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变革中国读后感

变革中国读后感(1)

这两年,我有幸在年初就遇到了难得的好书。今年读的好书是罗纳德哈里科斯的《改革中国》。科斯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创始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理论的核心是交易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活动中的作用。

《转型的中国》一书围绕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详细追溯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系列事件和来龙去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于2008年至2012年间撰写完成。科斯教授出生于1910年,本书完成时,他已是百岁高龄。他仍然能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科研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本书的研究对象中国,并给予充分的同情、尊重和探索精神。不佩服他是不可能的。

本书回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后的毛泽东时代。除了对历史的分析、回顾和总结外,我在书中总结了以下四点我比较认同或认为有价值的观点:

一、制度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的价值:任何市场经济都不能在制度真空中运行。非市场因素,包括政府、法律、社会形态、道德标准等,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 “社会事实”;对经济模型的分析离不开对社会和社会事实的研究;没有社会,社会事实就无处可藏,更不用说市场经济了。

2、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肯定:不走所谓“中国模式”理论(即全能政府主导的模式);相反,我们提出“中国奇迹”背后的原因是双向的,是上层主动打开的。中国经济改革,但市场的巨大活力从此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边际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始料未及的。我们以此回应质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市场化”成分的观点,肯定中国市场化转型对全球市场经济的贡献和价值。

3、尊重中国人民和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价值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全人类的潜在价值。 —— 中国要想得到世界的认可,需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自我认识和反省,发现那些普世价值,与西方文明对话互动,在开放中发展,获得更加深厚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我们既能保存自己的传统,又能为世界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不过,本书也指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是缺乏法治,二是国有资本垄断,三是缺乏自由理念。其中,自由思想是我想说的第四点:

4、思想自由:与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一样,思想市场也是生产要素市场。在思想市场中,知识可以被开发、共享、积累和应用。企业的运营、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都依赖于理念市场的运作。思想市场也直接影响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发展。正是创意市场塑造了消费者的需求。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最终决定了商品市场的性质及其运行效率。在当今社会,民主还是非民主吸引了当今政治争论的大部分注意力,但开放的思想市场才是政治制度运行的关键。 ——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在封建统治的政治机制下,极其开放的思想市场造就了当时的盛世,比如唐朝。当今中国,在大学教育垄断性、功利性的制度安排下,思想自由作为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严重缺失。

本书后记中写道,当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完全成熟时,它们将相互支持、相辅相成,人类的幸福感和创造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携手并进。走在坚实的道路上。

变革中国读后感(二)

终于到了寒假,我一口气读完了102岁高龄的科斯和他的助手王宁合着的《改变中的中国》。这是一部关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经济简史。

这本书中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奇迹来自于自下而上的经济改革,而不是吴敬琏等人所宣称的“顶层设计”,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

关键是,未来中国若继续保持高增长,并在2049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需要自由、开放、竞争的思想市场的支撑;

第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坚持“开放”的务实方针,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化解纠纷,促进经济增长。没有。

我们先来说第一点。对于中国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张五常所说的“经济奇迹”,有多种解释。经济界的基本共识是张五常在1981年就推断中国将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张无常高人一筹、值得敬佩的地方!

为什么说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倒逼机制?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家庭承包、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和一些边缘地区的经济特区发展起来的。然而,作为我国公有制主体的——家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却表现不佳。张五常在2008年进一步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来自于地方政府之间、特别是县级政府之间的区域竞争。 (www.sbkk8.com) 湖南长沙大学朱西庆认为,对外开放带来的知识增长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周其仁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交易成本(组织成本)下降导致了经济高增长。

其次,关于思想市场。科斯曾多次谈到这个问题。早在1974年,科斯就在提交给美国经济协会的会议论文【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中讨论了思想市场的特征和功能。科斯的基本观点是,在商品市场上政府控制是必要的,但在思想市场上,政府控制是不恰当的,应该严格限制政府控制(见科斯【论经济学与经济学】首页】,格致出版社, 79 页)。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思想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斯在《改造中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缺乏创新的根本原因是思想市场受意识形态影响以及中国大学受到教育部的行政干预。第250页,“改革解放了中国企业,让他们获得了从容、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自由;同样是在改革时代,中国的大学逐渐远离了自由和竞争。中国的大学和整个教育体系仍然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这里,中国市场化改革最严重的缺陷暴露出来。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找到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第252页,“鉴于中国政府无处不在的行政干预,中国大学的平庸表现就不难理解了。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所说,摧毁一个行业就是赋予它政治权力。政府垄断。”缺乏思想自由市场直接导致科技创新薄弱,这早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致命弱点。

当今世界,经济生产日益知识密集,商品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有赖于自由、开放、竞争的思想市场。与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一样,思想市场也是市场要素市场。在思想市场中,知识可以被开发、共享、积累和应用。那么,为什么中国缺乏自由开放的思想市场呢?政府干预是原因之一。从历史上看,政府对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垄断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社会动荡的恐惧。但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如何解决贫困、疾病、环境保护、能源短缺,甚至战争威胁,需要新的思想市场。

最后,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问题。对于共产党执政30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奇迹,国际社会有多种解读。但可以肯定的是,共产党执政的时候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因为一个政权的合法基础是治理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过去30年,共产党做得很好。目前,很多人都在呼吁民主社会,但科斯和王宁对此持保留态度。与印度等民主国家的经济增长相比,只要保持经济自由,是否是民主制度并不重要。因为思想市场在非民主制度下也可以建立。

第259页,“中国同时缺乏民主政治和思想市场,但两者不是一回事。例如,亚当斯密没有选举权,这是民主社会中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但斯密却享有自由发言和表达的权利,他的著作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市场。在民主国家,多数人的暴政会损害思想市场。

变革中国读后感(周三)

这是本周的第一本书,希望我能坚持下去。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两个观点:

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自上而下设计的结果。改革之初,华国锋也试图打造顶层设计。当然,这也是计划经济。但这一次是有计划地对某些行业和地区开放,被称为“对外跃进”。原因在于,这次大跃进不仅速度太快,而且只强调重工业,只考虑经济指标,而忽视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后来邓小一平纠正了这个错误,但邓并没有用另一种设计来取代“杨跃进”。他意识到,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改善人民生活,从而稳定国内环境。

邓小平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的设计师。他的实用主义使他将注意力转向民间。此时,人民发起的附带改革,对邓小平的进一步行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事实证明,私人家庭生产承包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扩大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那就用它吧!广东有大批人逃往香港。为什么社会主义好,为什么他们要逃往资本主义?因为他们穷,所以让他们先富,所以我们有经济特区!邓小平自始至终没有在北京闭门钻研任何先进理论。相反,他积极从私营部门探索人们的创新,以完善他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理念。

第二,“利益是改革的动力,理念决定改革的方向”。对于当时的领导人来说,改革的动力是通过经济发展来维护治理的合法性。在改革思路上,华坚持计划经济和两个平常的事情,所以他做出了“大跃进”。陈云作为计划经济的设计者,始终坚持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体;中央计划占据主体,市场调节发挥作用。补充;以政府管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邓小平的实用主义思想,让他最令人敬佩的一点是认识到“不完美”的存在。即使是社会主义也有缺陷。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改进。什么样的改进是最合适的?没有完美的真理可以指导你。你只能一步步尝试。当然,尝试一下。你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也没关系,你可以改变它。最可怕的是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只是站着不动,沾沾自喜。

改革当然需要高层的推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排他性的国家。然而,顶层设计的方向从何而来?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由一个人或几个人闭门造车、绞尽脑汁去做。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把目光转向群众,倾听更多真实的声音,看看最广大人民群众哪里遇到了困难,哪里表现出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的特点。的活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9233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