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读完《我和地坛》,我合上书,陷入了沉思。我常常为那些拒绝向疾病屈服的人感到难过。 “宇宙以无尽的欲望,将一曲歌舞炼成永恒,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人名,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我与地坛》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整本书的思想巅峰。今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其他的: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入延安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他患上了肾病,患上了尿毒症。他依靠每周3次的透析来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9岁。
引言中的这几行字,浓缩了石老师一生所经历的难以想象的痛苦。正是在这种严酷悲惨的境遇下,石老师写出了许多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文章,并获得了许多奖项。记者采访他时,他笑着说,自己的主要工作是看病、吃药,副业是偶尔写作。 “我48年的人生有一半都是在生病,没有什么是没有受过苦的”,“生病的经历就是一步步得到满足”。这是多么的毅力、勇气和乐观啊!恐怕大多数人在经历过这样的痛苦之后,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但石老师却能坦然从容地对待,这让人感到惊奇的同时也感到困惑。追溯本源,探寻这份勇气的源泉,就不得不提到老师的书《我与地坛》。
其正文:
《我和地坛》是一本短小精悍的散文集,但内涵却极其深刻,读后回味无穷。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写作者与地坛公园的“缘起”和在地坛公园“所见”。他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世间的种种情景以及人间的温暖与温暖。后三篇文章侧重于推理和探索人生哲学。看似散乱无序,有的句子更是矫揉造作,但拼凑起来却说明了人生的意义。设计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思想的成熟过程——《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与反思
我曾经看到这样的评论:“史铁生的母亲去世后,地坛就成了他生命的寄托,《我与地坛》是他写给第二个母亲的书。”我们把整本书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名词:“生与死”、“命运”、“人”,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了这本散文集的主线。这三个字是石老师在不同阶段思考的不同问题,也见证了一个伟人的成长。这样看来,《我与地坛》更像是石先生一生的一个缩影,代表了他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生与死:
这是第一、二、三篇的核心词。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却因为一场意外的变故而终身残疾。他整天坐在轮椅上。他失去了有力行走的机会,生命也被扼杀。精彩的。这样的心理落差是任何人都绝对无法接受的。这一刻,石老师的心里充满了极度的不甘、失落和痛苦。而他思考的正是曾经困扰哈姆雷特的问题:生还是死。是继续这样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目的,还是干脆死掉。老师甚至说:“有时候我真想走开。”此时的石老师正处于抑郁的极点,濒临爆发,随时可能失去理智寻死。这三篇文章看似描述了一些平凡琐碎的事情,但其中压抑的情绪却暴露无遗。
命运:
经过一段时间在地坛公园的流放,周围的景物给了我启发,感受到了周围人性的关怀,随时可能爆发的愤怒悄然消散,石老师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深刻。第四篇和第五篇文章是关于一个沮丧的长跑运动员和一个患有痴呆症的小女孩的故事。史老师以非凡的冷静和冷眼的态度开始探索命运的问题。 —— 什么是命运,为什么是命运?太不同了。他得出的结论是“就命运而言,没有正义”、“总会有分歧,所以看来我们不得不接受苦难”。一种悲观的宿命论由此诞生。此时的石老师心中充满了对世间与他有着同样悲惨命运的人们的悲痛,对“上天不仁,视万物为烂狗”的怨恨,对无法改变的无奈。
人们:
在第六篇和第七篇中,石老师首先论证了人性与欲望的关系。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自己的欲望。此后,石老师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在思考每一个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遭遇命运的不公时,他该怎么办?这又回到了我开头写的那句话,“宇宙用无尽的欲望将一首歌舞炼成永恒,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什么样的人名,可以忽略不计。”
人类对于宇宙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就像长河中的一粒尘埃。你没有能力改变任何事情。在这部分。所以,当你遭遇命运的不公时,不要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之中,权衡得失,捶胸顿足,黯然神伤,甚至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如热爱它,接受它,包容生活的缺憾,睁开眼睛去发现美,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并像歌舞一样提炼成永恒,充满对世间万物的热爱。我想这就是史老师在困难面前依然顽强奋斗的动力源泉!
概括:
从濒临爆发、随时非理性寻死,到冷静淡然观望;从对宿命论的悲观,到对发现美的乐观。这种思想的积累,这种伟大诞生的过程,正是我们大家在当今喧闹的文化场域中最缺乏的宝贵的人生经历。
无论是内容还是文笔,《我与地坛》都是极其厚重的。许多学者认为,这本书涉及太多生死问题,不能称为一本好书。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在这本书里,压抑之中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对美的追求,才是这本书中最值得不朽、让人着迷的东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86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