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作者:巴陵尚别
乍一看,开篇似乎是关于全球化的。 “我”去印度软件公司印孚瑟斯面试。在与首席执行官Nandan Nelikani 交谈时,我看到一句话:当今世界的竞技场已被夷为平地。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却像一只扇动翅膀的墨西哥蝴蝶,在“我”体内引发了一场思想和行动的风暴,促使“我”向东去求证,传输一个软件和A一个以互联网连接、以外包为支撑、信息畅通、产业纵横的世界缓缓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世界上,地球上的各个知识中心被统一成一个全球网络,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工作中相互竞争和合作,机会也越来越平等。
但归根结底,这最终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缩小”成“地球村”,这是公众早已知道的事实。
那么,尽管它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它真的只是全球化现象那么简单吗?再读一遍,我发现促使“我”东走的原因并不是单纯为了验证尼利卡尼的话,而是“我”想知道我遇到的印第安人为什么抢走了美国人。就业机会,这也是印度成为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服务和信息技术外包目的地的原因。换句话说,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抢走美国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美国产业开始被外国击垮、冲击、取代。
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也像一扇窗户,向“我”展示了一个彻底改变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各国都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成长和进步,紧紧跟随美国的步伐,朝着可预见的未来快速发展。然而,走在科技前沿的美国,受限于其领导者和探索者的地位,对于未来的走向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促使“我”东移的同样原因,是托马斯弗里德曼对美国先驱者和领导者身份的自豪感,也是一种隐秘的担忧。 ——虽然他有足够的理由对美国充满信心,但未来的未知也给美国人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压力。
那么,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想要揭开什么样的谜团?
第一章讲述世界是如何变化的。那么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本章作者给出的关键一句话是:你能听到我说话吗?我们可以一起工作吗?
在这两句关键句中,作者并没有限制主题。这意味着这个“你”或“我”可以是地球上任何地区或国家的任何人。要实现这种不受任何限制的交流,就必须有一定的自由度。这种自由首先始于柏林墙的倒塌。
表面上看,柏林墙的修建象征着德国的分裂,但实际上是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两种经济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个阵营之间的激烈对抗。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坚持和压制是不会长久的。互通共享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柏林墙倒塌的意义并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一件值得全世界庆祝的大事。它的崩溃不能说实现了全球统一,但毫无疑问的是,自由市场环境已经出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整合和共享。
Windows操作系统的建立、Web的出现以及Netscape的上市为这种通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如果说柏林墙的倒塌有助于消除障碍并将各国整合为统一平台,那么Windows、Web和Netscape则为平台建立统一的联络中心和交通网络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工作流软件、供应链、外包、内包、离岸运营等新的合作交流模式,使世界进一步扁平化,把世界变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平台。这个平台以互联网为中心,各个国家、地区、世界各个角落都成为这个平台发出的每一个接触点。而且,这个接触点本身也实现了“自主移动”,人们可以随时使用所有设备进行工作和交流。
线上线下也实现了扁平化。原本只有后端技术人员控制软件网络,但上传让网络从运营到应用变得平民化。社区开发的软件在网络中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热情运动。
在这个平坦的世界里,你当然可以毫不费力地询问迈克尔、詹姆斯或大西洋彼岸任何你想联系的人:你能听到我说话吗?我们可以一起工作吗?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有你想象不到的可能性。你可能会因为在千里之外的公司工作而获得报酬,或者你的工作机会可能会被千里之外的人夺走。你对此感到高兴吗?或者你是否像托马斯弗里德曼一样,在喜悦之余感到一丝担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