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大学读后感1700字
我第一次读《文化苦旅》的时候,不理解里面的“苦”字。余先生虽然非富即贵,但在他的旅途中绝对不是“苦”的。这样,把《文化苦旅》改成《文化之旅》就没问题了。
但后来再看,仔细一想,发现“苦”字自有其内涵。
所谓的“苦”,并不是体现在余老师自己旅途的苦,而是从古到今,从文人到文物再到文化所经历的一种“苦”:从《莫高窟》,《道士塔》,王道士对文物的漠视。
苏轼、柳宗元等文人无缘无故被贬谪;《风雨天一阁》描述的天一阁藏书历经千辛万苦,再到余老师在《* * *》中看到的进步青年的悲惨遭遇.历代以来,
中国的文人、文物、文化,大多脱离了主流意识形态,脱离了统治者的法眼,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了受害者。文人与有识之士的斗争大多无果而终,有时,
面对文化和文明的毁灭,根本没有人在战斗。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史,伴随着一部文物和文人的血泪史。
但是苦难呢?学者们面对艰难困苦,没有屈服。书中描述的许多文化成就都是在逆境中取得的。甚至因为身处逆境,文人和文化都转化成了一种不一样的精神。苏轼被贬黄州,
诗歌和思想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柳宗元被贬永州,却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名篇.正如书中第《柳侯祠》条所说:“朝廷从来没有想到,这是朝廷派往南方的诏书。
感动全国的精神。"
然而,老师本人却与这些文人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所谓“苦”不在身体,而在思想和灵魂。于老师的文章很平淡,有些看起来只是写风景,但是风景的背后,蕴含的是中国的文化。
以及对文人命运的深度思考。他写的是风景,但他从来不只是关注那一处风景,而是以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来看待风景背后的文化和精神。通过这些文章,他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我也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考引领中国文化向新的方向发展。读余老师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深邃的思考和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
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思考,等等。余老师自己的思考总是很深刻,以至于当他认真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内心是有些痛苦的。但他的痛苦,或隐或现,都是为了中国文化。
为了把今天的文人、文物、文化从以前的“苦难”中拯救出来。
目前,虽然人们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文人、文物、文化的冷漠甚至压制,仍然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存在。在这种环境下,老师的书是很有价值的。
因为这本书包含了对文化的尊重和关怀,对中国文化、心理乃至人格的思考,这是目前所缺乏的宝贵财富。
在反复读过秋雨老师《文化苦旅》 的“都江堰”之后,震撼于心底而生,震撼李冰以使命为学校;震撼李冰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震撼李冰的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
他的治水方案永远水气淋漓,成为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没有被挂在墙上,没有被写在书里回忆,却为祖国筑建好了一座两千年仍在工作的都江堰。他就像一匹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而今天还踯躅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晚,
这难道不是奇迹吗?难道心底能不震撼吗?
更让人敬佩的是李冰让自己的儿子也奉献在这个岗位上。不仅生前,生后还要化为雕塑矗立在滔滔江水中,不惧怕江水的严寒与冰冻。只要李冰惊魂不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青城山是道家圣地,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味无色,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
为虹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这便是道。这让我从新认识了“人”、“水”和“道”以及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都江堰与青城山相邻,互相映衬,互相佐证,
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余教授留给道士的一幅对子: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拜水和问道,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去拜水,问道,领悟这中华的一大秘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