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13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1300字
这半个月读了两本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曾国藩的《愚缓平天下》,都是杜银山的。据说中国有两位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既然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圣人,既然我一起读,那就一起写吧。这就是“半圣”。
研究事物以获得知识。我以前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探索万物,了解万物的真相。这是朱熹对理学的解释。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阳明心学里还有一个解释,“格”就是义,“物”就是人的思想,因为外物是人心的反映,“致知”就是达到良心,总的意思就是不断纠正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找到“良心”。每个人都有良知,也有千百种想法。这些想法有好有坏,有的是自私自利,有的是自私自利。对他人有益的,有的是关于真我的,有的是关于自我的,那么我们的良心就会受到一些思想的影响,私欲的思想将它们遮蔽起来,蒙上灰尘。自己的思想,擦拭自己的灵魂,问清自己的良心。
知行合一。即使你不采取行动,只要你一起想一想,事情就完成了。反省自己,以前我心里容忍许多自私的想法没有付诸实践,但王阳明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必须“消除”这样的想法。虽然我没有这么做,但这样想也是一种“行动”。书中有一个故事,王阳明外出踏青时,看到一片良田,便萌生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当这个念头出现时,王阳明及时警觉,立即皱起眉头,开始自学,知道这一天已经是黄昏了。然后对弟子们说:“我们终于打败了他,太难了。”同样的场景在曾国藩的故事中也多次出现。曾国藩率部进攻太平天国时,受到中央政府对湘军的制约而受到阻碍。曾国藩也多次产生过抱怨的念头。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用自己的绝技“诚意”自学。他们两人的情景让我想起前几天读的管理圣人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稻盛和夫先生还说要“解决自己的心”,“反省自己,有最好的动机,消除自私”。由此可见,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有着非凡的克己修身能力。
心之外一无所有。如果你了解自己,你就会了解世界上的人。世间一切道理,都是“我心里有”。世人有良心,有善恶,心中有七情六欲。我心里也有良心,有善恶。亦有七情六欲。因此,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当然,我的水平有限,只能在人的层面上理解。王圣人所说的是“天地万物之仁”。山川、草木、飞虫、走兽,都是一样的。当我长大后我会意识到这一点。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说了这么多王圣人,我们来说说曾圣人。其实我读了杜银山的《王阳明知行合一》,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于是我就拿起了同系列的《曾国藩愚钝平天下》。看完之后,总体感觉杜银山是在调侃曾国藩,一点也不严肃。这本书里描写的曾国藩,仿佛智商不达标,却依然成功平定太平天国,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实在是太蠢了。有一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就是说,有一个小偷进了他家,打算做点什么。然而,当曾国藩回来时,小偷却躲到了床底下。我替他着急,就从床底下钻出来,念了一遍就走开了,曾圣又继续念。所以说,这位曾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蠢人。但按照圣人“三仙”的评判标准,他确实做到了节操(整天抱着“诚”字)、立言(他的《曾国藩家书》大概就是为此准备的),为他的功绩(光是平定太平天国就足以夸耀三辈子了),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榜样。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无论你有多傻,都像曾圣那样去做吧。如果你幸运的话,你也会成为圣人。这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77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