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感言

中华传统文化与修身做人感言

从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中得到什么收获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交流会心得体会  2022年11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在南山举办的第21期“中华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交流会。

通过几天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收获颇多。

所见所闻所感归纳有三:感动、感叹、感恩。

  首先,我想说的是:四十多年来参加的会议不可计数,经过的培训也不胜枚举,大多是这样一种景象:满眼看去会场里睡觉的、打电话的、看小说的、聊天的、空座位的比比皆是。

考虑再三归纳如下:讲座不够精彩,服务不够到位,组织者与参会人员极其陌生。

  而这次的学习班组织形式是空前的,服务态度是空前的,义工们身体力行的影响力是空前的,讲座老师的感召力是空前的。

  感动-----来自于义工们的微笑服务与忙碌的身影。

  记得第一天来到南山银都度假村的情景。

车门打开,走下车的那一瞬间感动便扑面而来。

我的皮箱在我还没跨下车的时候被一位记不起模样的义工接过去拎到了餐厅接待处。

从没遇到的热情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我不相信我的眼睛但我相信我的感觉,我遇到热心人了,我只这么想……  在第七组报到处我见到了仪态端庄的李姝仪老师,登记完之后又是另一位义工带我来到了后来几天成为我“家”的宾馆。

房间一尘不染,与穿着印有“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字样衣服的义工们开始平凡接触:门打不开、没带拖鞋、需要被子、需要暖宝宝……我惊诧于他们的彬彬有礼,惊诧于他们的体贴入微,惊诧于他们竟然不只是对我好的热心人而是真正把我当成了自家人,当成了兄弟姐妹……就在那个下午我真真切切在家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家的感觉,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就像会议议程表中写到的那样------23日,迎亲人。

  我感动,感动教室里给我们端茶倒水的身影,感动为我们掀起门帘儿的白发苍苍却慈祥可亲的老阿姨。

感动厨房里为我们精心准备营养餐的和蹲在六大盆水边为我们洗刷碗筷的忙碌身影。

更感动于卫生间内为我们准备的贴心小护垫。

  在这之前不管出门到哪里,随身携带的卫生用具要多全有多全,总嫌宾馆床上、卫生间、桌子上哪哪都是大肠乙肝小肠艾滋病。

这次一样,床单、被套、一次性桌布啥的都带齐了。

该铺的铺,该不用的绝对不碰。

(学习心得)可就从第二天中午起,我就开始为我所做的一切由脸红到自责到感觉自己的内心好肮脏——亵渎了义工们无私的爱与亲亲的关怀。

被子铺的整整齐齐,睡衣叠得棱角分明,马桶盖上多了两包我急需的东西,洗手池的台面上滴水不沾,洗漱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那种温馨、干净、整洁绝非是宾馆服务员所做的表面工作,只有家人才可以为你做到。

干净的让你那么放心舒心开心。

我真幸运,在这个天寒心冻的季节来到了这个空气清新,纯净美丽的没有杂质的“世外桃源”,感受到了天堂的人享受的礼遇。

我和我的同伴们被深深感动了。

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魅力吧。

  感叹-----来自于所有隔屏授课的老师们。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第一次端身正坐地学习《弟子规》;第一次一天听10个小时的课却身体快乐,心里快乐。

短短五天,我懂得了:“人生天地间,百善孝为先”。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真正含义。

授课的老师们言谈中无不渗透着幸福快乐,而他们的快乐幸福感又无不因为泛爱、亲仁而得来的。

分享着他们的喜悦,分享着他们的泪水,也分享着他们的收获。

这些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能带给人快乐的快乐生活,真不虚为“幸福人生”交流会之名哪。

是啊,该到让物欲横流,唯利是图见情见爱见真纯的时候了。

该到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我感叹于我们的至圣先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感恩-----来源于这几天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去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感恩父母。

  当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没嫌我们脏过,吃我们剩下的饭菜,洗我们拉在裤子里的屎尿。

当我们长大以后无论我们美与丑,富贵与贫穷,在他们心里我们依然是他们的牵挂与最爱。

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在我们因某个节日或纪念日渴望得到鲜花、礼物的时候,在每每感叹人生时告诉自己“女人,要对自己好点的时候”,在周末或无由头的与朋友与爱人相聚餐厅酒吧举杯碰撞着祝福的时候……  感恩,不该是猛然想起的;感恩,不该是转瞬即忘的;感恩,更不该是“等以后再说”的借口或理由。

  《弟子规》----入则孝中云: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我们不曾对照检查过。

  我感恩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诲,感恩义工们无言的示范,感恩身边一切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如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周围,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一定能让自己的身心和谐起来;每个人都从每个家庭做起,一定能让每一个小家和我们的大家和谐起来。

如果每个人就从当下能将封存已久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挖掘出来晒在阳光下照到他人心里,我们吃的就不再有“健美猪”穿的就不会有”黑心棉",出门求学的孩子就不会因连站票也买不到而踏不上回家的路,国家也就不会因空置房太多而打压房价了等等等等。

  最后心得:以传统文化修身,以传统文化修心。

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承传幸福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意思是什么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

答题不易,麻烦点下右上角

【满意】以兹鼓励,谢谢

完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500字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

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

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公文材料)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

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

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公文材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

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从“谨信”做起。

《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

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

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

三是讲诚信。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

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

文体中涵中华文化。

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学著作,其文体大多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

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

书的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从中渗透出一股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

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

无论是《诗经》、《楚辞》中的古体诗,还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近体诗,都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文化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

中国的文体多样,在书中,则能尽收眼底,从书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艺术涵中华文化。

艺术是一个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载体之一,就是书。

《天工开物》,让人感叹年味的美妙;《衣装秘语》揭开了中国装饰的奥妙。

也许,在这些书中,艺术是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暗藏其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年画是中华文化,服饰也是中华文化。

不久前,听到一则新闻:一位上海女士,想将其设计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团队带到欧洲、美洲等地区。

但她没有考虑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传播,唐人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蓝眼睛金发女郎。

而这一切不仅在于海外华侨的贡献,更多的在于书的作用。

书的传播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进一步,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会永藏于书中。

文化人传播中华文化。

读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

从《小说老子》、《说李白》到《鲁迅评传》、《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领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华文化。

人是一个国家的代表,璀璨的中华文化也像这些文化人一样不断发展完善。

中华文化,一个底蕴深厚的名词,而从书中,我们可以不断吸取文化的养料,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自己,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从书中,我们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中华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

1.以家为家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中华传统文化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和内涵

中华传统文具体表现形式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另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407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