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读后感
《作业设计》读后感胡灵迪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前不久,我读了特约老师于永正主编的《个性化作业设计心得》。分为三个部分:——个性化作业思考与实践、另类作业设计与反思、创新创意想法。共有63篇入选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一线老师写的。他们汇集了优秀的数学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作业设计经验,帮助那些尚未摸索个性化作业设计的人。是一位好师友。
自从读了《个性化作业设计体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我明白,如果对学生的作业形式给予一点思考和经常性的改变,学生的作业形式一定会闪耀出个性的光辉和生命的活力,进而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维的空间,引发学生的思考。 ' 创新的想法。热情。所谓教育个性,是指教师利用个性化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个性化教学通过形式(如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思想等)的个性化,实现培养学生的思维个性,即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的。
作业是巩固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语文作业不是老师布置、学生抄、老师批改、学生批改的。这种单调、枯燥、无休止的抄袭循环,不仅使学生感到厌烦,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操作个性化设计呢?
一是要求要明确,二是要注重形式,三是作业要反馈。
本书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活”,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作业训练拓展思维。不要总是将你的视野局限于教科书。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认真研读课文。从文字角度,让作业个性化,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当我收作业的时候,却是我最头疼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自然法则”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深感迷茫时,我常常无奈地叹息:唉!让学生爱上作业真的很难!因为不仅是那些总是懒得做作业的“顽固分子”让我很无奈,更让我头疼的是,还有大量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完成”他们的作业。至于他们做作业的目的,作业的质量、作业的数量、作业的效果似乎从来都与他们无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学生对作业这么不感兴趣?是不是因为我布置的作业不够有趣,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假期里,我在余永正老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体验》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我有两点深刻的感受:
1、通过《米芾学书》的故事看问题。
在《米芾学书》的故事中,读书人的智慧就在于他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书生随手翻了米芾的墨宝。”看似漫不经心,但实际上,书生在那次翻动中发现了米芾书法的问题,也发现了米芾是一个有学问、有上进心的人。于是,书生一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你想让我教你写字,你必须先用五两银子给我买一篇字。”这也体现了学者的智慧,善于“对症下药”。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他们的缺点,一味地责怪他们。我经常听到老师在检查学生作业时抱怨,然后惩罚学生重写作业。教师很少考虑学生“不好”的症结所在,更不会考虑如何给这些“症状”“开药”。例如,老师经常布置诸如抄写新单词以巩固单词概念等作业。为了让学生记住它们,他们经常要求学生多次写一个单词或短语。很多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常常发现学生作业的“质量”很差,错别字多,字迹潦草。是什么原因?关键是老师把学生当作“机器”。工作量太大,太多的机械抄写只能导致和“小和尚念经”——“有手无心”一样的结果,所以难免会出现行错别字,潦草的难以辨认。读!如果我们像故事中的书生一样,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布置作业的方式和形式,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双休日、五一、国庆假期作业采取“实践活动+练习”的形式。
现在小学生的假期很多。除常规双休日和寒暑假外,还有“五一”、“国庆”长假。这些假期为学生们调整身心、接触社会、与家人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因为这种作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指导的同时,也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知识、掌握现有技能。有帮助,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很有帮助。
是的,如果作业缺乏“精神”之美,只由“量”决定,不能让学生快乐,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的进步能有多大影响呢?我认为积极的影响不多,但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学生认真写作的习惯被“作业负担”所压抑;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被剥夺;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就丧失了……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也应该注重“质”而不是“量”。我们关注学生作业的结果,更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努力让学生作业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的过程。
根据我学到的方法,我设计了以下开放式作业方法:
1.设计填空作业
小学课文丰富多彩,有叙述、有推理、有场景描述……我经常要求学生将背诵的部分逐字逐句地抄下来。作业形式单调,使学生感到枯燥。这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将背诵的课文设计成填空的格式。这样,我避免了抄写大段和传统的死记硬背,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2.设计问答作业
不同的课文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了不同的作业形式,尽量摒弃那些繁琐、重复性的练习,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对家庭作业的兴趣。例如:教完《黄河先生》课后,我让学生围绕这节课设计问答并回答。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有的围绕主题设计,有的围绕各节中心句设计,有的围绕插图设计……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只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灵活的好老师。会思考的大脑会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设计问题和答案包括:
1、文中的“黄河主”是谁?
2、为什么说他是“黄河主”? ……
然后我把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请全班同学一一讨论。学生们非常活跃,特别是那些设计问题的学生。当他们发现自己设计的题目出现在屏幕上时,他们是多么的自豪!太兴奋了!
3. 设计和绘画作业
绘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绘画式作业形式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为学生大胆思考、自信绘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授古诗《游园不值得》时,可以用“满园春色不可容,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来概括。可谓春意盎然,又寓意深远。花园里的春天景色是什么样的?给学生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于是,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学生画一幅画,描绘出你心目中花园里的春天的景色。学生们思想飞扬,画笔驰骋。花园里的春天景色一定是那么美丽、美妙,连最好的言语都无法形容。那么就让我们跟随孩子们的画笔,一起欣赏吧。你看,那曼妙的柳树,那清澈的小溪,那簇簇的鲜花,那翩翩起舞的蝴蝶,一切都在孩子的画里了。里面。
总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考虑作业的一般作用和功能,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希望再读一遍《个性化作业设计体验》这本书,得到更多的启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