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民战争》读书笔记
德国革命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心的问题,因为德国有自己的现实。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起步较晚,农业社会基础广泛,造成社会阶层复杂。另一方面,得益于英、法等国无产阶级的实践,德国无产阶级得以有代价地学习到很多经验,避免了一些曾经无法避免的错误,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斗争。
本书出版的背景是1848年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谷,从繁荣走向沉寂。工人们和他们的领导人一度悲观、失望和沮丧。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写了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德国工人阶级了解这个国家的革命传统和先辈们的斗争历史,并从中获得灵感、智慧和力量。恩格斯认为,德国人民自身的光荣文明传统和斗争经验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斗志,重燃热情。
这部深思熟虑、充满感情的作品在工人阶级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恩格斯生动地描述了300年前德国农民饥饿、寒冷、屈辱的生存状况,以及寻求自由的痛苦和对解放的渴望,使300年后的德国工人对他们感同身受。斗争的历史画卷让人们看到了农民不屈不挠、与敌人同仇敌忾的胜利和英雄气概。他们还可以看到以托马斯蒙泽尔为代表的农民领袖不屈不挠、甘愿赴死的英雄肖像。他们特别详细介绍了德国农民和老百姓300年前所怀抱的消除一切剥削、实现共有财产的社会理想,让德国工人在逆境中重燃了革命精神。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典著作。它一边解释历史事件,一边分析讨论,展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事件、看待问题、发现规律。正是因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本书多次再版,一直是唯物史观的生动教材。
恩格斯在书中首先描述了16世纪初期德国的政治经济现状,阐述了社会上存在的各个阶级以及各个阶级的要求和冲突,总结了德国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原因。农民革命。同时,深入分析论证了路德和明采尔各自的行动和观点,指出了隐含的阶级身份和斗争本质。完成这两部分后,恩格斯开始从运动最早的萌芽开始,逐步展现了整个农民革命从反抗到坚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他在详细的历史描述中加入了中肯的事实分析,洞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在叙述和分析中。最后,恩格斯将1520年代农民革命时期与19世纪中叶德国社会现状进行了比较,总结了两者共同的经验教训、面临的相似问题以及本质区别,并指出:工人阶级应该反思历史,通过现实比较进行深入反思和启示。
以下是本书几个关键部分的摘录。
1.在16世纪初,德国面临的状况是:
(1)欧洲农业和工业均落后,海外贸易也受到挤压。
(2)人口稀少,只有少数文明发达的工商业中心,没有伦敦式的中心。
(3)农村居民中,只有贵族才能接触外界,产生新的欲望。农民群众世世代代只生活在自己居住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变成了围绕一些地方中心以省份划分的众多利益集团的混乱局面,整体形势碎片化、复杂化。
这种新的社会阶级形态的构成如下:
(一)高级贵族组成诸侯,单独统治一方,集中管理城市和低级贵族,划分皇权。
(2)中层贵族几乎消失。除了成为王子之外,低级骑士阶层很快就消失了。
(3)僧人是封建派系的代表,但僧人又分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
a 拥有封建特权的贵族阶层,如大主教、修道院院长等,与诸侯基本平等。
b 农村和城市的传教士相当于平民,获得公民的同情。
(四)城乡居民分为三类
a 城市上流社会的富裕家庭,也就是名门望族。
b公民反对派,今天的自由派,包括富裕公民和中产阶级公民,以及一些小公民。
C。平民反对派由没落的公民和没有公民权利的城市居民组成。
可见,此时帝国的各个层次的王公、贵族、僧侣、城市贵族、公民、平民和农民,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社会结构。每个群体的需求极其不同且复杂。他们互相阻碍,总是有明争暗斗。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斗争时不可能整个民族分裂成两个阵营,而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混战。
1848年的德国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2.16世纪虽然发生的是宗教斗争,但其本质仍是阶级斗争,只是在宗教的标志下进行的,其原因是:
(1)中世纪是从原始部落状态发展起来的。古代文明衰落了。僧侣垄断了知识和教育,掌握了政治和法律,教会处于封建制度的领导者地位。正因为如此,一切对封建制度的攻击必定是对教会的攻击,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在教会眼中必定是神学异端。
(2)教会高层中往往聚集着希望维持现状的保守分子。他们分别是朝廷、寺院王公、世俗王公、富裕贵族、高僧、都市贵族。他们自然是坚决的反革命分子。
(三)路德从1517年到1525年所经历的转变,正是现代德国君主立宪派从1846年到1849年所经历的转变,也正是所有资产阶级政党所经历的转变:一有机会,一切就必须反对派分子联合起来,必须表现出最坚决的革命勇气。然而,随着革命热情的激起,他们被农民和平民的参与所吓倒,毫不犹豫地走向了贵族和王公的一边,成为了公民。阶级改良主义者后来更像是诸侯的奴隶。
路德给了民众运动强大的武器。农民用这种武器全方位地对抗王公贵族和僧侣。然后路德把这个武器转向了农民。他不仅带来了下层人民的运动,连公民的阶级运动也都出卖给了诸侯。
(4)托马斯明采尔坚决与资产阶级宗教改革分道扬镳。他的政治理论与他的革命宗教观点密切相关。他的政治理论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正如他的神学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一样。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主流观点。明采尔的宗教哲学接近无神论,他的政治纲领接近共产主义。明采尔的纲领与其说是对当时老百姓要求的总结,不如说是对当时老百姓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分子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
(五)两党领导人的性格和行为反映了各自政党的态度。随着运动愈演愈烈,路德开始动摇、害怕,最终向诸侯投降。这一切,是完全符合资产阶级摇摆不定的政治态度的。明采尔革命的勇气和果断在最先进的普通民众和农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再现。不同之处在于:路德只想表达他阶级中大多数人的思想和愿望,因此很容易在他的阶级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明采尔则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普通民众和农民。直接的想法和要求,并建立一个仅由当时革命队伍中最精英分子组成的政党。这个党不仅要站在他的理想那么高的高度,而且还需要他的勇气,那么这个党就只能包括当时暴乱群众中极少数的人。
(6) 明采尔遇到的困境非常有启发性。这也是后世领导人运动时经常遇到的场景。这与明采尔的思想超前于时代有直接关系:
明采尔当选掌权时,由于社会条件不充分(如封建时期创立了社会主义),他所代表的阶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实施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这个班级的。当面临困境时,他能做什么,并不取决于他的意志,而是取决于阶级矛盾的激化程度以及决定阶级对抗程度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的发达程度。他此时受到自己的理论的束缚,因为这些理论和诉求源于他对社会政治运动大趋势的某种预见,但当时的社会条件、生产和交换条件无法支持这些。理论。明采尔因此陷入了绝望的困境。他的所作所为与他的整个立场、原则、党派的直接利益不相容;他应该做的事情是不可能实施的。他被迫不再代表自己的政党和阶级,而是代表当时社会条件下统治条件成熟的阶级。他为了运动,要保护异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不得不用一些手段,用空话和承诺来对付自己的阶级,坚持认为那个异类阶级的利益就是你自己的利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群众常常面临这个问题。
他的理想只是他自己才开始模糊地想到的。要实现这一理想,不仅是当时的农民运动,而且是他生活的整个世纪都还不够成熟。他所代表的阶级正在形成过程中,距离充分发展力量、推翻和改造整个社会还很遥远。他所梦想的社会变革缺乏当时物质条件的基础,甚至条件所能支撑的社会制度也与他所梦想的社会制度相反。他坚持基督教平等和财产公有制的福音教义,并尝试了自己的——理想,即所有财产都应该是公共的,所有人都有平等的劳动义务,所有政府机构都应该废除。然而,他真正掌握的是米尔豪森。共和帝国的一个市镇。
明采尔最终壮烈牺牲,被杀时还不到28岁。
(七)农民运动失败后几个阶级地位的变化:
a 农民重新沦为教会、贵族或城市贵族领主的奴役,并永远陷入最赤贫的境地。
b.农民战争中,僧侣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将宗教财产归还给世俗人民是农民中流行的想法。修士们在各地的抵抗力是最小的,但却集中了民众的仇恨和愤怒。
c 贵族们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们的城堡被毁,他们的家破人亡,最终沦为诸侯的附庸。
d 城市一无所获,公民阶级的反对受挫,名门望族的权力趁机巩固。
最终受益的只有诸侯。由于工商业的落后,当时的德国无法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它只能在地方和省级地区实行部分集权。诸侯代表了这种部分集权的力量。它们源自当时的社会政治。任何关系的变化都可以获得好处,因为帝国各级都在诸侯之下。当他们的势力萎缩、退化之后,只有诸侯——会得到加强。这与晚清军阀割据的情况如出一辙。
德国分裂国家的加剧和加强,既是农民战争的主要结果,也是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德国从一开始就被描述为处于解体状态,被划分为许多独立且几乎不相关的省份,在每个省份中,整个国家被划分为一系列等级和等级集团的复合体,每一个等级集团都遭到反对派的反对。他们在运动中以自己的方式行事,不仅与所有保守派种姓发生冲突,而且与其他反对派团体发生冲突,最终一起崩溃。对于西金根起义中的贵族、农民战争中的农民以及宗教改革中所有温顺的公民来说都是如此。就连德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和平民也没有一起行动,而是互相不和。
地方和省级的分裂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方和省级的狭隘性摧毁了整个运动。公民、农民和平民无法采取集中的国家行动。 —— 相比之下,我们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了。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