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感言

中国八达岭长城感言

去长城的心得20字谢谢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军事性公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全长12,000多里。

爬长城的心得

“不到长城非好汉

”今天,我也要做一会好汉。

    站在长城脚下。

平日里盼望看到长城的雄姿,而今天,长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我们开始登长城了,长城的每一个台阶都非常不同,台阶的表面已经凹凸不平,但非常光滑。

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来过这里呀

走了一会儿,我的腿有些酸了,便站在城边休息,一向下看,我惊住了—脚下烟雾缭绕,我不知道那是烟,是云,还是雾。

这些云雾下绿绿葱葱,而那些河流,像一条条丝巾,为大地母亲装扮着。

整个场景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我想,再厉害的画家也难以画出这幅画吧

    休息片刻,我们继续向上登。

路越来越陡,可见,当时修建的时候要有多么困难呀

我有点打退堂鼓了,但是,我来一次北京,就是来做“好汉”的。

于是,我使出了吃奶的劲,继续向上登。

“加油,我是好汉

”我心里这么想的,终于登上了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

”今天,我做了一回好汉。

关于八达岭长城的一些故事、传说等

传说:“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露着沿,草药到处见。

”这是流传达岭上的歌谣。

怎么回事呢

有一段故事传说。

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

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

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

打开,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

”小鬼回禀,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

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

”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没办法,就去找打官司。

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下到凡界去做调查。

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

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

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

回天禀告了,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

老君爷造了十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

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

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

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

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

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修好了。

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

药材可是到处都有。

回头再说阎王爷和的官司。

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

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

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一带没有阎王庙。

八达岭长城什么时期发生过战争

古代著名的有西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战争.明朝抗击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朝后期和满清作战的战争.最近的就是自1933年开始的抗击日本的长城保卫战.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

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

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

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是历史名地。

八达岭长城的解说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位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法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

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缎怕谳瓮城。

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

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

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

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

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

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

瓮城两门之间相距

【第63句】: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

城门洞上,古进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

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填”,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

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制。

从碑文可以看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

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头、窑匠头、泥瓦匠头和名字,以明确责任。

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中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

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

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这时威大将军”。

这门炮炮身长

【第2句】:85米,口径105毫米,由于中炮身上铸有“敕赐神威大将”而得名。

字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见当时的军工业是比较发达的。

  北8楼是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楼,高达8

【第88句】:9米,建筑也很有特色。

原来还可登上敌楼观山望 景,但目前为了保护文物封了楼门。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

【第85句】:8米,高度上升1

【第42句】: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

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

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

【第3句】:6米。

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苍龙,宏伟壮观。

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

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 走长龙。

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

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

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

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万里长城中八达岭长城简介

八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

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

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

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

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等等,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为今天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回忆。

城墙: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

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

青龙桥一带,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2米多。

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

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最长石条达

【第3句】:1米,重

【第1句】:5-

【第1句】:7吨。

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

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

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

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

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

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叫雉堞或垛墙,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

垛墙为迎敌面,墙高

【第1句】:7-2米,便于掩护人体,一般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

垛口的砖是特制的,一边为斜边,码在口上,呈扇面状,外宽内窄,观察面大。

敌楼: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

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

一般敌楼为两层,高10米、长宽均10米。

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

两层均有射击口、了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

墩台又称烽火台。

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

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

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举烽办法,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又称墙台。

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

此是古代士兵们的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

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的平台,即为城台。

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

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

同时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

这种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的城台、敌台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八达岭长城的介绍

八达岭长 中国长城的一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南部。

八达岭地庸关关口 ,地势高峻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八达岭长城修筑得格外坚固。

其关城有东西两座关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

两门均为砖石结构 ,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

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向北京的咽喉。

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长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筑。

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约

【第7句】:5米,墙的下宽约

【第6句】:5米,顶上宽约

【第5句】:8米。

可容五马并骑,或士兵十人并行。

城墙下为条石台基,上部为巨砖墙壳,内部填以黄土和碎石。

墙顶地面铺砌方砖,顶部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 ,垛墙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镃望和射击敌人。

城墙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于险要处筑一堡垒式堡台。

堡台建筑于山脊的高处、城墙的转角处或险要之地。

堡台有高有低。

高的叫作敌楼,上层有垛口可以镃望射击,下层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击 、屯储火药和粮食。

低的为墙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但突出于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原来上面还有房屋建筑用于士兵休息,现仅存地基。

在八达岭城墙向外眺望,远处还有零散的烟墩,上筑垛口 ,是守卫八达岭长城的警戒设施 。

出北门锁钥关门不远,有明隆庆五年(1571)筑成的一座砖城,名岔道城,是八达岭前哨指挥处所在,可驻军 800 余人,并可储备大量的军械于此。

八达岭长城在明代盛极一时,到清代后就失去其防御的历史作用,不再修葺。

经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日渐荒芜。

1949年以后曾多次整修八达岭关城、关门及南北各4个敌台。

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关外镇的城楼。

八达岭居庸关,翠岭重叠,花木葱茏,早有居庸叠翠之称,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八达岭长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称。

明末学者顾炎武曾两度登临,并赋诗盛赞“雄托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对于八达岭这一名称的由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兼而有之,考证起来非常有趣,同时也足见八达岭长城载誉天下的盛名。

当地传说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关山险峻,崇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曰“巴达岭”,后人讹传为“八达岭”。

这个解释未必真实,因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据,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过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

实际上,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确曾降生过一位元代皇帝,不过,他的名子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含有“八达”二字,也许“巴达黎黎”是一种误传。

但联想到元朝时皇帝们每年要从北京到上京来往一次,而处于必经之路的八达岭,被这位皇帝乘兴赐名,还是有一定可能的。

还有人传说明末李自成率军征战到此,由于关城易守难攻,大军受阻,累日不进,不由心急如焚。

这时探马来报,前方还有七道险关。

李听罢长叹一声,心想这第八道关都过不去,看来强攻是不行了,于是改途而去。

后来这里被称“八道岭”,继而成为“八达岭”。

在明代,八达岭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哨阵地。

因为在古代汉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称作“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岭”(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和误传。

但这一观点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据。

看来,最可信的还是《长安客话》中的: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名“八达岭”了。

“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

”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

怎么回事呢

有一段故事传说。

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

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

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

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

”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

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

”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

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

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

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

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

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

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

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

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

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

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

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

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

药材可是到处都有。

回头再说阎王爷和城隍爷的官司。

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

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玉帝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

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长城八达岭一带没有阎王庙。

参考资料:图片到百度的图片找,很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nyan/show-44515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