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2000字
第一次看《狂人日记》,感觉作者鲁迅先生好像在说梦话,内容凌乱,几乎没有逻辑。所以写这个帖子也是从“梦”开始的。
“疯子”已经接近“疯狂”,正在做“噩梦”。现场充斥着蓝脸獠牙,阴暗阴郁的笑容,诡异的语句。但透过“疯狂”,带着愤怒和恐慌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隐作痛,充满了内心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撒谎,
他们彼此深深猜忌,想要控制别人,却无力超越别人,于是斤斤计较。“疯子”是“疯子”,讲了很多道理。
都说是“揭露传统封建礼教的丑恶”,但为什么只有这篇文章有这样的名声?姑且不论某领导强加给鲁迅先生的评价和历史杂音,我们还是关注正文吧。
最让我吃惊的不是他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而是:“我不是不小心吃了几块姐姐的肉,现在轮到我了.我一开始不知道,现在才明白,真的很难遇到一个真正的人!”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鲁迅的与众不同,他的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后来的批判,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引语中,他不仅怀疑和批判那些“食人族”和“伦理”,也怀疑自己。他也反省了自己,愿意面对事实。
他还批评。
有句话叫真理首先应该是真理。虽然,从逻辑上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是选错了,但我已经明白了它的意思。古今有多少人能直面现实,勇敢说出真相?学得像朱光潜、巴金、郭沫若一样,为了“活得更好”、“活得自在”,
唱着钢铁坦克极权主义的赞歌,我胆怯了。鲁迅之所以能看透迷雾,是因为他对真理的渴望。于是,就有了这个“变态”“疯子”。
问题是,在“不正常”、“疯了”、“会说话”之后,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里,每天大家都觉得你“傻”“疯”“疯”。而且,你还得照常生活,还需要柴米油盐,醋茶。随着岁月的流逝,
思想能抵抗吗?“耗散理论”告诉人们,只有“系统的开放性,才能使物质和信息从无序走向有序。但是,如何坚持下去,不断进步,突破局限,确实是个大问题。毕竟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
必须指出的是,“疯子”康复后,他“去袖手旁观的某个地方”。它始于激烈的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后被迫害到疯狂,留下了一本“相当语无伦次,有许多荒唐事”的“两册日记”。最后康复了,去做官了。也就是说,
“疯子”抛弃了“疯狂”的思想和原则,选择了妥协。他终究无法抵抗来自全社会的“黑暗势力”,再次沦为“奴隶”。鲁迅给“狂人”安排了当官的结局,真的很清醒。从“救救孩子”的悲凉空洞的“哭”中,
联想到默默无闻做官的“狂人”,我们可以感受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了拓荒者的人性,毒害了他们灵魂中顽强而可怕的力量,也可以看到康、梁等大多数没有独到而有力的思想体系的改革者的悲惨下场。
甚至我在写文章,但我只是“拿着别人的武器在战斗”,仅此而已。
就个人经历而言,突破个人局限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充满偶然性。在我的记忆中,有三个半偶然和必然的突破。其中,最迅速、最明显的突破是从高一开始的。那时候年级里有个文学社。
老师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董晶晶。他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而且,因为我一直是一个很好的读者,当我遇到这个平台,当然要好好利用。于是,相对大量的泛读开始了。此外,还有三个因素促使我当时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中。首先,
那时候的我,承受不了作业中沉重的分数。物理化学我都快绝望了。绝望的时候,我不得不寻找精神寄托。第二,当时我担任学习部部长,是学生杂志《星海扬帆》的主编。我边学边用,互相帮助学习。第三,当时我遇到了一个有着相似志向和爱好的人。
每天玩高强度的诗歌朗诵游戏和文字游戏,开心又充实。五个因素加上一点点上进心成就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我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和经历,我也无法坚定地相信我以后不会是空虚无聊的一代。
至此,写作似乎跑题了。
鲁迅老师对“娜拉走后会怎样”提出了两种可能:要么堕落,要么回来。今天在这里,我天真地提出第三种可能:继续前进,因为“疯狂的人”可能喜欢寻求真理和知识的快乐。
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会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发现和了解,人会变成什么样?小时候我妈跟我说地板很脏。我已经证明了,我光着脚在地板上走了一天,抬头一看,黑得像煤一样。因此,“推论”的结论是,
狗也很“脏”,所以我一直很怕狗,害怕和狗接触。虽然理智上知道“万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还是接受不了狗,所以我叫它们“狗”而不是“狗”就足够证明了。同样的,小时候看到关于飞机失事的新闻报道,让我不敢坐飞机。
虽然我知道飞机失事的概率很低。或许,知道的越多,限制就越多,“无知者无畏”。也许,正是这种推理导致了它。但是,我绝不会选择做一个“无知者”。9.11灾难发生时,参与救援行动的人不知道危险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真正决定一个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常识,一个是本能。本能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理本能”,一部分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把一种近乎条件反射的反应,当成“能力”或者“本能”。“知道的越多,受到的限制越多”的原因或许是,我们知道的越多,经历的越多,就越相信自己的经验,在新事物出现时,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和判断。
毕竟人是很难超越自身经历而存在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巨大局限、悖论和悲哀吧!我从亲身经历中得到的第三种可能“娜拉走后”就是证明。
上帝又要笑了。
可是,还有一堆问题。个人的经验既是人的丰富认知与判断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局限性的根本,那么,是否意味着,最没有经验的时刻就是最没有束缚的时刻?或者说,童年时提出的问题,是否就是一生的局限的边界,
所谓“救救孩子”?那么,人,穷尽一生,会有多大进步?人为何而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