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_大学生读后感1300字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其他战争,而是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一场殊死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倒退的、野蛮的;尽管中国的国力相对较弱,但其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而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就代表了这种进步因素。日本虽然拥有强大的战争实力,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和财力不足,无法承受长期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可以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侵略行径损害和威胁别国利益,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却能得到世界的广泛支持和同情。这些特点“决定和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最后他总结道:“中国会灭亡吗?答:不会灭亡。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中国能快速获胜吗?答:它不可能很快获胜。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这样,有利于批判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亡国论,为人民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时期”。第三阶段是我方战略反攻、敌方战略撤退时期。”毛泽东强调,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非常痛苦的时期”。 ”然而,它也是敌强我弱形势下的“变革枢纽”。毛泽东强调,“现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战争形式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现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局部地区将受到严重破坏。但游击战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就是在防御战中主动、灵活、有计划地进行进攻战,在持久战中进行快速决战,在第一、第二阶段内部作战中进行外部作战;第三阶段,应该是战略反击。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也强调“军民是胜利的基础”。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战争力量最深层的源泉存在于人民之中。”只要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就将为敌人制造浩瀚的杀伤力,为弥补武器等的短板创造补救条件,创造战胜一切战争的困难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延安抗战研究会议上的讲话文本,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伟大经典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杰作之一。 《论持久战》共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是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为什么抗战是一场持久战,为什么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还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最后十二题是第二部分,主要讲解如何打持久战,如何赢得最后胜利,重点讲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制定了指导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原则、政策和人民战争。抗日战争。事实证明,战略战术是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以用来指导现代反侵略局部战争,经得起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指导中国抗战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非常推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在《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道:“对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好的解释不在苏联著作中,而在中国著作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02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