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读书笔记
《心法》读书笔记
我从稻盛和夫的《如何生活》中学到了什么:生活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继续阅读稻盛和夫的《心法》。 《心法》从更宏观的角度讲了,比如宇宙的意志、人类存在的价值、意识的存在、命运业力的规律等等。浏览《心法》的目录可以引起我们对过去很多事情的好奇,比如人是否有今生和前世?
读完《心法》最大的收获:烦恼源于欲望,欲望需要净化。
01 烦恼源于欲望
人类作为生物体,是有意识的,而意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今生的修为,二是父母基因遗传下来的前世意识。因为前世修炼没有完成,所以需要转世借助肉身继续修炼。
在修行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都有对自由的渴望,所以就会生起各种欲望,这就是所谓的烦恼。欲望的实现就会产生善恶的分别,形成善根产生善果,形成恶根产生恶果。
善恶的结果往往都是有原因的。例如,你想善,你就会做好事;你想恶,你就会做恶。也就是说:思维以及基于思维的行动都会成为因并产生相应的果。
所以,按照佛教的理解,人有六大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成见。
贪婪:贪图占有自己的财产
愤怒:内心肤浅,不顾别人的感受,一意孤行,如果事情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会生气。
白痴:愚痴心,视世间变迁为不变,幻象破灭时怨声载道,不识佛智慧。
迟缓:傲慢、傲慢
怀疑:对释迦牟尼所讲的真理有怀疑
看待事物:总是消极地看待事物
六大忧患本来就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没有它们,人类就无法维持自己的身体。但除了忧虑之外,人们还有追求自由的愿望。两者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邪恶的行为和结果。
例如,在狩猎时代,过度狩猎会导致食物链断裂,从而影响食物短缺。这就是“贪”。
借助“共生与竞争”的原理,部落中的成年男子每天外出狩猎,一发现猎物就停止狩猎,然后分享食物。即使他们很饿,他们也必须忍受。通过控制他们的“贪婪”欲望,就可以实现共生。
相对简单的森林法则就是电影《狮子王》中的故事情节。辛巴统治的荣耀王国和辛巴叔叔刀疤统治的荣耀王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森林世界。
02 欲望需要净化
六烦恼,也可以说是六罪,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延续。为了化解烦恼,释迦牟尼提出了“六波罗蜜”,即布施、戒律、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给予:帮助和关心他人
持戒:约束自由,防止恶行
忍:忍受世间无常、千变万化的变化,坚如磐石。要有耐心和韧性。
勤奋:人应该努力工作
冥想:整理心情、平复内心、保持平和的心态
智慧:了解宇宙的真相
六波罗蜜是处理六烦恼的比较克制和明智的方法。比如,为了“贪”,就需要忍受屈辱。在狩猎时代,需要避免过度狩猎,破坏食物链。比如,对于“看到”,我们可以更加勤奋,减少负面影响,更加积极地面对。
而且,为了人类的未来,需要从小就教导孩子们传戒、持戒。首先,帮助别人就是给予;第二,明确什么是不可以的,就是持戒。忍、精进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当然,冥想非常重要。是为了让自己平静,需要练习。
六烦恼、六波罗蜜,无论今生或前世所教,都是我们个人一生修行必须面对的真理,可供参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