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文明之光》有感

读《文明之光》有感

我第一次在课本之外了解物理,是在看《三体》的时候。当刘慈欣小说中的地球文明面临三体文明入侵时,人类发展尖端科学武器依赖于基础物理学。这是科学上的突破,这是我第一次对学术之外的物质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在吴军老师的笔下,历史物理领域的大家都来找我了。牛顿方程下的宇宙,从树上的苹果到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可以用简单而美丽的万有引力来解释。该定律描述了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多么巨大的进步。将混沌个体的运动放在整个系统行为的角度来看,偶然因素就消失在统计平均值中,进而可以总结出宇宙的规律。

那么可以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吗?浩瀚的历史故事,虽然偶然,却如空气中的尘埃一样难以捉摸。但当我们逐渐放大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时,这些偶然因素会不会在大数的统计平均下相互抵消、消失呢?

人类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如果我们想找到适用于宇宙和人类的第一原理,我们可以从基本概念开始,即能量、信息和时空。它们的结合产生了能量密度和信息密度。大爆炸之初,宇宙中充满了均匀的细尘。随着时间的推移,灰尘的密度开始发生变化。有些灰尘的密度较高。通过重力的作用,它会吸引周围低密度的灰尘。

尘埃之间的距离也变得非常近,能量和质量的密度也大大增加。超过临界值后,一种新的力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相互作用力,它导致原子核在碰撞过程中产生。核聚变反应,核聚变成为新能源。通过大规模核聚变,恒星和星系被创造出来。从此,星星点燃了宇宙的光芒。

同样,人类起源和发展时,也是分散在地球表面,通过狩猎采集而生存的。这时,人类获得的能量更多来自于原始狩猎获得的能量。由于动物资源有限,原始人口密度不会达到临界状态。

直到一万年前,人类才发明了农业,开始种植农作物进行生产。人类通过太阳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这种新能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了能源密度,也导致了人口密度的增加。能量密度的增加,为人们更密切地交流信息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进而催生了语言和文字,点燃了人类。文明之光。

由此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发展,无论是恒星的诞生,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都需要能量密度达到一定的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从人类文明史来看,古今中外,文明的进步都有普遍规律,一些偶然因素在大时空的统计下变得微不足道。

读了《文明之光》这本书,让我对地球、宇宙、人类文明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苏轼曾说过:“蜉蝣寄于天地,沧海一粟”。我想,那个时候他对宇宙一定也有独特的认识。有时我在想,在当今快节奏的商业社会,读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书有用吗?

我认为,人一生需要勤修三件事:一是强健体魄,二是掌握美好生活的技能,三是提升大智慧的精神世界。强大的身体决定了你在物质世界能走多远,你的生存能力可以决定你在物质世界如何生活,大智慧的提升可以决定你在天地世界能看多远。审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或许可以帮助你看清世界,潜移默化地提高你我的智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630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