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东西方文化与哲学》是梁漱溟29岁时写的一部东西方文化比较著作。这也是他部分演讲的合集。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因为我的老师邓俊辉在《人文清华》推荐书籍中提到了这本书,所以就借来读了。
生活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民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困惑。列强欺凌的时代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老祖宗几千年的国粹和文化正日益被恨铁不成钢的知识分子批判和抛弃。以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文化支持者批判孔子、反儒,主张从语言、文字到习俗、思想全面西化。
学佛的青年梁漱溟对此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说什么是东方化,什么是西方化……首先说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遥远的、以后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东方化。和西方文化肯定会有和解,而理想的未来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和解的产物。
【《东方》P11-P13】
换句话说,梁漱溟并不认为西化完全优于东化,甚至怀疑东西方调和的可能性。在他看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东化,什么是西化,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探讨西化的可能性、利弊。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以下部分是梁先生讨论西化和东化的可能性的地方。据梁先生自己的描述,这些部分“晚年显得颇为幼稚,不忍卒读”,而我没有任何仔细阅读,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所以读书笔记的重点是梁漱溟对中国、西方、印度文化和哲学的分析比较。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髓和精髓。
梁老师首先提出了其他几个同时代人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短短几句话,就已经打开了思路,比如
这三四年来,我只看到了朋友李寿昌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叫做《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在这篇文章中,他总体认为东方文明的根本精神在于宁静,西方文明的根本精神在于宁静。移动。
当我第一次读到它时我很惊讶。下面的解释提到,大意是:西方始终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各种动态平衡、热力学观点、民主力量的潮起潮落等),甚至主流文化中的艺术也倾向于更加奔放、有活力,而东方文明则向往绝对的统治,在和谐与“静”的平衡之间达到最佳。所以,东方人不改变本性,西化就不会成功。 (这也是梁接受质疑东西方和解的理由之一)
但实际上我的看法略有不同,中国人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从《周易》强调“微吉”这一不断变化的哲学起点出发,中国文化哲学在辩证否定、形式转化等方面其实已经走得很远了。另一方面,纵观西方形而上学和古希腊以来柏拉图的理想世界,他们的世界观始终是看空灵、静态的世界。这种动态、不间断的文化特质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书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个对洋务的定义,如王任秋的“商即耳”、权力文明、信仰权力、征服自然等。梁老师分别点评和赞扬,却转而批评“有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它们要么缺乏独特的文化精神,要么没有表现出“更深层次、更清晰的共同渊源”。
梁启超对于什么是洋务的回答是这样的:
锐意进取的精神所创造的“民主”和“科学”是灿烂的文化。
以此为基础,梁开始全面展开他对“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讨论和比较。其中,前向需求是指当西方文明面临欲望、短缺、甚至稳定时,他们的想法永远是前进、寻求、扩张、挑战,即使它们的汉字字母越来越长,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在有限的方形网格中堆叠越来越多的笔画。从探索到航海,再到后来的《星球大战》,这种外向、前瞻的理念一直贯穿于西方文化之中。
这种一味求进的精神与东方,即中国和印度完全相反。梁漱溟说,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是“寻求个人心境与外界的和解”,而印度的文化和精神是“彻底放弃、一味追求落后的精神”。粗略地说,中国文化始终是自给自足、自我满足的。它不具备西方思维范式和主客体对立意识。总感觉个体与外界是统一的(即天人合一);而印度的文化哲学则几乎完全失去了世俗的思想,认为人生就是苦难。大乘佛教中的苦行、苦行、轮回,都是宣扬来世极乐净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完全落后,回避需要。
随后,梁老师还阐释了民主和科学这两个西方核心精神。事实上,这也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
民主是中国走出帝国主义以来一直呼唤的理念,也是西方政治社会思想的核心。令人意外的是,梁漱溟在书中给中国实行民主泼了一桶冷水。他说:要谈民主,就得看自由和权利……但是,在中国人心目中,第一个层次是有权力的和无权力的两部分;第二个层次是有权力的人和没有权力的人。第二个层次是有权力的人权力无限,无权力的人权力无限。
“无限”这个词非常重要。中国人完全忽视了“限制”。 “权利”和“自由”的概念不仅从来没有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而且仍然难以理解。他所说的权力的力量就是权威的力量。做人们能做的事情的权利与“正确”完全相同。西方所谓的权利、所谓的自由一定是严格“限制”的,但他却认为是有限的或不受限制的。因此,他对于西方人对自由的诉求始终抱有两种态度:一是非常冷漠,不明白他们想要什么;二是非常冷漠,不明白他们想要什么。另一个则很惊讶,心想这不会给世界带来混乱吧!
【《东方》P48】
如果说以前看到的时候还觉得惊艳的话,那么现在看到这里我就只能用惊悚来形容了。在人群的意见洪流中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意见,但不守规矩的梁漱溟却一下子戳中了中国人的脊梁!人人都在喊民主,但没有人明白为什么改革、革命等追求西方民主的方式在中国一次又一次失败。
我不记得孙中山在哪本书里真正感叹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似乎不自由,但问题恰恰在于中国人民太自由了”。小农社会所营造的民族性,使得人们在社会组织上实际上不愿意承担太多与其权利相对应的义务。他们想要的不是那种黑白分明构建起来的自由,而是那种完全抛弃一切规则、任由自己偷懒、放纵的自由。即使放弃民主决策等权利,他们也不在乎。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东交民巷纳入特许经营后,露天排便现象在罚款和手枪威胁的严格控制下被杜绝。住在这里的老北京市民也觉得环境好了很多,但在之前在自己人手里管理的时候,就是这群市民普遍抱有“管我拉屎干嘛”的态度。撒尿?”导致问题长期拖延。这就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邪恶本性,让他们无法承受民主后自我管理和决策责任义务的大规模下放,只能一边抱怨不自由的现实,一边继续偷懒。事物。
梁漱溟戳中的另一件事让我眼睛刺痛、心痛不已,那就是中国科学。他甚至直言,中国科学的问题是:在中国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科学技术是像手工艺品一样的个人手艺,需要保密。而且,从学术上来说,传统文化是务实而非务实的。一切都必须说得神秘、深不可测、无法分析和证伪,才能令人满意。
“中国人讲事一定要讲到神奇,奥秘是无法解释的,才能做事。”
此外,一些讨论科学的精彩段落包括:
“在西方,连艺术也必须是科学的;在东方,科学也必须是艺术的。”
“形而上学总是不改变对现状的看法,而是一一看,从整体上看。就拿那件事当那件事;科学总是改变对现状的看法,试着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它,分析它,不要把它当成那个东西。看看那个东西”
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有算术九章、赵爽的弦图、杨辉的三角形,却没有产生完整的微积分、毕达哥拉斯定理和组合二项式的理论。事实上,逻辑方法是西方文化中可以遇到的瑰宝。农业社会对自然的服从和许多原始的想象,使得人们很难从无到有地创造出精确的分析逻辑思维。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许多东方文化。
摘要:梁漱溟在文章中批评了很多学术大师,书名也很大方。不过,读完并仔细思考后,我发现梁先生确实有一些感悟。这本书也促使我借用钱穆的《中国文化史概论》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渊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79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