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分数乘法教案热门13篇

分数乘法课程计划。

学生上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离不开老师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我们需要认真编写每一个教案课件。制定教案是教师日常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还在为编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吗?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分数乘法教案》的相关知识。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分数乘法课程计划第1 部分

本单元分数乘法的教学是在理解分数含义、掌握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组织的。可以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为分数除法教学奠定基础。教学内容以计算为主,包括分数与整数的乘法、分数与分数的乘法。教学要求是了解算术,掌握算法,并能运用到分数乘法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索算法、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下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

分数与整数相乘

使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示例1)

使用乘法求出整数的小数部分(示例2)

关于求一个数的小数部分的实际问题(示例3) 练习8

分数与分数相乘

分数与分数相乘(示例4、示例5)

分数相乘(例6)练习9

互惠的

倒数的意义及求倒数的方法(例7)练习10

组织与实践

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计算法则的教学为编排主线,把运算的意义、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了全单元的内容结构。

乘法运算的范围已从整数和小数扩展到分数,其意义、算法和实际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三个重要内容。教材的重点是计算。学生在学习算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概念的完善和发展,理解计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算法。计算知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下教授的,所学的算法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意义、规则和应用的有机结合,优化了知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例如,例1从制作丝绸花需要多少米丝带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将乘法的原始概念延伸到分数范围,激活了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理解并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不仅解决了制作绢花的实际问题,而且解决了新的计算课题。再比如,例2列出了计算公式101/2和102/5来解决制作丝花的实际问题。你可以根据实际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这些公式的具体含义,并且可以找到一个数的分数是什么。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来展开乘法的意义。在计算两个乘法时,巩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算法。

第二,知识发展线索清晰,前后联系紧密,各道例题的教学任务明确。下图是本单元教材里的计算知识结构图。

先教整数乘分数,再教分数乘分数,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原则。而且,分数乘以整数也可以与乘以整数建立联系。运用整数乘法知识可以为分数乘法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数与整数相乘,首先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然后求出整数的分数是多少。前者在运算意义上与整数乘法一致,算法是例1的重点。由于运算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因此可以将整数乘法分数转换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并理解并推导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规则。后者在操作意义上有很大的拓展。乘法不仅可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求一个数的分数。这是例2的教学重点。例2中的算法之前已经求解过。

分数乘法首先教授基础知识,然后培养计算技能。例4和例5将求一个数的分数的理解转移到分数与分数相乘,深入理解分数相乘的意义,解决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法,形成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统一体系分数相乘。计算分数的规则。因此,这两个例子重点讲授基础知识。例六教导连续分数的乘法,巩固计算规则,同时培养分子和分母交叉约简的技巧。

第三,编排倒数知识,为分数除法作准备。

分数除法常常需要转换为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而转换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教学基本完成后,编写了一段教材和倒数知识练习,为下单元的教学做准备。

一、 例1着重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

这是第一次教授分数乘法。除了借鉴实际问题外,教材还尽量贴近整数乘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构造新运算的含义和算法。创造转学条件,引导学生主动书写分数乘法口诀;营造探索氛围,让学生创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

例1 的问题(1) 求3 个相同分数的和。在代表1 米丝带的线条图中,已标明用于制作1 朵丝花的3/10 米丝带。要求学生继续涂色,标明制作3朵绢花所用的米数。通过着色,我认识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是求3 3/10 是多少。我看到用来制作3朵丝绸花的丝带是9/10米,并激活了现有的同分母分数乘法和加法的概念。知识。因此,有的学生会列出加法公式3/10+3/10+3/10,有的学生会列出乘法公式33/10或3/103。对比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实现原有运算概念的迁移: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更容易。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相同。被乘数和乘数之间没有区别。要找出三个3/10 是什么,公式33/10 和3/103 都可以接受。让学生研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将分子与分母不变的加法处理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得到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填写方框内的数字时:3/10+3/10+3/10=++/10=/10,经过分子相加、转化为分子、整数相乘的过程,构建新的计算方法。

例1的问题(2)询问制作5朵相同的绢花所用的丝带的总米数。不用从分数加法过渡到分数乘法,而是直接写出乘法公式,用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计算。以例一的学习成果作为例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体验分数化整数解决相同分数相加问题的简单性,巩固运算意义和方法。此示例问题还指导减少分数乘法。兔子卡通先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然后再减少乘积。大象卡通先分裂,然后乘法。前一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熟悉。他们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往往先按规则计算,然后再对结果进行化简。由于后一种方法是先约简,所以计算出来的乘积是最简单的分数,乘法也更简单。引导学生像大象漫画一样理解和喜欢算法,继续教授分数和分数将是有益的。

二、 例2着重教学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0朵绢花的1/2是多少朵? 10 朵绢花中的2/5 是多少朵?这些问题已由三年级(第2 卷)理解分数的学生回答。当时的解法是通过对102和1052等整数进行乘除来完成的。示例2再次教导了这些实际问题。您需要应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总结一个数的分数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个结论,并用它来解决其他求数的分数是多少的问题。进入问题。

在示例2 之前,乘法仅用于对相同加数求和。教完示例2 后,乘法也可以用来求数字的分数。这是乘法概念的延伸。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新含义,例2在编写时注意了以下三点:

一是强化分数的意义。将10朵花分成2等份,其中一张是红色花的图片,并对10朵花中的1/2给出具体、生动的解释。一方面,让学生在体验10朵花的1/2的含义时,想到算法102=5。另一方面,用非常熟悉的102来促进对10的1/2的理解。教学10朵花的2/5,让学生圈出图中的绿色花朵,体验将10朵花分成5份的操作过程等份,其中2个是绿色的花,1052的计算过程,体会到10的2/5的意义。

然后是新知识的讲述。课本上说:要知道10朵花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并写出公式101/2。他还说,如果你想知道10朵花的2/5是多少,你可以用102/5。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使用101/2 和102/5 两个例子,总结一下通过乘法计算出数字的分数。这一结论发展了乘法的原始概念,并赋予乘法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交流新旧算法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分数乘法。如果比较计算公式101/2和102,可以发现它们都是求10的1/2,并将10分成2等份。虽然操作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同样,计算公式102/5和1052都是把10分成5等份,求其中的2,都是求10的2/5是多少。举例:在分数乘法教学的初期,安排这些可比较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反复体验分数乘法。

实践强化理念。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用颜色代表12个圆的1/3和20个正方形的4/5,感受数字分数的含义。然后计算公式121/3和204/5,更抽象地思考,用数学方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分数的问题。两者的结合强化了分数乘法的概念。第二题用求一个数的分数来描述图中所示的数量关系。在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数学方法过程中,您可以进一步体验求数字的分数和使用乘法计算。

例2列出的计算公式都是分数乘整数,其计算方法已在例1中讲过。因此,可以要求学生计算101/2和102/5。应提醒他们先除后乘,以使计算过程尽可能简单。

三、 例3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2 和练习8 的问题6 到11 都是关于求一个数的小数部分的实际问题。安排例3是为了继续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比一个数多(或少)的分数的个数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而这些关系在实际问题中很常见。无论是考虑知识的传授还是知识的应用,都需要单独安排实例。

回答例3的关键是理解红花比黄花多1/10、绿花比黄花少2/5的含义。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数字的分数,但更难以理解。课本用条形图展示了三种花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黄花数量的直条正好是10格,表示红花的直条比黄花多了1格,形象地表达了红花比黄花多了1/10。例题还采用了红花的数量是黄花数量的1/10的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图文含义,正确理解红花数量比黄花数量相当于1/10朵黄色的花。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要找出红色的花比黄色的花多多少朵,就是找出黄色的花有多少个1/10,即50朵花的1/10有多少个。

小于数的分数是大于数的分数的变形,安排在试验中教授。在示例3的条形图中,如果将代表黄色花朵的直条分为5等份(每2个单元格视为1份),则绿色花朵的此类部分将比黄色花朵少2份。因此,绿花比黄花少2/5的含义是:绿花比黄花少的数量相当于黄花的2/5。教材要求学生在条形图的直观支持下,模拟红色花比黄色花多1/10的情况,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通过独立解决变体问题,实现了从大于数字的几个分数到小于数字的几个分数的认知迁移。

第44 页的问题14 分析了比数字多(少)的分数的含义,是一项针对特定概念的练习。在谈论分数的意义时,我们首先要指出什么是单位1,它平均分为多少部分,然后指出这些部分是什么。例如,皮球的数量比足球多2/5。足球的数量应视为单位1 的数量并分为5 等份。比足球多的皮球数量相当于2份。这道题需要完成数量关系,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数量关系,列出计算公式或方程有帮助;从思维角度看数量关系,将文字描述的数量关系改写为关系表达式,压缩了思维过程,简化了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结果;从教学角度来看,数量关系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时暴露认知偏差。如果对比较的数字多(少)多少的理解不正确,肯定会反映在书面的数量关系中。仍以球比足球多2/5为例,如果在等号右侧填写球的数量,则是概念上的错误。回答第15 至17 题必须基于正确的数量关系。教材中组织第14题的目的非常明确。

四、 例4、例5构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并不复杂,记忆和应用算法也不难。然而,为什么可以进行这样的计算却并不容易理解。它是再次应用分数概念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教材安排了两个例子来教授分数乘法,充分发挥数字和形状的结合,让学生明白分子和分母相乘是合理的。

为了构建分数乘法的计算规则,必须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合并到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法中,使得前者成为通用算法的特例。教材通过两个实例的试演完成了该内容的教学。

例4是第一次感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和算法。首先,给矩形着色以表示1/2,然后画一条对角线以表示1/2 的分数。让学生理解图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的意义,并看到结果。课本按顺序安排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告诉两个矩形的对角部分分别占1/2 的几分之一,这会引出新的数学问题:1/2 的1/4、1/2 共3/4。弄清楚这两道数学题,需要仔细观察每张图中1/2被分成了多少部分,以及用对角线画出了多少部分。那么就可以知道左图中有对角线的部分占了1/2的1/2。 4、右图中斜线部分占1/2的3/4。第二个活动是列出1/2 到1/4 和1/2 到3/4 的公式。应用最初形成的分数乘法概念,并使用乘法计算来推理找到数字的分数。可以得出,用1/21/4可以计算出1/2的1/4,用1/23/4计算可以计算出1/2的3/4。在写两个计算时,我意识到数字不仅是整数,而且是分数,进一步完善了分数乘法的概念。第三个活动是从图中找到两个方程的乘积。因为1/2的1/4是长方形纸的1/8,1/2的3/4是长方形纸的3/8,所以1/21/4=1/8,1/23/4=3/8.在看图写乘积的过程中,我初步感知分子相乘得到的数是乘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得到的数是乘积的分母。

例5继续体验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法。给出了两个计算公式2/31/5和2/34/5,并通过在两个矩形中着色来表示2/3。第一个学习活动是绘制图表并计算给出的两个方程。在画图之前,首先要思考公式的含义,这样才能正确画图,看到公式的乘积。例如,如果2/31/5要求2/3的1/5是多少,则将代表2/3的部分分成5等份,并用对角线画出一份。对角线部分占据矩形的2/15,2/15是2/31/5的乘积。再比如,2/34/5 就是求4/5 与2/3 的比。将代表2/3的画出的部分分成5等份,并用对角线画出其中的4份,这样就得到2/34/5的乘积为8/15。第二个活动是将乘积写在乘法方程的右侧。在写2/15和8/15时,学生可以感受到乘积的分子2和8是两个乘数的分子的乘积,而乘积15的分母是两个乘数的分母的乘积。

两个例子的教学线索不同,认知层次也不同。例四:通过看图、写表达式来体验获得乘积的过程,感受分子和分母相乘的可能性。例五:看表达式、画图求积,体会分子和分母相乘的合理性。这两个例子都让学生体验分数乘法的算法,并逐渐形成计算规则。

在第55 页,应用整数可以写成分母为1 的分数的知识,将2/113 和45/6 重写为分数乘分数,这样分子相乘的乘积就是分子,乘积就是分子。分母的值为分母。适用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成为分数乘法的计算规则。

五、 例6教学分数连乘的算法和技巧。

例6用线段图来表达数量关系,组织解题思路。首先画一条线段,代表第一班制作的绢花的数量。由于第二班制作的花数是第一班制作的花数的8/9,因此将代表第一班制作的花数的线段分成9等份,以便于绘制来表示第一班制作的花数。二等。线段。课本要求学生画出3班制作的花的数量。画图时,必须分析3/4的含义,明白2班制作的花的数量被视为单位1。通过画图,你可以很快知道第二班应该先制作多少朵花。

先逐步解答例题,然后给出综合解答。教学要以综合计算为主,因为在综合计算中,必须教分数乘法的算法。分数连续乘法的计算有两点:第一,每个乘数的分子相乘的结果是乘积的分子,每个乘数的分母相乘的结果是乘积的分母。第二种是先尝试除法,然后再乘法。也就是说,当分子和分母之间能够进行的约简都完成之后,乘法就会变得简单。学生可以接受这两点内容,但他们可能不愿意先将它们完全分开。教学不需要纠缠于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减少。学生明白计算结果应该是最简单的分数,并能理解应尽可能减少计算过程。教学中应清晰地展示约简活动,例如整数135和分母9之间的约简,分子8和分母4之间的约简。在实践中,我们还指导不相邻的分子和分母的约简,如22/275/119/10中分母27和分子9的化简,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化简技巧。

六、 例7教学倒数的知识。

倒数的知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倒数的概念,二是求倒数的方法。前一点是基础知识,后一点是分数计算和除法所需的基本技能。建立了倒数的概念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很容易了。因此,例7非常注重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准确把握。

教学从查找乘积为1 的分数开始。在8 个分数中,可以找到3 对乘积为1 的分数。这种游戏式的活动突出了倒数与1的乘积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倒数概念教学必须掌握的内涵。课本上三幅漫画的交流都说两个分数相乘的乘积是1,凸显了倒数概念的一个内涵。以下文字描述强调两个数字互为倒数。并以3/8和8/3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含义。 Nail是B的倒数,B也是A的倒数。这是倒数概念的另一个例子。一个内涵。

求已知数的倒数分三个层次:首先求分数的倒数,如3/5 和2/5,然后求整数的倒数,如5 和1,最后求0 的倒数互惠的。观察两个互为倒数的分数,我发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只是交换了位置。一方面,我进一步认识到两个互为倒数的数的乘积是1。另一方面,我找到了一个数的倒数的写法。写出一个整数的倒数,从概念出发,寻找与该整数相乘时等于1的分数,体会到如果把该整数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它的倒数也是通过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得到的数字。教材要求学生明白0没有倒数,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这是因为0 乘以任何数字都会得到0,并且没有任何数字乘以0 会得到1。

第51页第4题有四组数。第(1)组数都是真分数,它们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组中的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它们的倒数都是真分数。组(3)的分子均为1,其倒数均为整数。 (4)组中的数均为整数,其倒数均为分数。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以巩固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分数乘法课程计划第2 部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 学习利用数字乘以分数的意义来解决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掌握解决两步分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能够绘制线段图并分析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两个单位“1”之间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1)指出下列分数句中的单位“1”。

1.B属于A

2. 小红的身高就是小明的身高

3、参加合唱团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10%

4 B 与A 等价

5. 篮球的价格是排球的几倍

(2)平行表达解的语言分析

1、小亮的储蓄箱里有18元。小华存下的钱是小亮的。小花存了多少钱?

2、小花省了15块钱。小新救的,是小花的。小新存了多少钱?

(3)引入新题:刚才复习的两道题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问题合并为一个问题。你还会回答吗?这是本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显示主题—— 分数问题)

二、探索、悟理

(1) 展示构图示例

例2小亮的储蓄箱里有18元。小花存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存的钱是小花的。小新存了多少钱?

1.思考和讨论

(1)小华存的钱属于小亮是什么意思? “1”单位是谁?

(2)小新保存的东西是属于小花的?这是什么意思? “1”单位是谁?

2、汇报思路和方法

根据“小花省下的钱是小亮的”,以小亮的钱为单位“1”,我们可以求出小花省下的钱:根据“小新的储蓄是小华的”,将小华的钱视为单位“1”,然后将小新的储蓄标记为:

在此基础上尝试制定一个综合公式:

(二)巩固练习

小花有36枚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花的。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数量关系,画独立图解并联方程。

2. 学生会的表现。

(打开)

(打开)

答:小明有40张照片。

3、综合配方

三、归纳、明理

连续乘法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

1.仔细阅读问题,明确条件和问题

2.确定单位“1”并找出正确的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出“数量”与“比率”的对应关系,即谁有谁的分数。

3. 色谱柱溶液

板书:抓住分数句,找出正确的单位“1”。

画个图来分析一下,先别急着列出公式。

四、训练、深化

(1)联想练习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1. 苹果有多少,梨就有多少。 (例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而梨多;苹果比梨少等)

2.修复全长

3.目前的销售价格比以前低

(2)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用方程回答。

1、鹅的孵化期为30天,鸭的孵化期为鹅,鸡的孵化期为鸭。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 三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次。肖强超越了肖明的时代。萧亮超越了萧强的倍数。小亮跳了多少次?

(三)改进问题。

六年级有3个班参加植树活动,___________。第二班种植的树木数量是第一班的1倍。三班种植的树木数量是二班的两倍。 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六年级学生收集了180个罐子,其中1班收集了1个,2班收集了2个。两个班各收集了多少个?

(2)长跑练习,小雄跑了3公里,小雄的跑数等于小刚的跑数,小勇的跑数是小雄的跑数。小刚和小勇各跑了多少公里?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里有18元。小花存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存的钱是小花的。小新存了多少钱?

课程计划评论:

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较,谁被视为单位“1”,求谁的分数,分数乘法应用题,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体现,这也是我们课堂的目标之一。

本课是分数应用题的第二课。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已知并找到单位“1”的能力,但增加了一个条件和一个数量。需要利用现有的分析方法,逐步分析,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共同讨论中了解已知条件,有利于学生消除思维障碍。教师再利用线段图加深和强化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从而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移和跨越。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变化条件,帮助学生灵活分析,避免刻板印象。

分数乘法课程计划第3 部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6和例7,做练习1到2,练习5到11。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计算。

2.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乘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

3、通过观察、迁移、试学、反馈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可以计算分数的混合运算,并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问题:混合整数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默认:先计算乘法和除法,然后计算加法和减法。

2、后续问题:遇到带括号的题怎么计算?

默认:如果有括号,则先计算括号内的项,然后计算方括号内的项。

3、计算题并提出要求:观察下列题,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进行计算。

1/23+2/5

68-54

1/2 (3/6-1/4)

二、探索新知

1. 向学生解释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根据这个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然后计算以下问题。

1/33/5+1 15/721/25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带分数运算

样题6:相框长米,宽米。制作这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

3.学生阅读问题并理解其含义。已知矩形相框的长度为45m,宽度为12m。求制作相框所需木条的长度,就是求长方形相框的周长。

4. 学生独立列出清单或启发自学,并交流他们的发现。

老师启发:这两种计算都是混合分数运算,那么混合分数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2)即沟通、报告。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5.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并进行交流和报告。交流时,说出并告诉我混合整数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分数乘法课程计划第4 部分

教学内容:第45页示例4和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规则也适用于整数与分数相乘,并将分数乘法统一为一条规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规则。

2、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按分数计算分数的规则。

对策: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 复习

1.计算以下公式

1/155=22/3=7/814=15/624=

2.说说整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先减少再计算和先计算再减少哪个更容易?

strong>二、 新授 1、出示例题4题目和图。 2、理解题目意思。 3、你知道左边图中画斜线的部分占1/2的几分之几?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4、右边呢? 5、你能看图用算式来表示结果吗?填在书上。组织交流。 6、总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7、探究:观察这两个算式,猜才分数与分数相乘是怎样计算的?[精选范文网 wwW.547118.coM]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验证猜想,教学例题5。 (1)出示例题5 (2)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再填空。 (3)组织交流: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 (4)总结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巩固 1、出示 1/42/3 8/93/4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可能出现两种:先乘再约分 或先约分再相乘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谁更好?如果是24/7755/8呢?再次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4、介绍简便书写格式,发现可以在算式上直接约分,再计算,提高速度。 四、比较 出示2/113和45/6,先计算,再比较,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所以不管上分数乘整数还是分数,都可以看作是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五、巩固提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分数乘法》第四课时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分数乘法》第四课时教学设计1、第46页上的练一练 先独立计算在书上,指名板演,再组织交流。 2、第48页上的第1题 读题先在图中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组织交流想法。 3、第48页上的第3题 先独立判断,将不对的改正过来。组织交流:是否正确?错在哪里?怎样改?最后是多少? 4、第48页上的第4题 先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怎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 2、5 课前思考: 教学例4和例5时,我想如果借助投影仪依次呈现长方形图,可能会对学生思考问题有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生来说,这样便于他们直观地看出所求部分占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当然,最后还是要让学生从直观图中抽象出本质的东西,即认识到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在试一试的教学中,要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计算分数乘分数时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第二层次尝试用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计算分数乘整数;第三层次学习直接在题中约分的方法来计算分数乘法。估计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课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课前思考: 例4的教学可分三步进行,第一,看图理解1/2的1/4和1/2的3/4表示的意义,联系图弄清分别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第二,进一步明确求1/2的1/4或1/2的3/4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第三,前两步的思考过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建立关于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例5可以根据例4的猜想,算出算式的积,再通过画图验证。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比较几个算式的因数和积,通过交流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在介绍简便书写格式,发现可以在算式上直接约分再计算,学生可能在整数乘分数时会把整数同分子约分,教学时要进行强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我借助直观的图形,不仅让学生掌握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含义。并在例题教学之后增加了一个画一画环节----(1)教师写一个分数乘分数的算式,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要求边画边说为什么怎样画;(2)再写一个分数乘分数的算式,让全体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交流。这样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第48页第4题练习时,加强了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对比,强化计算方法区别,防止学生对两种计算出现混淆。 课后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例4的教学中由于要借助直观图来思考1/2的1/4和1/2的3/4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所以忽略了指导学生理解1/2的1/4和1/2的3/4所表示的意义,这是今天这节课上的一处败笔。因为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和理解、运用,对于学生来说反而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遇到整数乘分数时,往往出现错误,分析原因是计算时不会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母来计算,出现分子和分子约分的现象;还有些学生约分时仍存在错误,这样就造成乘法计算错误。 估计明天的课上计算分数连乘时问题会更多,教学时要思考对策。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学习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对于能约分的可以直接在题目上约,课堂上进行了讲解和示范,但在做作业时考虑到有部分学生约分时容易出错,我还是让学生写出了分母和分母相乘,分子和分子相乘的那一步,再约分,最后计算。从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也比较高 分数乘法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的分数乘法 教材第5页的内容、练习一的第7~13题,第8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加深对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正确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约分方法,灵活计算。 教具学具 口算卡,练习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揭示课题。 老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分数乘分数了,而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来计算分数乘整数的算式。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 2.出示例4。 (1)明确题意。 请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理解题意。 少千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甲:应该用乘法计算。因为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乙: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乘法计算。 老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有的同学想到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有的同学想到了“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真的很棒。 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3)计算。 提问:怎样计算更加简便? 明确: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5)分析错因。 提问:为什么第三种答案与其他两种不同呢?错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小结:因为整数都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乘整数。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可以先说意义再计算,集体订正答案时,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老师对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找出当一个数分别乘一个比1大的数、比1小的数和等于1的数时,积与第一个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8~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答案。 4.出示例5。 (1)明确题意。 请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探究算法。 老师:我们已经学会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分数乘小数怎么算呢? 板书: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1:可以把2.1转成分数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里填上“>”“ 四、思维训练 1.先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参考答案 (2)略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 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是先约分,后计算,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运用约分对分数乘分数进行简便运算时,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只有公因数1,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分数。 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可以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进行计算,即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然后约分就可以了;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按照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 行计算;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如果小数能和分数的分母约分,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备课参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数乘法在乘的过程中的简便的书写格式。教材一方面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比和联系,一方面提出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的问题,让学生知道除了像例4那样进行约分,也可以把分数的分母与整数直接约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 课堂设计说明 1.加强两种形式的乘法的对比练习。 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通过对比练习可以找到两种形式的乘法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约分过程,想一想与例2的约分形式有什么不同。特别要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并且注意提醒他们不能把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约分。 分数乘法教案 篇6 练习内容:练习二中的第5~10题 练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 14×15×××5 2、计算 ××427× 过程要求: (1)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反馈,学生计算过程。 (3)着重强调约分的操作步骤。 二、专项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5~10题 1、第5题 (1)提问各算式的意义。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分别说一说×、×、×各表示什么?结果是多少? (2)将结果写在书上。 2、第6题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分别说明三个问题各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 (3)列式计算。 3、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4、第8题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第9题 (1)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2)改正算式。 6、第10题 (1)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三、课后作业设计: 一、计算。 ×××14× ×120××24×18 二、列式计算 1、米的是多少米? 2、千克的是多少千克? 3、吨的是多少吨? 三、解答下列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个长方体长米,宽米,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课后反思: 分数乘法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33/72/54/97/10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用折纸的方式再次验证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注意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1/2的3/4和4/5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23/43/8 ,2/44/54/10=2/5 是整个操场1的3/8,2/ 5是整个操场1的2/5。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分数乘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抓住分数应用题的核心倍数关系和等量对应,通过一例多用、一题多变,把各类应用题构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根据条件列出对应关系. 1.青砖的块数比红砖多 2.青砖的块数比红砖少 3.红砖的块数比青砖多 4.红砖的块数比青砖少 上面各题哪一个量是单位1的量,占几份?另一个量所对应的分率是什么,占几份? 二、展开 (一)将上列各条件补充一个共同的条件和问题,出示例1. 红砖2100块 有青砖多少块? 1.学生独立解答; 2.大组交流; 3.列表归纳. (二)出示例2 电视机厂今年生产电视机3600台,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生产多少台? 1.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对照下列含有分率的条件,找出相应的式子. (1)相当于去年的25% (2)比去年少25% (3)比去年多25% (4)去年生产的是今年的25% (5)去年比今年少25% (6)去年比今年多25% 2.将应选择的条件填入下列各式后的括号内. ( ) ( ) ( ) ( ) ( ) ( ) 3.师生共同分析 (1)按照补充的条件,找相应的式子,如(1)相当于去年的25%. 分析:去年的生产量是单位1的量,占100份,今年的生产量相当于去年的25%,占25份,对应关系是: 去年的产量□100 今年的产量360025 设去年生产x台,得到的式子: 在第六个式子的括号里填(1). (2)按照式子找应补充的条件. 如: 分析:100份与3600台相对应,也就是今年的生产量3600台是单位1的量,占100份,去年的生产量是未知数,比今年多25份,即去年比今年多25%.括号里应填(6). 三、巩固 (一)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果园里有梨树168棵 苹果树有多少棵? (二)机床厂现在制造一台机器的成本是1200元,比原来的成本降低25%.原来制造一 台机器要多少元? (三)工厂去年生产换气扇6220台,今年比去年增产20%,今年计划生产多少台? (四)某印染厂原来印花需要60人,制造自动印花机后,印花人数减少了40%,现在印花需要多少人? 教案点评 这节课所出现的分数两步应用题的四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是在几节课中出现,采用一例一类题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学生学起来似乎轻松一些,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这节课摆脱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抓住了分数应用题的核心倍数关系和量率对应,采用了一例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把四种题型构成一个整体,把分数所表示的两个量的倍数关系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揭示数量的具体和抽象的矛盾,把分析具体的数量与抽象的数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能在较高的水平上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负担。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在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简明的结构,主要指再生能力较强的基本结构。这节课把分数所表示的两个量的倍数关系作为基本结构。这样的结构,具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具有认知结构的同化和调整功能,它必须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能将所包含的内容统筹兼顾,有主有从。这种简便而大容量的知识结构,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训练材料,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分数乘法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授课课时:11课时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材第2、3页。 授课时间:1.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分数乘法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探究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及约分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一)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相加是多少?10个23的和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口答 (三)感受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1个相加太麻烦了,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会想到用乘法表示成 ×21)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21表示的含义。 揭题:怎样计算 ×21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 二、出示问题,探索新知 1、自主学习红点1。 (1)出示窗1:小鸟风筝的尾巴是用5根布条做成的,小鱼风筝的尾巴是用6根布条做成的,每根布条长都是 米。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出示红点1问题:做小鸟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的布条?指名口头列式。 (2)自学提示: ×5表示什么意义?两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自学课本47页。 (3)交流、质疑。 (4)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计算5个 相加是多少,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但结果是相同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教师指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其中连加的步骤在计算时可以省略。 板书简便的写法: ×5= = (米) 2、自主学习红点2。 (1)出示问题:做小鱼风筝的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的布条?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评议。 (2)比较计算过程,分类梳理: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讨论:哪种算法更简便? 6× = = =3(米) 比较两种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6= =3(米) ×6= ×6=3(米) (3)小试牛刀(突破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6× = ×13= 评议谈体会。强调:分数乘整数,通常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3、归纳概括: 一个分数乘整数表示什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用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 应注意什么?(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三、分层练习,强化认知 .巩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自主练习第1、2题:看图写算式。集体订正,说说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 2、计算擂台。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3、明辨是非。 4、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 1/9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品盒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2)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5张画是边长7/10 米的正方形的,如果为这几幅画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分数乘法教案 篇11 重点: 1.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2.渗透对应思想。 难点: 1.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用线段图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1.说出、、米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祟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质疑、悟理 1.出示例1(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编)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①读题。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搞清数量间的关系。 ②分析。重点分析哪句话呢?吃了这句话是分率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 ③画图:(课件一演示)补:把100千克当做什么?(单位1) 画图说明: a.量在下,率在上,先画单位1 b.十份以里分份,十份以上画示意图。 C.画图用尺子,用铅笔。 ④尝试。根据同学们对题目的理解,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列式解答。也可以同桌讨论,互相启发。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用自己学过的整数乘法做 (千克) 解法二:(千克) 在充分研究基础上,教师可将两种解法分别写在黑板上,并请同学讲出算理和思路。解法一是根据分数意义,把100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所以先求1份,用除法,再求几份,用乘法,是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解法二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吃了,是吃了100千克的,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要求吃了多少,就是求100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 ⑤小结:知道一个数是多少,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2.巩固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4人,参加合唱队的占全班学生的,参加合唱队有多少人? 订正时候强调1)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学习例2 例2小林身高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审题后,试着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件二演示) 先画单位1 再画单位1的几分之几 画图时注意与例1的区别。(例1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数,例2是甲乙两类关系,画两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为好。) 在学生分析比较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请同学指出问题就是求米的是多少? 列式:(米) 答:小强身高米。 4.改变例2 改变例2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下题(可让学生完成)。 小强身高米,小林身高是小强的倍,小林身高多少米? 改编后,可让学生独立画图完成。 (米) 三、归纳、总结 1.今天所学题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用分数乘法解答的题的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入手分析?(都是已知一个数(即单位1)是多少,还知道它的几分之几(分率),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从分率可入手分析) 四、训练、深化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①一只鸭重千克,一只鸡的重量是鸭的,这只鸡重多少千克? ②一个排球定价36元,一个篮球的价格是一个排球的,一个蓝球多少元? 2.提高题 ①一桶油400千克,用去,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②一桶油400千克,用去吨,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五、课后作业:练习五1、2、3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100==80(千克) 答:吃了80千克。 (米) 答:小强身高是米。 分数乘法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8+8+8=()() (2)54=()+()+()+() (3)5个12是多少?列式为() 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二、引导探索,展示反馈 1、揭示课题。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分数乘法。首先学习分数乘整数。 2、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出示P8例1。 (2)表示什么意义? (3)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人走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 (5)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 (6)++,这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可以怎样列式比较简便? (7)3表示什么意思? (8)把3和125的意义相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本部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1)用加法算: (2)用乘法算: (3)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教学例2:6 学生试做,强调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5、尝试练习:P9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P9做一做第2、3题。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课堂练习:P12练习二第1、2、4题。 4、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一种稻谷每千克能出大米千克,100千克稻谷能出大米多少千克? (2)、甲、乙两袋橘子,如果从甲袋中拿出千克橘子放入乙袋,则两袋橘子一样重。原来甲袋橘子比乙袋橘子重多少千克? 分数乘法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三)》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与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同时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铺垫。 根据本课结构特点,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的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着课程标准,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 是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是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二、说学情 以新课标精神为主导,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我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主要采用“情境探究法”、“操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开放地探索学习,鼓励启发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正是课标中要求的,也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必须做到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来理解掌握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与算理。 三、说教学过程 数学是培养人思维、发展人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起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凸显本节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回顾旧知,使新旧知“衔接”起来。 复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在课始,我用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的话语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永远截不完呢?”,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做一做:“请大家拿出小纸条,第一次折出它的1/2,第二次折出剩下的1/2,此时,剩下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并引导学生理解此时剩下的部分就是1/2的1/2,用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为1/2×1/2。并得到算式1/2×1/2=1/4,此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首先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为下面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3、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的有一种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多种活动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首先,接着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如果第三次再折出剩下的1/2,此时剩余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得出此时剩余部分占这张纸的1/8,并得出算式1/4×1/2=1/8。 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基础上,提出问题“1/4×3/4=?”引导学生先折出一张纸的1/4并用斜线表示出来,再折出斜线部分的3/4,用红色标记。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折的过程和结果得出红色部分占整张纸的3/16,并引导学生理解得出算式1/4×3/4=3/16。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尽量多给机会让学生总结发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在学生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总之,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 4、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 练习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根据本课内容特点,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 5、总结全课,加深印象。 人们常说“千金难买回头看”,“回顾”是数学课的主流教学策略。因此,在课尾结合简洁明了的板书总结全课,同时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着学生,为学生提供多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7792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