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1000字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

——读完《第七天》后的感想

“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第七日》秉承余华开创时期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试图营造出同时存在、相互对立的生与死两个世界,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游走于其间。生与死,以死观生,使人间如水中倒影般清晰。小说颠覆了人们以往对精神世界的认知,营造了一种安静祥和的“死无葬身之地”。同时,描写了一个冷漠而暴力的人间世界,完成了场景反转。在生与死的多重叙事中,塑造了一群麻木行走其中的亡灵。作者试图通过描述死者的悲惨命运来唤醒人们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在《死无葬身之地》的构建中,寄托了作者对人间正义和人性之美的呼唤。

可笑的荒诞主义。 《第七日》从作品一开始就展现出荒诞主义的手法。主角杨飞死后,必须去殡仪馆火化。殡仪馆的座位安排也是有等级的。贵宾可以坐在沙发上,而穷人只能坐在椅子上。市长拥有自己的贵宾室,这奠定了小说荒诞的基础。这个看似荒诞的亡灵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们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换句话说,这件荒诞的外衣包裹着现实世界的矛盾。政府强拆了房屋,把一个美好的家庭变成了一对夫妇的坟墓; 27名死婴被当作医疗垃圾扔进河里;无辜者被警察严刑拷打承认杀人,但“被杀者”却安然无恙回到家;一名打工女孩因男友用假手机出轨而跳楼自杀;一个工人为了给女友买一块墓地,去黑市卖肾,结果惨死……这么多荒唐的事情,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悲剧正在上演。 《第七天》是我所写的最接近现实的作品。 ”作品最后的那句“死无葬身之地”,指的是人被现实逼得没有出路,死后得不到安息的悲伤和绝望。这就是这样的悲伤和绝望。杨非、舒梅、吴超等一群小人物的痛苦,其实也是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痛苦。在《第七天》中,作者用荒诞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荒诞的艺术手法是一条通向现实的道路,虚幻与现实相交,魔幻与现实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既奇异又平凡、荒诞又真实的世界。

但这是一个奇怪的现实。荒诞的写作手法并没有削弱《第七日》的现实主义成分,反而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反映,给读者一种真实感。小说中的故事涉及许多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这些新闻事件是余华精心挑选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现实社会很奇怪,新闻事件转化为小说中的故事也很奇怪。余华用他敏锐的眼睛察觉到了一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生活贫困、贫困的残酷现实。他用荒诞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受伤和受侮辱者的悲惨命运。无论是生存还是毁灭,小说中的小人物往往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尊严。无论是郑晓敏家暴力强拆事件,还是商场火灾造成的虚报死亡人数,某种程度上,受害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谋取一己私利,对待无知的民众,总是采取隐瞒、欺骗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然而,更离奇的事实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生前没有自己的房子,死后也没有自己可以安息的墓地。小说《第七日》所呈现的离奇现实,是作者无奈的绝望表达。余华以开玩笑的方式解释了他对离奇现实的担忧和批评。正如余华所说,“当基本理性丧失时,当基本正义无法维护时,当弱者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时,人们就很难用逻辑去建构事实。”

人生总有理想。在《第七天》中,余华创造了一个没有埋葬的地方。 “死无葬身之地”这句话在小说中是一个巧妙的双关语。一方面,它指的是这个词的本义:死了的人没有地方埋葬。另一方面,指已经去世、无处安葬的死者聚集的地方。在这个死者无葬之地,四处游荡的都是没钱买墓地的亡灵。按照规则,如果没有墓地,这些不死的灵魂就无法进入安息之地,所以他们就在没有埋葬的死地获得了永生。小说中的死无葬身之地,是一个平等友爱的世界,没有仇恨,没有杀戮。即使生前是敌人,死后也会成为朋友。正如小说中所说,“中国只有两个地方食品是安全的”。一个是现实世界的国宴,一个是无葬身之地。与现实世界的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环境恶化相比,余华的《死无葬身之地》仿佛一个乌托邦。在那里,人们不必遭受现实世界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迫和伤害,也不必承受环境恶化带来的灾难。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这也成为作家对美好社会理想的寄托。和向往。

死亡,我们的“恐惧”是什么?我们害怕的是未知的世界。当生命枯竭,化为一把尘埃,它又会去向何方?因为未知,所以我们恐惧;因为未知,所以我们恐惧;因为未知,所以我们恐惧。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留恋,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放不下。我们害怕,是因为不愿意放弃;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未完成的愿望,我们因为不肯放弃而害怕。生活,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在喧嚣的生活中,你是否曾忘记过自己的初心?只有在“生命”有限的时间内明确自己的“愿望”,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一心一意地为之前行,才能在死亡临近时从容应对。不后悔。生与死,爱与分离。我死后,火化时间定在九点半;生活中,我在世界上最美丽的摇篮里长大。爱可以超越生死。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皆因爱而生。

七日里,我看到了余华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和无奈,看到了文本的张力,看到了余华的荒唐和绝望。一个鬼魂告诉你他的故事。一个鬼魂和许多鬼魂在游荡,因为他们死后没有埋葬的地方。文章的最后,那里没有贫穷和富贵,没有悲伤和痛苦,没有仇恨和仇恨,每个人都平等地死去。他问道:“那个地方在哪里?”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5381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