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今年4月,我参加了成都市坪山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培训老师推荐了很多书,其中就包括这本。其实这本书我是在老师上课推荐的时候就买的,但是半年后才打开。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发,正如文章所说,“‘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当你知道它的那一刻,它就改变了一切,生活也因此而改变,但它无法恢复。” (第122页)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同,所以我决定一一列出。
1、早学早用,早日用得上
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起。他学习了编程和盲打,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但他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成功地运用了它。
作者写道: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时,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事实上,在学习之前,对提问者的回答只能是“我不知道”。 —— 虽然很多书说他们花了很多篇幅讨论‘为什么你应该学习(某项技能)’。而‘不知道’那东西(对你)有什么用处”正是一些人(更常见的是)而不是)决定不学习。同时,这也是另一群(较小的)人决定学习的原因。 ”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个东西的用途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A’,因为不知道那个东西的用途而拒绝学习的人为‘A’。 'B'。”
很多时候,A人可能根本没有想过“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不问有什么用,只是自己研究。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并享受到了现有技能的好处。因此,这种现有的经验成为他头脑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自然会采取同样的策略:“有什么用?学吧,永远有用。”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能不压身体”的道理。
当然,B永远不会知道这个东西对他有什么用处,因为他从来没有拥有过这个技能,更没有机会亲自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学也没关系”。 ……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会做出和以前一样的选择。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多次获得B级成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研究生经历。我的导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经常强调研究生要学会如何写论文。那时,我想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想,无论我论文写得多么好,或者我的项目完成得多么好,都没有关系。结果写论文、做项目我都敷衍了事。现在我发现我没有能力好好学习。我还要在中小学写论文、做项目。更讽刺的是,现在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和练习。你认为无用的知识,可能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去运用。
2、交换才是硬道理
书中指出,急功近利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需要用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来交换它。
书上是这样说的:偶尔会有一些“我想要”的东西无法用我现在所拥有的来交换,但它们是必要的,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来再次积累。一些“我有”,让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去换取那些“暂时得不到但又极度想要”的——,要么勤奋,要么投机取巧。
其实,有些东西,我们是用“时间、努力、勤奋”来换取的。用亲情、友情、爱情来交换怎么样?以真心换真诚,以善意换友善……无一例外。
3、预留充足的时间
文章提到:完成一项任务的实际时间总会超过计划时间。即使在制定计划时考虑到这一规则,这种情况也无法避免。
由于对事件的熟悉程度不同,我们不会给“意外”和不可预测的事情留下更多的时间。
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看来不是我离开得不够多,而是我根本不知道某些事情要持续多久。因为我们对某些事件不熟悉,所以很难判断做这些事情需要的时间。所以,当再次面临这些事情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提前完成工作。不要按截止日期提交任务。
4、单位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番茄工作法”。例如,如果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2小时,即120分钟,那么你可以将一天的任务分解为6块,每个块需要20分钟完成,然后以20分钟为基本时间浓度单位。每个时间单位后休息5 分钟,找到奖励自己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写了一本“事件日记”,除了自己经历过的事件之外,不记得任何事情,也尽量不去记住自己的感受,而只记录事件本身。这是基于结果的记录。同时,柳比舍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基于流程的记录。他记录每天完成的事件和花费的时间。
这些方法将“让你的时间感越来越准确”。这个方法你应该学会。感觉自己很多计划都完成不了,很多时候没有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高效工作。
5、利息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些人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感兴趣,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试图回避。 缺点“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他能把一件事做好,并且比大多数人做得更好,他就不会对该件事不感兴趣。”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孩子最有可能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事情(这很可能是极其费时费力的),然后绞尽脑汁帮助孩子学好、做好” ,并且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好,比谁都做得好。——兴趣自然会出现。”
这三段确实刷新了我的理解,但现在回想起来,又是有道理的。如果你不讨厌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并努力把它做好,你就会喜欢这些任务。
六、方法与努力
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的教授——钟道龙学英语的故事。书中写道:“1980年1月31日至1983年2月,我从沉阳调来,写了一柜子听写记录,用完了一把圆珠笔笔芯,摔坏了电子管收音机9台,半导体录音机3台,4台。”卡式录音机和两本破字典。”
看完这些数据我还能说什么?有人说用词根记忆法比较好,有人用听写法,但无论哪种方法,前提都是勤奋。 “方法固然重要,但与‘学习’相比,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7. 知识不多
除了以上六点理解之外,这本书里的一些小知识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双盲实验”:有些药物可能没有任何效果,而只具有心理治疗的效果; “谁主张谁举证”:提出意见的人必须自己证明观点正确,而不是让别人反驳;听别人讲话时,多用“那么你的意思是……”来复习别人讲话的内容,这有利于自己的听力效果。
再次引用前面那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不可逆转的,当你知道它的那一刻,它就改变了一切。生活因此而改变,但却无法恢复。”然而,有时候轻轻留下的痕迹可能并不容易看见,积累总会让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有所不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4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