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我是从《明朝那些事》开始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对我来说,读历史最大的乐趣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去评判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与通俗易懂的《明朝那些事》相比,《万历十五年》更具学术性,而且作者黄仁宇是美籍华人。他用英文写了这本书,然后自己翻译了这本书。成中文。有些翻译不符合现在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起来有点别扭,尤其是书中关于税收的描述。我经常需要读很多遍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含义,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这本书。角色的灵魂。
《万历十五年》围绕着七个人物或群体展开:万历皇帝、首席辅佐申时行、张居正、文官组、海瑞、戚继光、李治。我想记录一下我读这篇文章时的想法。
01.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让智者有依靠,不诚实的人尤其害怕。”这句话在全书中出现了两次。是沈世行在知道自己无法调和公务员群体的道德与私欲的矛盾后退却了。并询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看似无奈的让步,但却是最现实的,没有理想主义。这句话放在今天也同样适用。
我的理解是,人不可能绝对平等,因为诸如出生状况、天赋等条件是他们无法自主选择的。因此,私欲无法消除,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私欲。
以前,我经常思考自己从事的工作的意义,似乎每年要做的事情几乎都一样。我也是一个凡事都想要一个“理由”的人。一时之间,我找不到“理由”。即便是2020年,我也想太多,短暂地陷入了焦虑和信心缺失。
幸运的是,当时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领导,他给了我一个有点挑战性的工作,那就是组织一次活动。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完成得比较顺利,社会参与程度也不错。后来我想,我是有用的。你看,我参加了组织的活动,参加的人那么多,玩得很开心。
对于公司或者对于我来说,这只是日常工作,但这种日常小事的积累,却是社会向善向上的必要环节。而我们这些不起眼的任务,无非就是引导而已。有私欲的人就应该行善,抑制一些不正之欲,就像“使有德者有依仗,无德者知尤惧”。当时领导对我的工作安排或许是无意的,但却是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信心源泉。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工作上的焦虑,我永远心存感激。
02.悲剧将领戚继光
书中关于戚继光的这一段的标题是《戚继光——孤独将军》。比起孤独,我觉得他更加悲惨。他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但他的命运却无法由他自己掌控。由于当时明朝的制度,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就必须依附于官府。
张居正是他的伯乐,张居正可以成功,张居正也可以失败。他与张居正私交甚密,甚至在张居正回乡时,也动用齐军护送。在他的前半生中,他似乎追随了正确的领导者,并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然而后期随着他的领袖倒台,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晚年的生活十分黯淡。
在那个时代,戚继光似乎面临着一条死路。如果他不依靠权力,他可能一事无成。如果他这么做了,必然会遭到反弹。似乎悲剧已经铭刻在他的命运之中,无论他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法逃脱。
再说说张居正,他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典型代表。他有能力,有勇气,但私欲却不好控制。他要求下属在官场上要清正廉洁,但他自己却不以身作则。它给我的唯一启发就是人不要做坏事,否则迟早他们会找到你。没什么可说的了。
03.高尚的好人海瑞
“慈悲与义愤”,我很喜欢书中对海瑞的这样的描述。这就是他为官的原因。与上述庞大的文官体系的私欲不同,海瑞是一个境界高尚的人。但他只是一个人。
海瑞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但他在践行“知行合一”时似乎走向了极端,或者根本就没有体会到“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
海瑞确实是一个高尚的好人。他与沈时行“让智者有依靠,无良者尤其害怕”的妥协不同。这也与张居正严以律己,宽以律己不同。海瑞是个好人。一个不愿意妥协的人,是一个严格的管教者,而且是一个更严格的管教者。在官场上,他是一个奇怪的人,同事们对他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钦佩他的为人,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讨厌他的行事风格。就这样,他一路被“排挤”到了高位,甚至成为了一个帝王吉祥物般的存在。
海瑞之所以名垂千古,大概就是因为他的孤傲和关心百姓。不过,他的失败也与他固执的性格密不可分。或者说他的眼光不高?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解决一切,但他的行为只利于小人而不利于所有人。他的理想在那个时代只能是理想,无法实现。他是个好人,但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即使他的事业没有完成,也无法掩盖他无私的人性光芒。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