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1000字
读论语有感1000字(1)
以前,我之所以看一本书,是因为它到了我的手里,书的主人有耐心等我一口气读完,或者几天后读完。后来,当我知道有公共图书馆等读书的好地方时,我就懒得去翻书目卡了。我只是从开放阅览室的书架上抓起一本可以阅读的书。后来通过网络,我也大致知道了最近出版的哪些新书值得一读。不过,我倾向于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偶尔,我会在浏览的网页上遇到一两本好书。简单浏览了一下之后,我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来看。相遇或冲突完全取决于运气。所以我读《论语》只是因为选了《中西名著选》这门课,所以才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我什至不知道人们常说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就像“父母在,就不要远行。君子有胸怀,小人总是忧心忡忡,不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求自己的政府。道不同,不求自己的国家”。路漫漫其修远兮,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三十而立……”
当我读《论语》这本书时,我当然不想探寻孔子关于修身、家庭和睦的秘诀。我在这本书里认识了一个宽容直率、知难而行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孜孜不倦教书的孔子,一个吃好不厌、懂得人生乐趣的孔子。研究中西的学者常常将孔子比作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处决。据说自由精神阻止了他逃跑。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道不善,恶将浮于海”。这也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打开《论语》,读起来,就像穿越了千年时光隧道,看到了春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了。他的言行探讨了孝道、学术、治国、政治,受到历代君王的高度赞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和言论不一定符合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但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经文却是必要的。
孔子强调孝道,已成为中国名人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的人们正在衰落。教导他们孝道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子曰:“父在时,观其志;父不在,观其行;三年不改其道,可谓孝”。
“父母可以尽力而为;”这就是说,孔子说:“父在时,必察其志;父死后,必察其行;长期不改父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了最大的孝心。这里所讨论的孝道与“父母尽心尽力做事”有些不同。父母虽然可以尽力而为,但在社会上做一些事情,比如贪污、抢劫、触犯法律,让父母担心、担心,就不能算是孝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慷慨的物质并不是孝顺的基础。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去做,你就无愧于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在治学方面,孔子说:“孜孜不倦地学习,孜孜不倦地教导,知其所不知,不知其所不知,勤于学习,不求学问。”羞于发问,行于三人之中,必有老师,学识坚定,发问严密,深思熟虑。这不就是一种谦虚、严谨、务实、持之以恒的学术态度吗?在治学方法上,他讲究“以学识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与行不是一回事。”同时,孔子认为“好仁者不肯学,其盲目者愚也。” “爱知而不爱学,就会被掩盖;爱信而不学,就会被掩盖……”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学术是仁信之本。
“三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这样的老师。” “我很敏感,渴望学习,而且不耻于提问。”这是《论语》六首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首。前者说,如果几个人在一起,那么他们中间一定有一个人可以为老师;后者告诉我们要快速而努力地学习,不要羞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两句话虽然是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但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 “三人同行,必有我为师。”这句话蕴含着一个大道理:能者为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的吧。这个班近80人中,有篮球运动员、画家、书法家、棋艺高手。有的擅长天文,有的擅长地理;有些充满了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绿色灌木丛中的幼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是那么雄伟,绵延;大海是那么的壮丽,无边无际。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拒绝每一颗鹅卵石;海之所以宽广,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着微小的、不起眼的东西。水。想要有山的情怀、海的深邃,就必须善于吸收普通人身上的点点滴滴的长处。 —— “三人同行,必有我为师。”当然,几岁的孩子不如四十多岁的教育者;普通人也不像历史学家那样知识渊博……但正是这种“不耻下问”,造就了许多伟人。
读论语有感1000字(二)
【论语】为引文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章,包括【学而】、【为正】、【八一】、【立人】、【工业长】、【永业】、【数儿】、【太伯】、【子寒】、【向党】、【进阶】、【颜渊】、【子路】、【显文】、【卫灵公】、【季氏】、【阳火】、【微子】 】、【子张】、【姧曰】。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死后收集整理他的日常言行的记录。其中包含孔子的言论和弟子的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丘,字仲尼。其父孔贺,又名叔梁和,曾任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相,他本人属于贵族阶层下层。母亲姓严,名郑载。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孔子年轻时曾任小吏,掌管仓库(委官)和牛羊(承天)。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仁”之说。他生活在春秋大变革的时代,反对用政治和刑罚来强迫人们服从。他所说的“礼”是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礼是有尊卑之分、上下之分、高低之分、等级之分的。在动荡的春秋时期,诸侯为了争霸,注重实力和利益,因此未能采纳孔子的“仁”政治思想,孔子也没有得到重用。孔子师徒周游列国十四年,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回到鲁国。此时的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老人了。但孔子将晚年的精力集中在整理古籍《六经》上。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后来的弟子把他的言论编成一本书,名叫《论语》,共20篇,492节,共12700字。 《论语》一直记载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去世为止。保存了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资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它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书籍。
孔子从政治、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 (www.sbkk8.com) 因此,他主张“以德治国”,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适应了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孔子所谓“礼”的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亲。为了贯彻亲亲尊重的原则,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他说:“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事不成,礼乐不兴;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音乐不兴,刑不正,刑不正,民将茫然。” (【论语子路】)因此,孔子提出“王是王,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论语颜渊》) ))作为“更名”的具体内容。即君应行君之道,臣应行臣之道,父应行父之道,子应行子之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里,上下级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批评那些不按自己的名义行事的人和事。例如,他批评鲁国的官姬:“在宫廷里与八百人共舞还可以,成熟就不行吗?” (【论语八年】) 鲁国三欢祭祖时,唱《香香》,祭祀天子。 《邕》诗《韦丕公,穆穆帝》也受到孔子的批评。
孔子道德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孔子提倡“仁”,在《论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仁”;三是“仁者爱人”。郭沫若在《十诰》中说:孔子“这种所谓的仁,显然是符合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是人的发现”。孔子崇尚“仁”,孟子崇尚“义”。因此,孔子的“舍生而仁”(【论语卫陵阳公】)及其后继者孟子的“舍生而义”(【孟子告子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仁人志士。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这可以从他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教育来解释:子路问:“你听到了这句话,也做到了吗?” ”子曰:“汝若有父兄在此,怎能闻此而行之?冉有问:“你听到了这件事,并且做了吗?孔子说:“我听到了,做了这件事。”公熙华说:“我问你,我听到了你做的事情,子说:‘父兄是这里。' '。困惑就敢于问。”孔子说:“问则退,故进;问则退,故进;问则退,故进;问则退,故进;问则退,则进也。” ”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们听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应该立即去请教他们吗?我怎样才能立即做到呢?”但是冉有肯定地说:应该立即做。那站在一起呢?孔子对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对子路说:“我的父亲和兄弟在家,你也应该在这里。”站在一旁的巩熙华无法回答。他想明白了,就问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胆怯,应当鼓励;子路遇事急躁,应当克制。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对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而不精、知识面太窄、学得太容易、怕困难。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提供帮助和补救。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差异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在教学方面,孔子也主张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探讨,互相启发,以求互教,取得良好的效果。 《论语》实际上记录了他们的师生之间的提问和讨论。如子路、颜回、子贡、子夏都是这样做的。
子路性格直率,鲁莽,出于对孔子的喜爱,经常对孔子提出批评意见。孔子也非常关心和喜爱子路,能够接受他的批评。当有些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就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虽好,但不够深奥。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来没有对孔子提出过任何质疑和批评,孔子曾不满地说:颜回不是一个对我有帮助的人,他也不讨厌我的话。子贡是孔子语言学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歌问题。子贡曾引《诗经魏风乞敖》云:‘如切、如刷、如磨’,这是什么意思呢? (《论语学》)意思是《诗经》云:如骨、角、象牙、玉石,学其思惟,精益求精。孔子听后高兴地说:词,现在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子年轻一代中的大弟子,擅长文学。有一次,子夏引用《诗经卫风》的诗句问孔子:“‘巧笑是美的,一目望美人,总以为是绚丽的’。”这是什么意思?” (论语八一)意思是的,《诗经》云:有酒窝的脸笑起来好美,黑白的眼睛好可爱,白底画花。这几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先画白底,再画花。子夏又进一步阐述道:那么,礼乐的出现是否是在仁义之后出现的呢?孔子高兴地说:算命先生,你真是一个能够激励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和你进一步讨论[诗]。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启发了他的学习。这说明孔子勇于向受过教育的人学习。他的精神令人敬佩!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并起来,称为四书。明清两代规定,科举考试,八足问答题必须从四册中选出,而且必须“代圣言”。于是,当时的学者将《论语》视为“圣典”,熟记于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