地:与天地俱来。⑷“玉垒”一句: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⑸“北极”二句: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
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
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⑹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
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
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
还,仍然。⑺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
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
【第3句】:白话译文: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参考链接登楼_百度百科/subview/151503/61647【第53句】:htm?fr=aladdin。
【第4句】: 古代登高诗的赏析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三首诗,有许多相同之处: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写自己的豪情,使我们读后能感受到作者抱负;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个结论,历千百年而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向这一境界迈进,至今还时时警示着我们,可谓至理名言。
大凡忧国忧民之人,均有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望岳》是杜甫早年的诗作,时诗人赴洛阳应试,落第后北游齐赵,过泰山有感而作。诗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常人受挫后的沮丧,只能感受到作者超然物外的志趣和胸怀天下的抱负。这点,从作者笔下的泰山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可略知一二。诗的前两句写泰山的高峻挺拔;【第3句】:四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但仍有参天耸立的雄姿暗含其中;【第5句】:六句由整体转入局部,用山腰的白云、飞鸟烘托直入云天的泰山的雄姿,使泰山之高显得更神秘莫测;最后两句在以上描写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征服泰山的勇气和决心。诗人的这种胸怀,既是诗人的“诗史”中忧国忧民情结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确立志向的最好参照,特别是最后蕴含深刻哲理的两句,更应成为我们自励自强的信条而置之座右。
《登飞来峰》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这时,这个立足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需要德、才、胆、识作基础——德,指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才,指渊博的学识;胆,指坚持真理的勇气;识:指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既难也易,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只要我们心有追求,行有努力,就会达到的。
《登鹳雀楼》则借登楼经过形象地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当然,三者在表现这一哲理性内涵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望岳》表现的是作者的决心和追求,有超越万物之志向;《登飞来峰》侧重于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而《登鹳雀楼》则重在启示人们要有向最高境界迈进的决心和意志。
这三首诗,从不同侧面对同一哲理进行不同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各种各样的启示,可谓同工异曲之千古绝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689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