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科学风教案10篇

科学课程计划。

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们对要写的教案课件都很熟悉。制定好的教案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障。如何写出优秀的课件教案?希望这份《科学式教案》能让您对相关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果您想更深入的了解,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科学风格的课程计划第1 部分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区分吸水性和不吸水性的布料,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布料的吸水现象。

2、激发探索兴趣,愿意在活动中操作并尝试记录。

二、活动准备:

每个孩子有一个盖子上有小口的空米宝粥瓶,一个注射器,每组一盆水,一盘颜料,一块纱布,一张图表,油布(真品)麻布(实物) 伞布(实物) 棉布(实物)。

三、活动过程:

(1)以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想看看吗? (思考)

1. 出示两个八宝粥瓶,(一个是空的,另一个是纱布)一个注射器和一盆水。将注射器装满水,射入两个空瓶中,然后将空瓶翻转过来。结果,一个瓶子可以倒出水,但另一个瓶子却不能倒出水。

2. 请孩子猜猜水去了哪里?

3、老师揭秘:原来瓶子里有一块纱布,纱布会吸水。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布的吸水过程。

1. 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块纱布和一盘装有颜料的水。让孩子握住布的一角,轻轻接触水,观察布的变化。

2.幼儿操作。

3. 请孩子们说出实验后发现的秘密。

三) 为幼儿提供各种材质的布,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布会吸水,哪些布不吸水。

每个孩子选择两到三种材料进行实验。

如果水消失了,则用()表示,如果水没有变化,则用表示。

四) 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展示在展示台上。

1. 教师使用图表来验证哪些布会吸水,哪些布不会。

5)让孩子思考生活中其他容易吸水、可以帮助我们表演魔术的材料。这些易吸收的物品有什么作用呢?

老师总结道:布会吸水,可以用来擦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子;毛巾吸水,可以用来洗脸;棉花可以制成棉签,打针时使用等等。今天我们可以回家寻找并尝试一下家里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呢?上面的东西不会吸水吗?您也可以将您的发现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和讨论。

科学风格课程计划第2 部分

一、活动名称:鱼儿游呀游

二、活动目的:

1、了解鱼类的外观和生活习性。

2. 学习部分与整体的配对。

3. 认识并读出“鱼”这个词。

4、孩子喜欢集体游戏,体验其中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节奏卡、各种鱼、鱼歌、大鱼板、偏板。

四、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师生以视唱的形式互相问候。出示节奏卡,与孩子一起复习卡上的生词,并引出“鱼”这个词。根据节奏卡弹奏节奏。

(二 )中间部分

(1)和孩子一起去自然角观察鱼儿。让孩子欣赏鱼的游泳姿势,描述鱼的外观特征,观察鱼如何睡觉、如何进食、吃什么,并模仿鱼的行为。游泳动作。

(2)展示大鱼板和一些鱼板,并学习如何搭配。

(3)自制故事(一边叙述一边操作)——有一条美丽的小河,蓝色的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光滑的卵石和柔软的水草,看,一个美丽的黄河里游着鱼,鱼是多么孤独,它是多么孤独。没关系,这时候又有一条红鱼游了过来,“你好!美丽的朋友。” “你好,我们一起玩吧!”不一会儿,各种五颜六色的鱼儿又来了,河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高兴地成了朋友。

(三)结束部分

“大家在一起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们一起听听音乐吧!孩子们分成小组,根据音乐做动作、做游戏,这样他们就能体会到集体游戏的快乐。老师,我爱您(幼儿园中班活动)

科学风格课程计划第3 部分

教学目标

研究过程和方法:

能够仔细观察并描述图中三个孩子和父母的相似之处;

能够比较自己和家人的外貌特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能够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假设;

将访问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信息

知识和技能:

知道人类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比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植物和动物的许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一个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wEi890.com美丽句子)

认识到合作与沟通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学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要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够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假设

安排一节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将多名学生的家庭照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寻找传承的谚语。学生准备:带上父母的照片

教学流程

教学安排及教学效果

一、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自己一模一样。今天我们将了解生物体的遗传现象。 (板书题目)

2、我们先看书上的P42。让我们帮助这三个学生找出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你从哪里知道的? (要求学生找出这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 人类遗传现象

(1)我们刚刚发现孩子和父母有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在科学上被称为“遗传”。

(2) 你母亲或父亲的同事是否曾告诉过你,你长得像你的母亲或父亲?

(3)上课前,我让几个学生带上他们的家庭照片,我们来找他们的父母。

(4)许多学生还带来了父母的照片。让我们把它混在各个群体中,看看能否为他们找到他们的家人。

2. 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科成员之间的相似特征。

(2)小组讨论答案

3. 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科成员之间的相似特征。

(2)小组讨论答案

4. 总结

不仅人类有代际遗传现象,动物、植物中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其他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 观察图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图案,猜猜小猫的父亲可能是什么样子?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作业

(1)我们今天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物理特征。除了身体特征可以遗传,还有什么可以遗传呢?回家问问父母,看看性格、脾气、习惯等是否也可以遗传?

版式设计

生物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型、遗传:父母和后代之间或多或少的差异

图案和手指形状具有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巴的形状?

科学风格课程计划第4 部分

教学过程往往会偏离教案中设想的情况,教师无法坚持教案,抑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以下是《辅导班科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让幼儿知道阴天是什么样子。

了解水蒸气如何蒸发。

活动准备

利用自然天气条件

活动流程

一、幼儿的疑问,引出活动。

幼儿:老师,外面怎么这么黑?

师:因为外面是阴天啊!

幼儿:老师,外面怎么是阴天呢?

师:这个你不知道吗?老师会告诉你的。

二、教师讲解,阴天的形成。

师:阴天是一种自然现象。阴天之前,当地高层气压降低,而地面气压升高。水蒸气蒸发并上升到半空中,冷却后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幼儿:自然现象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自然形成的。我们倒在外面的水被炎热的太阳慢慢蒸发到空气中.

幼儿:哦!就像我们洗过的手帕一样,放在外面湿漉漉的,被太阳晒干,手帕里的水也蒸发了。

师:你理解得很好!

三、小结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阴天了吧!就用我刚刚学到的知识,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好吗?

幼儿:好的!

活动结束

科学风格课程计划第5 部分

【课题】发展教育和科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记住1.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五、深化教育改革

认识1.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五、深化教育改革

应用一、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材分析】

要点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难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教具投影仪(电影)、

教学方式:阅读-提问-指导-练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程

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并讨论它所反映的问题:

表1 1998年部分国家科技实力排名比较

国家得分排名科技贡献率

美国100 1 66%

日本89.3 2 58%

法国69.35 4 54%

中国58.57 13 -

表2:一些国家满足科学素养要求的人口比例

国家(地区) 美国欧盟中国

占总人口比例6.9 4.4 0.3

提示:图表体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人才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也较小。

认识: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实力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学习新课程

阅读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123-126。要求:3分钟。找出本课的知识点,理清知识体系。

2.要求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体系。

询问

1.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5分钟,思考相关问题。

2. 预测提出问题:

1)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什么?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4)为什么要优先考虑教育?

5)我国教育现状如何?

6)发展教育有哪些具体要求?

7)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教师提问,学生轮流回答。对于不懂的学生,让他们再读一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纠正。如果问题实在难以理解,老师会指出。

4.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指南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变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3)世界范围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4)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三、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因为当今世界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创新问题〗

选择:我国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因为:( )

A、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

B、是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

C.它是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D.确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答案:B

〖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教育和科技状况;理解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认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要讲如何结合实际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转变观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板书设计】

三、发展教育与科学

1、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深化教育改革

科学风格课程计划第6 部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知道他们有两只手,可以做很多事情。

2、增强活动室内幼儿、同伴、老师的情感沟通和互动能力。

教学准备

小猪木偶、几块泡沫地毯、幻灯片

教学流程

一、出示布偶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孩子们知道他是谁吗?

老师:小朋友们好,我叫“小猪”。你知道我为什么搬家吗?

老师:因为是老师的手帮助小猪移动的。

1、小手变魔术师:孩子们知道自己有多少只手吗? (二)师:一指,变啊变,一直变到五指。

2.认识手掌和手背。让我们用小手来玩一个游戏吧。请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如果我说“拍手,拍手心”,孩子们就拍拍手,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我拍拍手掌,转动小手。

我拍了拍手背,举起了小手。

掌心拍掌,我的小手被隐藏起来。

师:孩子们真棒,给自己鼓掌吧。

3、展示小手能做什么的图片(幻灯片)与老师比较:孩子们伸出小手与老师的手比较,与好朋友的手比较,看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师:看看图中的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做事。

师:你的小手能做什么呢?

二、保护小手

摘 要:孩子的小手真能干。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小手不被伤害,还要讲卫生,勤洗手,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科学风格课程计划第7 部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蜗牛,体验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过程。

2、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身体和吃的食物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观察用的蜗牛、装蜗牛的容器、书写笔和纸、蜗牛吃的简单食物、放大镜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简介

你的同学见过蜗牛吗?说说蜗牛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

1.观察蜗牛的身体

a) 向学生分发蜗牛

b) 建议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蜗牛的身体

c) 小组观摩、讨论、交流

d) 尝试描述蜗牛各部分的特征

2. 蜗牛壳的观察

师:关于蜗牛壳,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引导讨论蜗牛的好处、蜗牛壳上螺旋的秘密以及蜗牛壳与蜗牛身体之间的重要关系。

3、观察蜗牛吃食的情况

a) 问题:蜗牛怎样吃东西?你有看到它吗?请学生简单描述一下。

b) 验证观察:蜗牛吃食物。老师准备了几种食物:如果你想知道蜗牛会选择哪些食物,就将蜗牛放入食物盒中,观察它是如何吃的。

c) 交流:蜗牛如何吃食物?它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d) 延伸:在很远的地方发现食用蜗牛吗?

4、交流总结:告诉我们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讲述蜗牛如何吃食物。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是如何运动的。

2.体验观察蜗牛运动的真实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蜗牛、放大镜、小木棍、棉线记录纸和集体或个人观察用的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片和玻璃片。

三、教学活动过程

1. 简介:蜗牛是怎样爬行的?它靠什么爬行?

2. 蜗牛用身体的哪个部位爬行?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个部位爬行

2)引导蜗牛用腹部爬行。摘要: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部

3、观察蜗牛的爬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1)模仿蜗牛爬行动作指南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棍和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粘液的作用。

4.找到一种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1) 谁能让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

用苹果、橘子等物体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

2)谁能让几只蜗牛参加蜗牛赛跑?

以棉线为路,以苹果为诱饵,引导蜗牛爬行比赛。或者画同心圆来进行蜗牛爬行比赛。

五、沟通与总结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爬行吗?

后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动物有共同的特征。遇到不同的问题会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细心、求实的观察态度,不打扰、伤害小动物。

科学风格课程计划第8 章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测量过程中感受毫米的实际含义,建立1毫米长度的概念,明确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操作时的测量单位为毫米。

3、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互联网连接、自动铅笔笔芯一盒;每个学生一把尺子和一毛钱(或一张卡片)

参考课件:xx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画:1米1厘米10厘米

2、小组竞赛,估算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记录预估值反馈预估值“如何验证?”)

3. 分组测量以验证估计结果。 (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与全班交流)

4. 评论学生的记录方法,并引出以下陈述:“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什么长度单位?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尺子上数数并展示给同桌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或其他两个相邻刻度)将刻度关系写在黑板上。

3、也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标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进行比较;然后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准。

2. 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约为1 毫米? (默认:1分硬币、电话卡厚度等)

3、数一下课本上有多少张图片,捏合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 (先估计,再验证)

4.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默认:降雨、自动铅笔笔芯等)

5. 用手势指示1 毫米、5 毫米、10 毫米和100 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长度和宽度。 (不同的录音方式)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是——mm

世界上最小的书,发现于河南郑州,长约25毫米,宽19毫米,厚9毫米。 (请用手做手势,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吧。”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度宽度厚度

估计的价值:

尺寸:1 厘米=10 毫米

作业:找出生活中更多以毫米为单位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据调查,今年7月杭州降水量为( )毫米。

教学后记:

[2] 分米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测量的过程体会分米的实际含义,建立1分米长度的概念,理解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操作时以分米为计量单位。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都有一把尺子

科学风格教学计划第9 章

目标:

1、启发孩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个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相关经验。

2、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吸引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

准备:

1、每组操作材料一份:锯齿茅草、放大镜、粉笔。

2. 每人拥有一份匹配的图片。

3.一张锯子和两张故事图片。

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茅草的锯齿状特征。

1.展示茅草,让孩子轻轻触摸,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在粉笔上仔细地画一笔,找出茅草的特别之处。

2、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活动。讨论:你觉得茅草有什么特别之处?茅草的边缘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3、有的孩子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这是真的?让我们仔细看看。

4、幼儿再次观察操作,老师引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锯齿。

5. 你们都刚刚发现了茅草的一些特别之处。你真聪明。古代还有一位智者,他的名字叫鲁班。

2、引导孩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个物体的共同特征,初步体验仿生现象。

1.展示活动挂图,用表情讲述“鲁班造锯”的故事

2、问:鲁班发明了什么? (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发明的? (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似之处?

简介: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一种比茅草还锋利的锯子。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都是受到动物或植物的启发。不信的话我们就来看看吧。

3、出示匹配图片,引导孩子比较、观察,(教案来自:教案网)找出两个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连接线条进行匹配。

摘 要:大自然的万物都是如此奇妙。看,鸟儿可以飞,鸭子可以游泳,蝙蝠可以使用超声波,鱼可以在水中自由生活。人们模仿了它们的特征并创造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舶、雷达和潜艇。

3、通过猜谜游戏,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引发孩子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1. 教师说出一个人造物体的名称,并要求孩子们猜猜它的灵感来自于哪种动物。

(1)渔网(蜘蛛网)

(2)母子雨衣(袋鼠)

(3)电鼻(猎犬)

(4)脚蹼(青蛙脚蹼)

(5)迷彩服(动物保护色)

2.小结:你想成为一名小发明家吗?那么请多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模仿这些特点可以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的,尽快来告诉老师你的想法,好吗?

科学风格课程计划第10 部分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的溶解速度、物体的粒径和水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孩子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透明杯子、塑料瓶、小勺子、筷子、记录纸和一些笔。

2. 软白糖、白砂糖、方糖适量。

活动流程

1.引导孩子回忆做过的溶出实验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

老师展示一盆水,让孩子们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2、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索物体溶解速度与物体粒径的关系。

(1) 展示软白糖、白砂糖和方糖,让孩子观察它们的差异,猜猜哪一种溶解得更快。

(2)让幼儿分组做实验。

请把孩子分成三人一组,用小勺子舀一勺白糖和砂糖,然后取一块方糖。同时,将糖放入相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谁的杯子里的糖溶解了。

(3)交流、讨论并记录实验结果。

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它的颗粒大小有关。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解得越快。 3.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水温的关系。 把全班幼儿分两组,一组拿冷水杯,一组拿温水杯。幼儿在老师的指令下,同时放进方糖,并一起轻轻地搅拌,看哪一杯水中的方糖溶解的速度快。 小结:水温越高,物体溶解的速度越快。 4.请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物体的溶解现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66717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