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网红民间俗语俗话,让你一次笑个够!

【谚语俗语第1句】:【阎王催命不催食】(谚)即使是阎王来讨命,也得让人把饭吃饱。指吃饭是人生的头号大事,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人吃饭。 也作“阎王催命不催粮”。

【谚语俗语第2句】:【勤为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见“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

【谚语俗语第3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释义:形容疾病发作得快,好得慢。例句:麝月笑劝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这样灵药!你只静养几天,自然好了。”

【谚语俗语第4句】:【忍宇中间一把刀,不忍分明把祸招】(谚)忍字的结构是“心”上有“刀”,是指如果遇事不忍,就会惹出杀身之祸。指遇事能忍,自会免除灾祸。 也作忍自忍,饶自饶,忍饶相加祸自消。 忍自忍,饶自饶,忍耐比着饶恕高。

【谚语俗语第5句】:啥巴狗戴金圈儿——有钱的畜生

【谚语俗语第6句】:扁豆绕在竹竿上——有依靠

【谚语俗语第7句】:【捣叉子】(惯)指故意挑毛病。

【谚语俗语第8句】:【福从此起,祸从此起】(谚)福是从这儿起的,祸也是从这儿起。指福与祸从来都是相倚相伏的。

【谚语俗语第9句】:【人无再少年,花有重开日】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谚语俗语第10句】:【病好打太医】释义:太医:皇家的医生,也用于对一般医生的尊称。比喻自己的目的一达到,就丢掉或打击帮助自己的人。例句:“而今过上好世道就不能过河丢拐棍,病好打太医,你说,政府哪件事偏待过你?”

【谚语俗语第11句】:打开西窗看风光——晚景;夕阳无限好

【谚语俗语第12句】:【自作孽,不可活】佛家认为作孽要遭报应。指做坏事毁 了自己。清代《镜花缘》:“若任性妄为,致遭天谴,那是自作 孽,不可活,就怨不得人了。”

【谚语俗语第13句】:失群的大雁——孤孤单单

【谚语俗语第14句】:快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谚语俗语第15句】:曹操借人头——多个屈死鬼

【谚语俗语第16句】:【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谚)指发大财要靠有好的命运,好的机遇;能过上小康生活则凭的是自身的勤劳苦干。 也作“大富由天,小富由人”。

【谚语俗语第17句】:【见台阶就下】(惯)比喻及时寻找机会摆脱困境。

【谚语俗语第18句】:【三翻六坐九拿爬,十个月的伢儿喊爸爸】(谚)婴儿在生下三个月后会翻身,六个月能坐起,九个月能爬行,十个月会发声喊“爸爸”。指婴儿出生一岁之内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

【谚语俗语第19句】:狗叼猪尿泡——空欢喜

【谚语俗语第20句】:表哥每个月领到工资后,往往过不了半个月就口袋底朝天。姨妈对他说:“大吃大喝眼前香,细水长流幸福长。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千万不可铺张浪费。”(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21句】:【【第73句】:八十四】民间有所谓“【第73句】: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第73句】:八十四”对上岁数的人是一个忌讳的岁份。其实,“【第73句】:八十四”这两个年岁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圣人归天的虚龄罢了。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丘,一个是故国时代的亚圣孟轲。正巧孔子年仅七十三虚岁时命归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虚岁。因为孔孟都被尊为“圣人”,谁也不敢活过圣人,所以,他们归天的年龄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实际上,在我们周围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岁的,其实完全是一种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龄段稍多一点的话,也是因为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谚语俗语第22句】:石灰木炭一把抓——黑白不分

【谚语俗语第23句】:【攒钱好比针挑土,花钱好比浪淘沙】(谚)攒钱:积蓄钱财。浪淘沙:大浪冲击沙岸。指积攒钱财像用针挑土一样艰难缓慢,花费钱财像大浪冲沙一样容易快速。

【谚语俗语第24句】:芙蓉开花——慢慢红

【谚语俗语第25句】:【私下演了官场用】(谚)指在私下里演练熟了,到公众场合使用起来就会运用自如。 也作“私场演,官场用”。

【谚语俗语第26句】:【 荷花出水见高低】荷花开在水面上,有高有低。高低,兼 指优劣胜负。借指最后看出高低胜负。《人民文学》(1962, 4):“荷花出水见高低,同是五尺汉子,庄稼一割,你为什么 比别人收得少呢?你为什么比别人贡献小?”

【谚语俗语第27句】: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谚语俗语第28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枷,木制刑具。谓自己做事害自己。 成语:自食其果。《北京日报》(1986,9,1):“用‘木匠戴枷, 自作自受’来形容他——最近被崇文公安分局查获的一个 外地来京木匠,真是恰当不过。”

【谚语俗语第29句】:【绑腿带上绣山水——画长】(歇)绑腿带:即绑腿,缠裹小腿的长布带。画:谐”话”。指说来话长。

【谚语俗语第30句】:奶奶听了爷爷说了句小孩话,笑着说:“看你,烙馍卷蒜薹——面老心脆,还说得出口。”(安徽·临泉)

【谚语俗语第31句】:【 久病成大夫】指善于吸取经验教训,成为内行。类似的: 撮药三年会行医/三折肱成良医。茅盾《子夜》:“三折肱成 良医!从什么地方吃的亏,还是到什么地方翻本呀!”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赞扬人有经验,有办法。梁斌《翻身 记事》:“那个不要紧,有你老冯留下,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谚语俗语第32句】:【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谚)指妇女疑难病症多,难治;小孩儿不知配合,更难治。

【谚语俗语第33句】:光头跑进和尚庙——充数

【谚语俗语第34句】:刘备对诸葛亮——无话不说

【谚语俗语第35句】:眼看就要下雨,妈妈叫我赶紧朝屋里抱柴火。她见我走路慢慢腾腾的样子,就说:“看你,一步踩不死个蚂蚁,干个事跟驴身上搁钉似的恁难。”说罢,抱着一大抱柴火急匆匆地走到前边去了。(河南·正阳)

【谚语俗语第36句】:岩石上的树木——自有活法

【谚语俗语第37句】:【搅成一锅粥】(惯)1比喻把事情搞糟搞乱,闹得无法收拾。2指许多事情搅在一起,理不出头绪。

【谚语俗语第38句】:【富贵无三辈】(谚)富贵人家,没有延续三代的。指富贵人家不免骄奢淫逸,势不能长富久贵。 也作富无三代享。 富不过三代。

【谚语俗语第39句】:【千行万行,庄稼是头一行】见“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谚语俗语第40句】:阎王的客堂——死去活来

【谚语俗语第41句】:鱼大吃虾,虾大吃鱼——弱肉强食

【谚语俗语第42句】:【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黄米包粽】释义:旧时北方民俗,腊月二十三用麻糖祭灶,端午节吃黄米包枣做的粽子。指过了端午青黄不接,穷人日子难熬。只有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子才会好过一些。例句:人常说:“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黄米包粽。”一过五月端午,穷人就又该受冷挨冻。要是一过腊月二十三,吃了祭灶王爷的麻糖棍棍,话说就又是春暖花开,穷人也就又熬出头来。

【谚语俗语第43句】:墙上画的美人儿——你爱她不爱

【谚语俗语第44句】:【 顾了翻锅,忘了烧火】忙不过来,照顾不到。类似的:顾了 划桨,顾不上使帆。成语:顾此失彼。浩然《艳阳天》:“一个 人的本领总是小的,就是有大本领的人也不行,顾了翻锅, 就忘了烧火,一处不到一处乱。”

【谚语俗语第45句】:【抱着葫芦不开瓢】(惯)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中间细,表面光滑,像上下两个球连在一起,可将其剖开做成瓢等。比喻就是不肯开口讲话。

【谚语俗语第46句】:【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见“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

【谚语俗语第47句】:【一个馍馍也得上笼蒸】事情小,或数量少,也得认真对待, 不能图省事。或说:一个馒头也得蒸熟吃。龚昌盛《沉浮》: “一个馒头也得蒸熟吃,总不能让他一辈子没出息。”

【谚语俗语第48句】:开水锅里加凉水——下子冷静下来

【谚语俗语第49句】:【一货有一主,赖货等行时】(谚)行时:也说兴时,流行于当时。有什么样的货,就会有什么样的买主,赖货也会有兴时的时候。指货物不愁卖不出去,要有耐心等待。

【谚语俗语第50句】:【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指坏人积聚之所。古华《芙蓉 镇》:“芙蓉镇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窝藏坏人坏事,对他 这个外来干部欺生。”

【谚语俗语第51句】:【 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与别人】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马 寅初《新人口论》:“这予我以极大的方便,几百位先生愿以 困难留给自己,以方便让给了我。”

【谚语俗语第52句】:【覆水不可收】(谚)泼出去的水是没法再收回的。比喻事情一成定局,就无法再行改变;或错误一经铸就,便后悔也来不及了。 也作“覆水定难收”。

【谚语俗语第53句】:【真人不讲假话】(谚)指诚实的人是不说假话的。

【谚语俗语第54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连续做下去,就会有进展。浩然 《艳阳天》:“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大伙儿一伸手,就算有头 脑了。”

【谚语俗语第55句】:【能屈能伸大丈夫】(谚)能屈能伸:既能弯曲也能伸展。比喻在失意时能承受屈辱,在得志时能施展才干的人才是好男儿。 也作能伸能屈,方是丈夫。 能硬能软,方为好汉。

【谚语俗语第56句】:【阴也有个晴,黑也有个明】(谚)天阴也有晴的时候,天黑也有明的时候。比喻恶势力横行霸道,也会有受到制裁的时候。

【谚语俗语第57句】:【山沟里的毛驴,走不惯平川地】释义:比喻不习惯。例句:“好老乔哥哩,大家有什么不对,你批评就是,可不能提不当的话。”“山沟里的毛驴,走不惯平川地呵。”

【谚语俗语第58句】:【敲门砖】“敲门砖”比喻以不正当方法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那么,“敲门砖”是怎么来的呢?它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张公子去拜访李公子,他在李公子的庭院外拍了好一阵门也无人应声。原来李公子读书太专心了,没听到张公子叫门。张公子因拍了半天也不见李公子来开门,心中十分不快,转身正要回府,却一眼看见了墙角的几块砖头。于是灵机一动,抄起一块对着门猛敲起来。这回李公子可听见敲门声了,心里一惊,以为出什么大事了,他急忙起身去开门,只见张公子倚在门边。李公子奇怪地问:“出什么事了?”张公子平静地说:“没出什么事,我闲着无事,特意来拜访你。”李公子又问:“你刚才用何物敲门?声音如此之大。”张公子回答说:“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块‘敲门砖’。”李公子大惑不解:“张公子访友还要专门带上敲门砖?”张公子瞥了一眼墙角,笑道:“敲门砖随处可捡,也可随手可扔,很是方便。”这时,李公子才恍然大悟。后来,人们就把借以谋取名利的手段比喻为“敲门砖”。属贬义。

【谚语俗语第59句】:【打墙也是动土】动土,指破土建筑。指规模大小不同,实 质上是一样的。相关的:一锄头是动土,两锄头也是动土。 清代《红楼梦》:“打墙也是动土,已经惊动了人,今儿乐得去 逛逛。”

【谚语俗语第60句】:【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没有材料,手艺再高也不行;条 件不具备,能力再强也白搭。或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类 似的:巧姑娘绣不出无线的花。沙汀《淘金记》:“大家想吧, 钱没有一个,是你们也不见得搅得转呀!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就是这个道理!”

【谚语俗语第61句】:老怕冬冷,少怕秋凉。

【谚语俗语第62句】:黄鼠狼躲在鸡棚里——不是偷鸡也是偷;想偷鸡(想投机)

【谚语俗语第63句】:【钢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钢】释义: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比喻好上加好,刚强更加刚强。例句:你别看日子不多,他长的出息可真不少!这条硬汉子,一进入革命队伍的行列,真好似钢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钢!

【谚语俗语第64句】:狗熊叫门——熊到家了

【谚语俗语第65句】:鸭子死了还有鹅——个顶一个

【谚语俗语第66句】:【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谚)指谈论别人是非的人,往往就是是非的制造者。也指提出问题的人,往往就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人。 也作来言是非者,即是是非人。 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谚语俗语第67句】:吃饱饭闲嗑牙——没事找事

【谚语俗语第68句】:【 娘要嫁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子女阻止不了;天要下 雨,人阻止不了。表示无可奈何,由它去吧。语序亦可换 置。李英儒《还我河山》:“娘要嫁人,天要下雨,咱们都管不 有头发谁愿意装秃子没有人愿意装穷,实在是不得已。 或说:有了头发可别装秃子。叶文玲《谁是研究所所长》: “说一千道一万,有头发谁肯装秃子?”

【谚语俗语第69句】:【豹子跑山巅,野猪山腰转】释义:豹子经常在山顶活动,野猪经常在山腰活动。这是猎人总结出的经验。例句:我的好猎手,你的神枪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豹子跑山巅,野猪山腰转,这些打猎经验使我心服。

【谚语俗语第70句】:【店小二】在古装影视剧和戏曲中,经常可以听到“店小二”这个称谓,看到“店小二”这个形象。为什么把店中的伙计称为“店小二”,其实,是对小伙计的敬称。王实甫《西厢记》里有一段描写:张生说:“这里有一座店儿,琴童接下马者!店小二哥那里?”店小二日:“自家是这状元店里小二哥,官人要下来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这里的“店小二哥”跟“店小二”是同一个意思。据记载,宋、元时期习俗称店伙计作二哥,是对店主称大哥而言。一家客店或酒店,店主地位最高,当然算老大,而伙计居次,当然称二哥。不过伙计称老二,已经含有敬意在内。清代小说中,常有称官绅的侍从为“二爷”的,如《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只见一个戴红帽子的二爷,答应了声‘者’。”这个“二爷”,就属于敬称。“店小二”就属于此类敬称。以上说的是“二哥”、“二爷”,再文案“小二”。“小二”的“小”,含有年轻的意思。店中的伙计,一般都由年轻人担任,因而以“小”字称之。如果出现年长的伙计,那就会直呼其名了。有人说“老伙计”未必不可,不过,多指老战友或老朋友。

【谚语俗语第71句】:【眼皮也不眨一下】(惯)形容人满不在乎的样子。 也作“眼也不眨”。

【谚语俗语第72句】:鹰飞蓝天,狐走夜道——各有各的路

【谚语俗语第73句】:【着湿布衫】(惯)比喻惹上了甩不掉的麻烦事。

【谚语俗语第74句】:【有志者事竞成】指有坚强意志的人事业终究能够成功。典出《后汉书·耿弁传》。东汉初年,山东豪强张步占据青州十二郡,势力强大而且气焰十分嚣张,光武帝刘秀派大将耿弁前去讨伐。耿弁顽强作战,接连获胜。在战斗中,耿弁被箭射中大腿,他强忍剧痛,悄悄拔刀把箭截断后继续战斗,耿终击溃张步。刘秀大喜,亲自到临淄慰劳军队,并夸赞耿弁说:“将军从前在南阳时曾主动请战,当时我担心难以成功,便没答应。现在看来,将军是有志者事竞成啊!”从此留下这句BBB。

【谚语俗语第75句】:【入地无门,升天无路】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谚语俗语第76句】:倒拿望远镜看人——把人看小了

【谚语俗语第77句】:【砸锅】“砸锅”这一俗语常用来比喻把事办坏了。如“把事办砸了”。 “砸锅”源自戏剧不同剧种的联合演出。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北方的京剧曾同直隶梆子(今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仍旧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同。人们就将这种班社俗称“两下锅”或“双下锅”班社。后来,唐山地方戏评剧后来居上,登上京津舞台,成为北方影响力较大的剧种之一。有时出现了京、评、梆同台演出的场景,人们称之为“三下锅”。另外,京剧演员为了扮演自己所不会的角色而临时去钻研、排练,拓宽戏路,本行也俗称为“钻锅”。在这里,“锅”已经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锅饭”来喻失业,而戏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锅”了。如果演砸了,两下锅也好,三下锅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锅灶。

【谚语俗语第78句】:一天小全睡了懒觉,怕上学迟到,早饭没吃就走了。他妈妈说:“真是早起逸当,迟起急慌啊!”(江苏·兴化)

【谚语俗语第79句】:一次,妈妈让我干活,我却站在那儿拗着不动。妈妈说:“你一直别动,在那儿立个坑站个井才算有本事!”(河北·邯郸)

【谚语俗语第80句】:【地肥茄子嫩】(谚)土地肥沃,长出的茄子就鲜嫩肥大。比喻基础好,就容易出好的成果。

【谚语俗语第81句】:【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释义:比喻能干的女人嫁给无能的丈夫。例句: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

【谚语俗语第82句】:【说溜了嘴】(惯)指不加思考顺嘴就说出来了。

【谚语俗语第83句】:【烂麻搓成绳,力能拉千斤】比喻团结起来力量大。韩志君 等《篱笆·女人和狗》:“锅里没搅的,碗里没舀的;烂麻搓成 绳,也能拉千斤。”

【谚语俗语第84句】:【把心掏出来】竭诚相见,说知心话。成语:披肝沥胆。古 华《姐姐寨》:“我把心都挖给你了,你还不相信?当着龙老 师的面,我再给你起一次誓!”

【谚语俗语第85句】:【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秀才会动嘴,兵会动刀,嘴没有 刀厉害。借指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无法对付。李存葆《山中 那十九座坟茔》:“这年头,不单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兵 遇上秀才也得处处提防碰响‘政治地雷’。”

【谚语俗语第86句】:【三过家门而不入】(惯)传说夏朝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形容一心为公而不考虑个人利益。

【谚语俗语第87句】:骆驼死了变毛驴——没驮够

【谚语俗语第88句】:针对社会上有些人爱吃野味儿的现象,外婆说:“吃尽美味还是盐,穿尽绫罗还是棉。”(四川·忠县)

【谚语俗语第89句】:【好马经不住歇三年】释义:马长期休息不干活,体力会越来越减弱或不会干活。例句:是呀,我正准备找你商量呢。人家说:“好马经不住歇三年”,我想给它试试套昵。

【谚语俗语第90句】:学过《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后,我回家告诉爸爸:“在马克思经济困难的时候,恩格斯总是热忱地帮助他,在事业上他们亲密地合作……”爸爸插了一句:“山泉冲洗的玉石是洁白的,困难中结下的友谊县牢固的。”(江苏·高邮)

【谚语俗语第91句】:【乌狗吃食,白狗当灾】(惯)乌狗:黑狗。黑狗偷吃了东西,却惩罚了白狗。比喻惩罚错了对象。 也比喻代人受过。

【谚语俗语第92句】:班里有几个同学说话,班长管他们,他们也不听,老师知道后批评了这些同学。回家后我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他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贵人不下跪;打一巴掌才过劲儿,过一会儿还想闹个气儿”。(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93句】:【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释义:粗柳簸箕细柳斗:类似诗歌中的“起兴”,无具体意义。指男儿长相不讲俊丑。例句:驿丞道:“你虽是个男身,但只形容丑陋,不中我王之意。”八戒笑道:“你甚不通变。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谚语俗语第94句】:【叫化子买米——只有这一升】(歇)升:容量单位,10升等于1斗,谐“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谚语俗语第95句】:【正月可栽大树】(谚)农历正月,土地剐开始解冻,此时栽大树,成活率最高。

【谚语俗语第96句】:一根绳子拴两个蚂蚱——飞不了你,也蹦不了他;谁也别想跑

【谚语俗语第97句】:扒着软梯上飞机——高攀

【谚语俗语第98句】:小车不拉——推(忒)好;推行

【谚语俗语第99句】:【人间少有,天上无双】(惯)形容非常稀有、少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938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