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民间俗语俗话文案【1007】
【谚语俗语第1句】:【茄子黄瓜一锅煮】(惯)形容人员很杂,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谚语俗语第2句】:【靠大树草不沾霜】见“大树之下,草不沾霜”。
【谚语俗语第3句】:【话不说不透,灯不拨不明】有话应该说清楚。类似的:话 不说不明,锣不敲不响/钟不敲不响,灯不点不亮/钟不敲不 响,话不说不明/木不钻不透,理越辩越明。西戎《行医事 件》:“黄先生,话不说不透;灯不拨不明,你听我细细告诉 你!”,
【谚语俗语第4句】:【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日子。那么,三伏天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三伏天得名较早,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创立。颜师古注解《汉书·郊祀志》时曾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这段话告诉我们“伏日”得名是因为当时阴冷之气潜伏,还没有进入冷天,所以叫“伏日”。伏日有三个,所以叫“三伏天”。这每一伏各占十天。即: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末伏(三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有的年份中伏二十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谚语俗语第5句】:十月的丝瓜——满肚丝(私)
【谚语俗语第6句】:爷爷常说:“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了,最宝贵的是友情。攒下银钱催命鬼,交下朋友护身符。”(吉林·农安)
【谚语俗语第7句】:【拔出萝卜带出泥】释义:比喻事情办得不利落,不圆满,或引起了别的麻烦。例句:“你快点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这事办砸了,不能离谱,咱们和他们的事。得论个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萝卜带出泥呵!”
【谚语俗语第8句】:我在家里是老小,总是穿哥哥、姐姐穿旧的衣服。有一次我哭着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妈妈点了点我的眉头说:“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9句】:【岸上修船易,到得江中彻底沉】(谚)比喻问题要趁容易解决时及早解决,拖延会酿成灾祸。
【谚语俗语第10句】:诸葛孔明借东风一巧用天时
【谚语俗语第11句】:【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谚)舆(yu):车。居:平素待人接物及生活表现。指相马要从它拉车的表现上判断它的耐力,相士要从他的平素为人处世上判定他的品行。
【谚语俗语第12句】:火车轮子上轨道——切实可行
【谚语俗语第13句】:【能狼难敌众犬】(谚)再凶猛的狼也对付不了众多的狗。比喻武艺再高强的人,也难胜过众多的敌手。 也作能狼敌不过众犬。 能狼不敌众犬,好汉架不住人多。
【谚语俗语第14句】:表哥经常请客吃饭,其实就是为了摆阔气。舅妈教育他说:“在吃喝玩乐上显英雄气,不如在劳动竞赛里争模范。做人在思想上要图强,在生活中要图省啊!”(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15句】:因生意不好,舅舅开的百货商店倒闭了,这两天,他又琢磨着想开个饭店。舅妈在一旁愁眉苦脸地说:“壶中无酒难待客,盘子无菜难压桌,大风刮倒了梧桐树,叫咱从哪儿弄钱再开张呢?”(山东·陵县)
【谚语俗语第16句】:【打补丁】(惯)比喻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或疏漏之处。
【谚语俗语第17句】:【多吃几年咸盐】岁数比较大一些,多些经历。相关的:白 吃几年米饭。刘绍棠《鹧鸪天》:“表弟,你哥哥虽然没有你 的学问大,本领高,可是到底比你多吃几年咸盐;你还是听 他的良言相劝,为人圆通一点儿,做事灵活一点儿。”
【谚语俗语第18句】:【请神容易送神难】(谚)把神请来不难,把神送走却不容易。比喻请人容易,把人打发走却很难。 也作“接神容易送神难”。
【谚语俗语第19句】:玻璃碴子掉在油缸里——又奸(尖)又猾(滑)
【谚语俗语第20句】:黑母猪笑乌鸦——只见别人一身黑,不知自己一个样
【谚语俗语第21句】:【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谚)指听人说话,要善于聆听他的弦外之音,明白话里的真正意思,就像听锣鼓一样,要听出它的节奏和音响。 也作听鼓听声,听话听音。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谚语俗语第22句】:【干一行,怨一行】(谚)行(hang):行业。干哪一行营生,时间长了,往往也会对这一行产生厌烦情绪。指干哪一行,怨哪一行,是人之常情。 也作干一行,伤一行。 干啥的,烦恶啥。
【谚语俗语第23句】:【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歇)形容生意冷淡,没有顾客上门。也泛指遭冷遇,无人光临或光顾。 也作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 阎王开店——鬼儿都不上门。
【谚语俗语第24句】:人多智多出诸葛。
【谚语俗语第25句】:【炒豆没吃上,还炸了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遭到损失。 浩然《艳阳天》:“这个人可不是好惹的,说不定又得闹个炒 豆没吃上,还炸了锅。”
【谚语俗语第26句】:期中考试结束,我回家后才想起做一道数学题时点错了小数点。妈妈说:“这真是吃完了饭,想起盐;打完了仗,记起来拳。”(甘肃·永登)
【谚语俗语第27句】:佛面刮金子——刻薄;无中生有
【谚语俗语第28句】:近厨得食,近民得力。
【谚语俗语第29句】:【舍得珍珠换玛瑙】(谚)珍珠、玛瑙:两种珍奇的宝物。用此一宝物,才能换彼一宝物。指要想获得高规格的人与物,必须舍得付出同等价值的代价。
【谚语俗语第30句】:铁公鸡身上拔毛——休想
【谚语俗语第31句】:三十晚上盼月亮——没个指望
【谚语俗语第32句】:【宁叫人打死,别叫人吓死】强调要有斗争精神,不能懦弱 自弃。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怎么把牙都咬碎了,不值 得。在我们民族的老俗话中,我喜爱这一句:宁叫人打死, 别叫人吓死!”
【谚语俗语第33句】:爸爸和表叔聊天。爸爸说:“你身为农机局的局长,怎么还骑这么破的车子啊?”表叔说:“一家不知道一家,和尚不知道道家。筛子大眼儿多啊!”(河南·淮阳)
【谚语俗语第34句】:【张天师被鬼迷】(惯)张天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派,认为符水咒法能驱鬼治病,被盾世尊为“天师”,其后裔继承道法,受封号为“张天师”;民间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领的人被入迷惑,头脑不清醒。 也作张天师吃鬼迷了。 张天师着鬼迷。 张天师教鬼给迷住了。
【谚语俗语第35句】:【草绿色军服】“草绿色的军服”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20世纪初,英国人为了掠夺非洲南部的财富,派军队进攻非洲的布尔人。当时,布尔人的武器不如英国军队。为了战胜数量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英军,布尔人便根据非洲的山地特点,穿上草绿色的衣服,并把武器也涂上了与草木相似的颜色。他们悄悄地躲在丛林里,敌人简直看不出丛林里有人。而当时的英军却穿着很显眼的红色军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英军目标太明显,布尔人老远就可以用武器射击,英军被打死打伤七万多人。后来,英国军队接受了这个教训,将红色军服改为暗绿色。以后,各国的军队也相继把军服改成了黄色或草绿色。
【谚语俗语第36句】:【人怕出名猪怕壮】(谚)猪肥壮了,就要上屠场被宰杀;人出了名,就会招来嫉妒,惹来麻烦甚至不测。指名人往往更不易做人,得处处小心。 也作人怕出名猪怕肥。 人怕出名,树怕冒尖。
【谚语俗语第37句】:【 一鸟进林,百鸟无声】指肃静,因出现威慑力量而不敢讲 话。林,也说:山。成语:鸦雀无声。古华《芙蓉镇》:“渐渐 地,只要她一在街上出现,人们就面面相觑,屏声住息。真 是一鸟进林,百鸟无声,连猫狗都朝屋里躲。”
【谚语俗语第38句】:【白屋出公卿】(谚)白屋:用茅草盖的屋,指贫寒人家。公卿:三公九卿,泛指朝廷大员。指朝廷大员往往出身于贫寒人家。 也作白屋寒门出将相才。 卿相出寒门。卿相:公卿宰相,封建朝廷的高官大员。
【谚语俗语第39句】:【打赤脚不怕穿鞋的】(谚)打赤脚:光着脚。指穷百姓和有钱有势的人斗,不怕丢掉什么,没有什么顾虑。
【谚语俗语第40句】:【碎麻拧成绳,能提千斤鼎】(谚)零零散散的麻丝拧成麻绳,能提起千斤重的大鼎。比喻把分散的人组织起来,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谚语俗语第41句】:【一山不藏二虎】释义:比喻两个互不相让的强人不能在一起共事。例句:“只有一桩,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如果展公伏得住他,这人也有用处。”
【谚语俗语第42句】:【说一句是一句】说话真实可信,有分量分明代《水浒》: “我说一句是一句,并不会撒谎。”
【谚语俗语第43句】:【升西天】见“上西天”。
【谚语俗语第44句】:【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指因果关系,做事会有结果。类似 的:刮春风,下秋雨。峻青《秋色赋》:“我们中国有句农谚: 不行春风,难得秋雨。这句话,不只是一种气候上的规律, 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
【谚语俗语第45句】:【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谚语俗语第46句】:【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水名。越即落水,指不敢超越界 限。香港梁凤仪《千堆雪》:“我们只是老同学,好朋友,感情 与关系永远止于此,不能稍越雷池半步!”
【谚语俗语第47句】:【癞蛤蟆吃苍蝇——将供嘴】(歇)将:方言,刚。指收入有限,刚够吃饭。
【谚语俗语第48句】:【官房漏,官马瘦,官众堂屋鸡屎臭】官,公有。房只住不修, 马只用不喂,公众堂屋无人扫。指公有的东西容易损伤,反 映一种自私的心理。类似的:官船漏,官马瘦,官养的老爹 不长肉。克非《春潮急》:“有道是,官房漏,官马瘦,官众的 堂屋鸡屎臭……你把几十户人拉在一起,人多心不齐,鹅卵 石挤掉皮,岂有兴旺之理?”
【谚语俗语第49句】:爷爷娇惯我,每次要零花钱总是不少给。这事让严厉的爸爸知道了,他说:“你呀,真是老母猪拱虚土,尽往省劲儿的地方拱。”(河南·新乡)
【谚语俗语第50句】:【不怕慢,就怕站】(谚)指做事慢一点不要紧,就怕中途停顿。
【谚语俗语第51句】:【欺人是祸,饶人是福】(谚)欺侮别人会招来灾祸,宽恕别人会得到好处。指待人处世,贵在宽宏厚道,最忌蛮横欺人。 也作“饶人是福,欺人是祸”。
【谚语俗语第52句】:【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谚)指稻子多了,打出的米就多;人多了,办法、道理也就容易出来了。
【谚语俗语第53句】:十二月天找杨梅一难上难
【谚语俗语第54句】: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谚语俗语第55句】:学校成立了“微机兴趣小组”,我怕自己笨,不敢报名参加。爸爸知道了,鼓励我说:“刀钝石上磨,人笨努力学。只要你认真下苦功学,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江西·赣州)
【谚语俗语第56句】:【山鸡不敢配凤凰】(谚)山鸡:野鸡。凤凰:古代传说中百鸟之王。 比喻在婚姻上,地位低下的人家不敢高攀名门望族。
【谚语俗语第57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惯)比喻出了问题只是临时应付一下,不从根本上解决。也比喻处理问题不从全盘上考虑。 也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头痛医头。
【谚语俗语第58句】:【左右是左右】(惯)指反正是那么一回事,豁出去了。
【谚语俗语第59句】:【现钟不打打铸钟】释义:比喻现有的不要,却寻求没有把握的。例句:众人道:“说甚么乱话!‘现钟不打打铸钟’?你现揭了榜文,教我们寻谁!”
【谚语俗语第60句】:【压岁钱】春节拜年时,很多地方都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们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也有一种说法是,分压岁钱给孩子们,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们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古时候,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压岁钱”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燕京岁时记》有记载。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元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纸币广泛使用后,大人们则喜爱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以作春节礼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不断攀升,从几十元到上百上千元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还把压岁钱拿出来支援灾区。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谚语俗语第61句】:【脚踏两只船】(惯)1形容和两边都有联系,哪一方都不得罪。2指同时做两种事情。 也作脚踩两边船。 脚踩两只船。
【谚语俗语第62句】:【自己跌了跤,埋怨门槛高】做错事情,埋怨别人,或埋怨客 观条件。类似的:栽了跟头,埋怨地皮。《刘澍德小说选》: “瞧你这个人,这才是自己跌了跤,埋怨门槛高!”
【谚语俗语第63句】:老鼠算卦——做贼心虚
【谚语俗语第64句】:开刀不上麻药——硬干
【谚语俗语第65句】:【千金之躯,不死于盗贼之手】(谚)宝贵的生命,绝不肯轻易丧失在盗贼之流的手里。指有作为的人,必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
【谚语俗语第66句】:【针尖对麦芒】(惯)麦芒:麦穗上的芒,呈针状。比喻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谚语俗语第67句】:舅舅想再买两头猪饲养,舅妈说:“紧了没豆腐,慢了一锅浆。咱今年粗粮少,过罢年再说吧!”(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68句】:躲过棒槌挨榔头——祸不单行
【谚语俗语第69句】:【戴着乌纱弹棉花——有弓之臣】(歇)弓:旧法弹棉花用的弓形工具,谐“功”。讥讽人自以为有功。
【谚语俗语第70句】:【为个虱子烧个袄】(惯)虱子:昆虫,常寄生在人和家畜身上,吸食血液,能传染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疾病。袄:有夹里的上衣。为了捉衣服上的虱子,把衣服也烧掉了。 比喻为了小事而造成重大损失。
【谚语俗语第71句】:【打棍子】(惯)指罗织罪名陷害人,打击人。
【谚语俗语第72句】:【拔出脓来,才是好膏药】(谚)膏药:一种胶状的外用中药。指能把脓血从患处吸出的膏药才算好膏药。比喻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的,才是好办法。
【谚语俗语第73句】:【争气发家,斗气受穷】(谚)斗气:憋着一股气与人比排场比阔气。指争气能使人奋斗成才,振兴家业;斗气却会使人奢侈腐糜,钱财耗尽。
【谚语俗语第74句】:我在学英语,爸爸也跟着念。奶奶听了笑着说:“你这是关东驴子学马叫,学不像来惹人笑。”(黑龙江·萝北)
【谚语俗语第75句】:老鼠投的胎——尖嘴巴
【谚语俗语第76句】:【饺子】“饺子”,在我国是流行最广颇受欢迎的一种食品,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民间传说,一是来自文字记载,各自成趣。先说民间传说。古时候,一位叫苏巧生的御厨技艺高超,一年腊月二十九,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夜里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样菜,即可回去与家人团聚了。翌日,苏巧生正为如何做好最后一样菜发愁时,突然看到案子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将其混合剁碎,搁上调料,用白面包了许多小角角,置于锅里煮熟,奉给皇上。谁知皇上食后龙颜大悦,忙问:“此乃何菜?”苏巧生脱口而出:“角食也。”是他发明了水饺。之后,民间便流传过年包角食吃的习俗,这就是过年包饺子的由来。再说文字记载。饺子始于先秦,源于馄饨。据《通雅·饮食》记载,馄饨因浑氏、屯氏两人发明而得名。当时的馄饨,“形如偃月”,也就是像弯弯的月亮。这种馄饨就是原始的饺子。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几只古代饺子,形状就似偃月。在唐墓中出土实物水饺,证明水饺历史比较悠久。宋代开始有“贺岁吃角子”的风俗。北方人称“角”为“交”,故而叫饺子。贺岁吃饺子取意“更岁角子”。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大年初一起五更吃饺子,必不可少。常言道“初一饺子初二面”。明代饺子别称“饺饵”、“粉角”、“扁食”等。张自烈《正字通·食部》:“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 可见,当时的饺子同现在的制法和品种已很相似。
【谚语俗语第77句】:妈妈整天总对我说:“看人家隔壁二小子,剜窟窿打洞挣钱,日子过得多红火。你爸爸就知道和土地爷对拼,年年是鼻子对不住嘴,紧巴巴的。”这次办事回来,爸爸对妈妈说:“山东穷得真可怜……”没等爸爸说完,妈妈就说:“鸭子甭说鹅摆腚,秃子甭说老和尚,咱家呢?”(江苏·铜山)
【谚语俗语第78句】:【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先】(谚)过桥时必须下马步行,渡小时不可争先恐后地上下船。泛指在出门上路时要特别注重安全。 也作逢桥须下马,有路莫登舟。 临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
【谚语俗语第79句】:【演空城计】见“唱空城计”。
【谚语俗语第80句】:【鬼也怕恶人】(谚)恶人:凶狠恶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汉。指恶人谁也招惹不起。
【谚语俗语第81句】:【药方】“药方”是为治病而组合起来的写着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加用法的纸张。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治病拿药就得找大夫开“药方”。那么,它为什么叫“药方”呢?这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中国古代有一部书《仪礼·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指文字,“策”是册的通假字。“方”是“牍”的别名,是长方形的木板。这句话是说,如果文字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简册书写;如果不到百字,就用方(木牍)来书写。由于药方一般不超过一百个字,用一块木牍很方便(汉代出土的木牍,大约一尺左右,宽度一般为三到十厘米),所以,医生看病开药方,一剂药也可以用一块牍写完。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就有把药方写在木牍上的实例。据专家考证,“药方”之所以叫“方”,正是因为古代习惯把它写在木牍上,因为木牍又叫“方”,“药方”之名由此而来。
【谚语俗语第82句】:树上的烂杏——数它坏
【谚语俗语第83句】:【早起三朝当一工】(谚)三个早晨早些起床所干的活,抵得上一整天的工作量。指清晨工作效率高。
【谚语俗语第84句】:大伯因为又一次在工作时间“垒长城”,被单位通报批评了。回家后大妈生气地说:“刀就怕口厚,人就怕脸厚。你这老脸今后还往哪儿搁呀!”(江苏·泰县)
【谚语俗语第85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为猪头人身。借指里 外不落好,被大家指责。浩然《艳阳天》:“瞧,我忙了半天, 劳而无功,还闹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谚语俗语第86句】:【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谚)身卧摇车的小孩,却是爷爷辈的;拄着拐棍的老人,却是孙子辈的。指旧时的主子再小也是老爷,仆人再老也是下人。
【谚语俗语第87句】: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三个
【谚语俗语第88句】:【 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技艺要经常练习。不坚持练习,感 到手生,容易荒废。类似的: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清代《红楼梦》:“我在扬州,也听得讲究过,也曾学过,只是 不弄了,就没有了,这果真是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谚语俗语第89句】:【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释义:量:衡量。相:察看。不能根据人的外表评定人,对人低估。“人”又作“凡人”。“海水”又作“海”。例句:朱先生可不能小看他,林荡元比耗子还精。“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别看他装出那副寒酸相。
【谚语俗语第90句】:斜门缝里看人——怎么看,怎么歪
【谚语俗语第91句】:【脑袋里少根筋】思想简单,缺少心眼,或在某一方面不善 于思考,意识不到。或说:脑筋里缺根弦。王安忆《文革轶 事》:“她们这些张家后代,由于养尊处优缺少世事的锻炼, 个个脑筋里都像缺根弦似的。”
【谚语俗语第92句】:海蚌的肉——在肚里
【谚语俗语第93句】:我做事懒散惯了,怎么也改不了。妈妈生气地说:“你呀,真是天塌下来当被盖,干一点儿事,就累得像提不起来的稀面团,真缺乏锻炼。”(广东·化州)
【谚语俗语第94句】:【拍马屁】(惯)旧时称赞马好时常拍马的屁股。比喻极力讨好、奉承人。
【谚语俗语第95句】:【 撒手不由人】放手就无法控制。刘云若《红杏出墙记》: “这是撒手不由人的事,本来初次见面,怎能把你锁在这里, 放你走了,说不定你就不再来。”
【谚语俗语第96句】:【一日不书,百事荒芜】(谚)荒芜:荒废。本指朝廷大事一天不记录,以后很多事就无法考证。也泛指凡紧要的事都必须笔记下来,不可中断。
【谚语俗语第97句】:【 —个跟头从云端里跌下来】从高位上跌下来,谓失败惨 重。成语:一落千丈。古华《芙蓉镇》:“没跃进去不打紧,还 一跤子从半天云里跌下来,结结实实落到了贫瘠穷困的人 间土地上。”
【谚语俗语第98句】:湿水棉花——没法弹(谈)
【谚语俗语第99句】:黄山哥没征得父母的同意,就独自进城打工去了,奶奶去宽慰发愁的黄山娘:“山高挡不住南飞雁,墙高挡不住北面风。你就让他闯闯吧!”(陕西·永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