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孔子曰:“君子无食无求,无求安宁,言行谨慎,则大义正气,可谓好学。” ”

孔子在这一章中回答了如何成为一个好学者的问题。孔子认为,君子读书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读书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不仅要吃饱睡好,还要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勤奋工作。

孔子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干和知识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今天我们都在讨论第一件事是做好人,第二件事就是提高你的智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日三餐,更是为了更高尚的追求。教师要想向学生传授知识,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有知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知识不被耗尽,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读论语有感(二)

我最近在读《论语》。前几天我读到孔子的一句话:“要知父母年岁,一喜一忧。”

这是孔子在讲孝道,孝道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论语》中有很多讲孝道的地方,比如“父母在,不远行”、“三年改变父道,可以说是一个孝道”。孝顺。”

你有没有注意到: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慈子孝”。为什么《论语》中只见子孝,而不见父爱、母爱呢?你看,一句话都找不到。

孔子为什么只讲子孝,不讲父恩?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父母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无需提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绝对是深沉的,但很少直接表达出来。

以我自己为例。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爱时,我已经二十多岁了。我记得在此之前,我的父母非常担心我的生活。和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担心往往是多余的。相反,我觉得我的自由受到了干扰。像大多数其他孩子一样,我什至对我的父母感到厌恶。

今年寒假还没有结束,由于学校的安排,我不得不提前赶回来。出发前的早上我心情特别不好。妈妈不愿意让我走,也不相信我能自己回去。因为耳后有一个血管瘤,还没有完全治愈。一大早我起床,她就帮我收拾东西,生怕落下什么。我不停地抱怨她的啰嗦,并把她放在包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终于我可以出发了,但她坚持要到车站送我。唉,当时我就感觉头晕了。我今年几岁了?几年来,我光荣地当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得让我的学生知道,你们怎么不笑死。我没法让她应付,所以我只好让她跟着我。一路上我并没有太注意她。到了车站,看到这么长的队伍,我感到很生气。正当我生气的时候,妈妈……妈妈拿着票来了。原来,她的朋友在那里卖票,走了一个小后门。这时候我有点庆幸她跟着了。当我上车时,她站在门口告诉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生活,回来后注意身体……车上的每个人都看着我。我尴尬极了,连忙请她回去。这并不容易。走了。车还没有启动。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有人叫我。当我抬头时,她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袋子。她递给我说:“你这个时候回去就别做午饭了,我给你买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点东西,然后睡个午觉。注意你的健康并保持快乐。这次我真的回去了。”看着她慢慢离去的背影,我泪流满面。妈妈曾对我说过,无论我长到多大,我永远是她心爱的女儿。

记得上大学的第一天,爸爸妈妈一起送我去学校,办完所有的手续,然后去宿舍给我晾晒,铺好所有的被褥。虽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但我还是舍不得离开。他们走了,我还是故作坚强,劝他们赶紧走。当我出去送他们上车时,我看到父亲的眼睛红了。他连忙打开车门钻进车里,连看都不敢看我一眼。当时我以为父亲是怕我留着他不放他,所以不敢看我。后来,司机小刘叔叔告诉我,父亲一上车就泪流满面,对母亲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我真的很担心。”我一直以为父亲是一个冷血动物,但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父亲对我的爱有多么深,只不过父亲的爱是含蓄的。的。

所以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几乎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尤其是在中国,我们不是怕父母不爱孩子,而是怕父母太爱孩子。但中国父母不像外国人那么直率,除非有特殊情况,孩子往往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不讲父母之爱,这很正常,因为实在没必要讲。需要说的是孝道的提醒。为什么?因为“痴情父母已久,未曾见过孝顺子孙!”你看,拿孔子来说,要知道父母的年龄。这似乎是无稽之谈。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父母的年龄呢?然后尝试一下。走在街上,随便问问人,你的孩子多大了?他肯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如果你问一个年轻人,他的父母多大了?他是哪一年出生的?你们自己看看有多少人能回答出来?

父母的第一年,其实代表着孩子对父母的关心程度。

我们回顾一下,尤其是现在的被宠坏的孩子,父母对我们如此关心,但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呢?你知道你父母是哪一年出生的吗?你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你知道他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节目吗?你知道父母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说,孝是仁的根本,孝就是首先理解、爱护父母。

读论语有感(周三)

孔子曰:“学而不倦,教而不倦”。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人,一定要不断学习,不要感到无聊。只有这样,你才能轻松地教育学生,不觉得累。

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乐学不厌”。为什么?

首先,我们都知道知识量正在以几何速度增长。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你不可能永远守住原来的一桶水。放手吧,但要让你的一桶水永远持续下去,不要让它成为死水。那你就必须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自己的。

其次,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无奈的事,无聊是不可避免的,那你怎么能继续学习呢?不知道孔先生的“学而不厌”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只要你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生活的必需品,你就会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第三,还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会学习的人总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花费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很多。知识。信息量巨大,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并及时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使其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至关重要。 (www.sbkk8.com) 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拥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好地服务教学。

第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 “身教重于言传”、“知师信教”。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老师,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如果老师厌倦了学习,学生怎么能热爱学习呢?

因此,教师要“学而不厌”。

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学”,才能做到“孜孜不倦地教”。只有在“孜孜不倦地学”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孜孜不倦地教”。没有前期的“学”基础,就不可能有孜孜不倦的“教”。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就不可能“孜孜不倦地教人”。否则,“教学”也会是背诵写好的东西,机械地、没有兴趣、没有创新,这样的“教学”自然不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只是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用说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和健康,这样的“教诲”甚至可能误导孩子,伤害学生。

“孜孜不倦地教学”,我的理解就是乐于教学、善于教学。

快乐教育就是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享受教育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所以呢?会不会“累”?

好的教学是方法的问题。 “学而不倦”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认真研究“教”的方法,创新“教”的方式,更新“教”的内容,达到“教”的最佳效果。这样的“孜孜不倦的教学”,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定能够培养出高素质、有能力的学生。

如今,“教”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课堂上,老师引用经典、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这是一个比较传统但行之有效且不可或缺的“教”;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不会先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寻找答案,或者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这就是“授之以渔”。现在更提倡的是“教”;

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才是更高的境界。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和鼓励,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指导”。

只有这样理解了“教”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才不再是机械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194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