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5000字

论语读后感5000字

孔子曰:颜平仲善于交友,久而敬之。

孔子曰:“君子无食不求饱,不求安居,事快而言慎,有道而正,可以说好学。”

孔子曰:颜平仲善于交友,久而敬之。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颜平忠善于交友,与人相处的时间越长,就越受人尊敬;另一种解释是,颜平忠善于交友,与人相处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尊重别人。

对于第二种说法,我有一个亲身经历。

据说,外行浩然在这个单位已经工作两年了,已经逐渐熟悉了一些同事。有一天,一群同事闲着没事,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同事名叫蔡。当时他就取笑我。突然我想起一件事。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了一副对联:皇帝提前开林阁。相公亦攻破蔡州。有人说,依林和蔡的对峙不整齐。曾国藩愤怒地说,蔡是乌龟,精神反精神。为什么不整齐?后来查字典,才发现“蔡”字确实就是乌龟的意思。

然后我想到了一个主意。就拿他的名字来说:“你知道蔡姓的由来吗?在古汉语中,蔡的意思是龟……” —— 朋友,我说完你知道结果吗?说罢,男子勃然大怒,不高兴地离开了。回想起来,确实是我的错,因为我触犯了说话的禁忌,没有顾及别人的尊严。后来我找了个机会向这位同事表达了诚挚的歉意。

语言如天剑。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可以施展侠义,铲除邪恶,消除邪恶。但最可怕的是让一个小孩子得到这把剑。如果他不小心,他可能会随意挥动它,伤害他人或自己。

看上面的现金句子:“一言兴邦,一言亡国!”这就是对语言的重视。 “敏而慎言”是对待语言的态度。

古代有的人主张干脆少说话,甚至不说话。我觉得现在看来很可笑。我们应该努力成为语言的主人,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然而,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应该小心。无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多次谈话,切记不要乱说话,像小孩子拿刀一样。海浪!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素有“熟人忘礼”的说法。这确实是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对刚认识的人说话可以保持谨慎。一旦你熟悉了它,有时你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其实,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要维护别人的尊严,说话要小心。所以,我们应该向颜平忠学习,“善于交友,日久敬人!”

浩然在这一点上也做得不好。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吧!

孔子曰:“穿长袍,与狐貉相似,而不可耻,何故?”不悲不求,何以不羞? ’”子路一生都在背诵这句话。 ” 孔子说:“这就是道,怎么能教你呢?”

《易经》云:“天地低,宇宙定,高低同,高低同位。”是的,古人说的是真的。我们的社会不是平等的,而是有贵贱之分,有尊荣之分。谦逊的。过去不是说三教九流吗?也就是说,人也分三六九等。

谁受人尊敬就受人尊敬,谁有权力就受人尊敬,谁高贵,谁富有就是高贵。没有权力、没有权威的老百姓,自然会感到自卑、被贬低。所以,酒店里的服务员遇到经理难免会唯唯诺诺,而门卫遇到富翁总会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身穿破布长袍,与有钱人交往,不卑不亢的人,是很少见的。

在我看来,人有贵贱虽然是事实,但却是最不合理的事情。老子说天地不仁,视万物如愚狗。在上帝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一出生就嘴里含着金子。当他死后,上帝不会为富人和高官派出专车。所以在神的眼中,没有高低之分。

我们人类自称是万物之灵,但从亿万年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不只是宇宙中可怜的过客吗?宇宙是永恒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谈论石头、火、雷、光的尊卑有何意义?

所谓的优劣,都是从权力的角度来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做什么事,能做多大的官,能赚多少财富,他只能掌控很多,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巨大的命运因素。俗话说,富贵不求贵。但从人性来看,众生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但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有优劣的世界。这也是事实。陶渊明当县令时,要见上级就得卑躬屈膝,但最终为了五斗米不肯让步,就隐居了。这就是得罪不起就躲的哲学。闻起来有点像被动逃避。相比之下,子路既不隐居,也不与权贵交往,不卑不亢。这种心境就更高了。

如何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如果你不担心,也不问,那不担心又有什么意义呢?”就是说,凡事保持平常心,适当努力。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没有成功,就忘记它吧。能够保持人格独立。所谓人之来无非是自强不息。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有更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卑感。还记得一位作家出国后,看到年轻的白人干着清扫工、清理草坪的工作,很有尊严;他看到门卫为大人物开门,不卑不亢。感到非常惊讶。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生命是平等的,那就不足为奇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本质都是一样的。再说了,一个小人物如果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偷不抢,能安定下来养家糊口就很好了。有什么值得自卑的呢?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应该向别人学习。

所以,遇到重要的人或者有钱人的时候,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我们为什么要感到自卑?小人物有他们的命运,但他们也有他们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确实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没有尊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切。

孔子说:“十五岁立志学,三十岁立业,四十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知天命。” ,我的耳朵是听话的;当我七十岁的时候,我随心所欲,不逾矩。”

(一)

当我第一次读《论语》时,我最喜欢最后一句,而忽略了前面的其他句子。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就真正的修行而言,从“专心学”到“立”到“不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随心所欲,不要逾越规矩”。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惠施说有大树,无用处。他说庄子的学说就是这样,不能为世人所接受。庄子说:“你若有一棵大树,何不植于无物之地,茫茫荒野,可游而无可望,闲适而睡于其下,不会减轻任何体重或受到任何伤害……”

庄子的措辞很优美,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段话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评一样,大而无用。你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在什么都没有的土地上,在广阔的荒野上,是找不到树木的。其实严格来说,树木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人们能做到吗?谁能在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独自生活?没有人可以,就像电影《东方不败》里说的,令狐冲想要退出世界,放开我:“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天下” ,人就是天下,你还能逃到哪里去?”你要去吗?”(注1)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现实社会却充满了人们无法超越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规则,比如各种法律、风俗、礼仪等等,虽然这对于社会来说是必要的,但确实是它的。也让人感觉受到束缚,所以生活中总有很多事情想做却做不到,想说却说不出来。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痛苦。

对于这些不同的有形和无形规则,存在着多种态度。强行反抗也是一种事情。例如,有句话说:“不给我自由,毋宁给你死亡”。闻起来有一股反抗的味道。另一个就是臣服,彻底放弃自己,彻底顺应社会。另一种是逃避,比如陶渊明这样的各种隐士。

浩然觉得这些态度还不如孔子“随心而不逾矩”的境界。孔子的这句话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为他在不违反世俗规则的情况下获得了内心的自由。

(二)

这句话也是很多艺术门类的崇高境界。

以围棋为例:初学者在学习围棋时必须学习公式并记住各种变化。然而,围棋棋手无不向往“行云流水”的境界。然而新手只能老老实实的用公式来应对各种变化。

但当一个新手逐渐成为高手时,有一天他可能会开始创新自己的技巧,而开始不再遵循固定的规则。他一开始可能只是随意搬到了天元。对于对方的招式,他将不再背诵应对公式。他会分析棋步中发生的情况,然后决定在哪里下棋。这个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下棋,都可以下棋,所以他很可能想出很多固定公式之外的东西,让人大吃一惊。此时的他,既可以体验行云流水的意境,也可以享受随心所欲的幸福。

但这位高手不断成长,也许有一天他会达到另一种状态:下棋时,他依然随心所欲,见招拆招,行云流水,但在别人眼里,他下的招数with 只是某个公式中的技巧。 —— 而他却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忘记了公式。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再比如,初学者必须练习各种姿势和指法技巧,这让初学者非常痛苦。但真正的大师在弹琴的时候,是不是总是注重指法、姿势等规则呢?不,他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享受着音乐的美妙旅程。不过,从别人的眼光来看,他的指法是正确的,姿势也是正确的。这也是“为所欲为,不逾越”的体现。

孔子说:“不应该知道父母的年龄,一喜一忧。”

这是孔子在讲孝道,孝道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论语》中有很多讲孝道的地方,比如“父母在,不远行”、“三年改变父道,可以说是一个孝道”。孝顺。”

朋友,你有没有注意到: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慈子孝”。为什么《论语》中只见子孝,而不见父爱、母爱呢?你看,一句话都找不到。

孔子为什么只讲子孝,不讲父恩?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无需提及。尤其是中国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却很少直接表达出来。

以我自己为例。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爱时,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记得在此之前,父母总是担心我的生活。和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担心往往是多余的。相反,我觉得我的自由受到了干扰。像大多数其他孩子一样,我什至对我的父母感到厌恶。

当我二十四岁时,我突然病倒了。这是一种急性疾病。我的心率很快,我很不舒服。家人惊慌失措,赶紧送往当地医院。医生怀疑是心脏病,说要观察一夜,第二天转往当地最好的医院。我躺在病床上,妈妈陪在我身边。那天晚上,她怕我出事,所以一夜没睡。现在她已经忘记了原因。不管怎样,她后来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你一定要坚持住。” ,你要是出了什么事,妈妈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我真没想到平时很少说话、对我总是很严肃的妈妈会说出这样的话。那时我突然觉得,在这样的世界里,在另一个人的心里,我是多么的重要。我的生命甚至与她的生命相等。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我当时心里很难过,所以我努力平静地说:“生死是命,如果我真的有什么缺点,就当你从来没有照顾过我吧。”她摇摇头,道:“别再说了。” “当时我没有看到她哭,但我确实能感觉到她心里的泪光在闪烁。”

后来又去哈尔滨治疗。当我快要出院的时候,爸爸陪我到门口附近的一家药店去买药,因为医院没有这种药。当时医生开了三种药,有的贵,有的便宜。爸爸去了药店,最后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更贵的。那段日子,父亲感冒了,整天咳嗽。我请他买点感冒药。他说可以,于是热情的服务员不一会儿就把十多种药摆到了桌子上,而父亲却不停地挑挑拣拣。我只带了一盒止咳药,其他什么也没带。我说不行,止咳还不够,还得加感冒药。服务员也极力劝说,但他很固执,不听,就赶紧结账了。我对服务员说,很抱歉,他太固执了。服务员一边收拾一边说了声“没关系”,然后感慨道:“年轻人,我在这里卖药已经十几年了,据我观察,大多数老人都是来给年轻人买药的,而且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贵的选贵的,自己买的时候一定选便宜的。”这时,我回头看了一眼父亲。他正朝收银台走去,我只能看到他的背影。那时,我突然想起了我上学的时候。正在读书的朱自清老师的【背影】……父爱总是那么深沉、含蓄。

所以我的感觉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是在中国,父母不怕孩子不爱,就怕爱太多。 (www.sbkk8.com) 然而,中国父母不像外国人那么直率,除非有特殊情况,孩子往往感受不到。所以有时候我什至庆幸有这样的病,让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有多深。

所以,《论语》不讲父母之爱,这很正常,因为实在没必要讲。需要说的是孝道的提醒。为什么?因为“痴情父母已久,未曾见过孝顺子孙!”你看,拿孔子来说,要知道父母的年龄。这似乎是无稽之谈。孩子怎么可能不知道父母的年龄呢?然后尝试一下。走在街上,随便问问人,你的孩子多大了?他肯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如果你问一个年轻人,他的父母多大了?他是哪一年出生的?你们自己看看有多少人能回答出来?

父母的第一年,其实代表着孩子对父母的关心程度。

我们看看,父母如此关心我们,可我们又关心父母多少呢?你知道你父母是哪一年出生的吗?你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你知道他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节目吗?你知道父母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说,孝是仁的根本,孝就是首先理解、爱护父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201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