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余华作品有感

余华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先锋作家进入中国文坛,后来转向写人性和温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早期追求语言张力和刺激、叙事风格的陌生化,转向接近生活现实,呈现出一种淡然却坚韧的力量,朴素的民俗态度。

余华早期的代表作品,如《十八岁的远去》、《一种现实》等,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余华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余华为何要用如此锋利的笔墨向读者展示血淋淋的悲剧,一次次展现人性邪恶的一面?其实我觉得余华是用人性的残酷和冷漠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夜空越黑,星星就越灿烂。例如,早期作品《细雨中的呐喊》中,哥哥孙广平对弟弟孙光林的关怀,冯玉清抚养儿子的坚强,孙光远与奶奶在逆境中的友谊,以及《西北风的正午》,“我”根本不认识死去的朋友,但“我”仍然尽到了一个朋友的责任,认为我应该为他守夜,孝顺他的母亲,扫他的坟墓。这些都是人性善良的体现。一边。这也实现了暴力与善良的完美融合。除了暴力美学,余华作品中的“灰色幽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荒诞的描述,凸显现实生活中个体与环境的冲突,并将其不断放大,在带来喜剧效果的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时代的思考。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为了一个不是亲生儿子的儿子,七次卖血。他以戏谑的方式描述苦难,无情地揭露现实的虚伪面具和丑陋伤痕,不禁让人深思。此外,反讽也是余华经常运用的创作手法之一。 《活着》名为《活着》,却充满了死亡。书中用死亡来讽刺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些技巧在余华的作品中交织在一起。最后,它给我们带来了惊心动魄的效果。

余华在《温情百感交集》中说:我体会到,在伟大作家的心中,没有生与死之分,没有美丑之分。一切都受到平等对待。这使得余华早期的作品以极其平静的方式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暴力、血腥和死亡。余华后期的作品描绘了社会中人性丑恶的一面逐渐退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性温柔的一面和人性深沉的善良和坚韧。他们也更加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情。恨、爱、恨让我们感受更加深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兄弟》中的宋凡平。当无尽的苦难袭来时,他选择隐忍默默承受,以苦为乐,在逆境甚至绝望中不放弃生命的希望。他向亲人展现了温柔,用血与泪书写了生命的坚韧。

事实上,当我们仔细审视余华的作品时,透过他冷酷残酷的故事,接近他“冷到零”的叙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克服残酷与苦难的能力,以及他“真实”生活中的欲望。带着疯狂的求生意志和温暖的人性光芒。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1708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