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树林首页
  2. 文案 > 文案大全 > 读《杜甫传》有感

读《杜甫传》有感

读 《杜甫传》 有感 篇1我读的第一首杜甫诗是《梦李白.其二》,当时我才三岁。虽然依稀记得“三夜梦你,可亲见你”、“名字万岁,身后寂寞”等诗句。和其他诗词一样,十几年来我从未探究过其中的深层含义。

传记的评价通常比较客观,个人崇拜和偏见相对较少。世界上的人们常常赞扬他们喜欢的事物或人,而不是批评他们。所以,这些年我所听到的杜甫不再是一个“诗圣”,而是一个真正的“圣人”或者“神人”。他超脱尘世,比国王更了解百姓。他比任何人都更有才华。他不求名利……

然而,在传记中,我看到的是真正的“诗圣”,而不是圣人或神。他走过的岁月有常人的艰辛,他所期盼的名利和财富是常人追求的浮华。但他的诗却是平凡而艰苦的生活中最鲜明的亮点。

情感随境遇而变,他的诗随人生的悲欢而变。然而,他的生活如此艰难,以至于他的诗总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悲伤。它不断地切割和整理,但仍然变得凌乱。他与世人分享喜悦的诗只有几首。

中年的杜甫或许已经到了一生中最忧郁的时候了。他非常忧郁,不愿意生男孩。我记得我在《兵车行》里看到过一首诗:“我相信生男孩是恶的,但生女孩是好事。如果你有女孩,你必须嫁给你的邻居,生男孩,则与草同葬,不见青海头,无人收昔日尸骨,新鬼烦旧鬼哭,天上“下雨了”。和湿漉漉的叽叽喳喳声!”读完后,我不禁泪流满面。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他甚至“没有投生为男孩,投生为女孩”,但他不是像普通人一样受到杨贵妃的宠爱,为了依靠女儿的美貌过上富裕的生活,虽然他野心勃勃,但他只是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去的父亲。战场上!

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加想念李白了。可以说,李白的自由不羁的风格是他所向往并试图效仿的。除了与李白的深厚友谊之外,本质上,他怀念的是他对浪漫主义的热爱。他的向往体现在对现实的失望,于是他连续写了两篇文章,《梦李白》。但他毕竟不是李白。他不像李白那样受到高度重视,也不像李白那样“想与上帝较量”。

他对现实极度失望,但他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沉没在世俗的巨浪中,而他必须依靠这些世俗才能生存!

于是,他曾经不羁的心,在红尘中变得孤独,变成了花雪月季。

他曾经渴望的浪漫,如今却成了人世间的海市蜃楼。

因此,他并不是像李白那样的“神仙”。他成为了一位“诗人”,而不是一位圣人。他把一生的志向转向为人民服务。他含泪写下了《三吏》和《三别》。取代了以往“胸中云之力,眼角还鸟;登顶山巅,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在他不再抱有任何期望的朝廷中,玄宗也收获了自己放荡的果实,导致“空亡马嵬坡下泥土无玉面”,皇宫也年久失修。正如元稹在《行宫》所说,“古宫寂寥,宫花孤红;白头宫女在此,围坐论玄宗。”

这一刻,杜甫彻底从梦中醒来。从此,他用余生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为后人记录了战乱的岁月。一代“诗圣”诞生!

他所经历的岁月,就是一个普通人受到世界打击,不得不依靠世界生存的磨炼。幸运的是,他终于被培养成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永远的名人!

读 《杜甫传》 有感 篇2看完《杜甫传》,我百感交集。这位深受后人尊崇、被我们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的晚年却是如此落寞。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孤独地死在湘江的船上,享年五十九岁。

更令人痛心的是,杜甫去世后,家人无法安葬他,只能将他的灵柩留在岳州。直到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经过一番努力,才将杜甫的遗体从岳州迁至偃师,埋葬在首阳山麓、杜预墓附近、杜慎言墓旁边。

《杜甫传》是冯至先生综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和研究经历创作的传记。他通过“以杜解杜”的方法,向我们讲述了杜甫四处漂泊、忧国忧民的一生。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十三代孙。杜预才华横溢,善战,人称“杜五库”。他也是明朝以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杜甫的祖父杜慎言,很少有才华。年轻时与李翘、崔融、苏伟伟并称为“文四友”,世人称他为:“崔、李、苏、杜”。杜慎言晚年与宋之文、沉铨期齐名。他们是五言诗体的创始人。

杜甫在诗中常常称赞杜预、杜慎言,前者因事业,后者因诗。杜甫一生热衷于做官。即使身处低谷,他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不屈的乐观精神。这大概是受到了杜宇的影响。杜甫一生苦练诗词。他自称“诗是我家事”,追求“其言不惊”,这应该是杜慎言精神的传承。

从早年“侍奉君王尧舜,清风清俗”的志向,到晚年“欲倒东海,涤天下”的理想;从“穷年忧李渊,叹肠热”的热情,到去世前一年的“夕阳西下”,杜甫的政治热情尽管坎坷,心情千变万化,对国家、对人民始终不渝。

杜甫很早就将自己比作葵花子。他说:“葵花子向阳,物性坚韧,不易夺走。”这就像是一生的誓言。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他都没有改变过关心和关怀的本性。他心系朝廷,关心百姓。

在成都,他住在茅草屋里,勉强维持生计。有一天,秋风呼啸,把茅草屋屋顶的三层茅草全部卷走了。茅草有的挂在林尖,有的沉入池塘。黄昏时分,风停了,乌云再次聚集,雨势无法阻挡大地。一天晚上,“床头房空无一人,无事可做”。他一夜未眠,处境艰难,但他仍高呼:“我必能住万千府邸,天下穷苦人皆幸福,风雨无阻。”像山一样站稳!”他宁愿牺牲自己来拯救世界上的穷苦人民免于饥饿和寒冷。

在夔州,生活暂时安定下来。家里有一棵枣树,西邻一个没有粮食、没有孩子的妇女,毫无防备地过来打枣子吃。后来,这间茅草屋送给了外地的朋友,新主人想加个栅栏,以防被盗。杜甫赋诗劝阻:“堂前抛枣邻人前,有妇无食无子,宁此不贫?”恐惧导致接吻。”

晚年在湖南,他“右臂枯萎,半聋”,感到“年年旧事不再一样,处处是死路”。然而,痛苦越深,毅力就越强。

少年时期的杜甫也具有英雄风范,充满浪漫奔放的气质。他云游吴越,“居齐赵之间,毛马颇狂,春台上有歌,冬日青山旁狩猎”。他无拘无束,无拘无束。他豪情万丈地高呼“吾将至高山之巅,一览众山小山”,颇有“书生之气,方丘之傲”的傲气与自信。

然而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代封建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杜甫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从一个官僚家庭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经常食不果腹、衣食无着、贪婪多病的“人民男子汉”。由于个人贫困,他逐渐走近了贫困群众,深深感受到了群众的忧愁和愿望。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写的诗成为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的一面镜子。

杜甫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尽管他贫穷、多病、无家可归,但他“穷年忧李渊”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即使身处低谷,他依然心怀希望,他不可逆转的乐观精神始终感染着后世的读者。

读 《杜甫传》 有感 篇3白野的诗无与伦比,他的思想无与伦比。

——铭文

红日高挂,云卷舒爽,春天草木茂盛,绿意盎然。长安书房里,宣纸上铺满了浓浓的墨汁。写下的是杜甫对挚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叶老。

人们总是喜欢比较,尤其是同一时代出生的名人。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是同一个时代,那就有点不恰当了,因为前者在盛唐时期肆意妄为,而后者的生活却在晚唐才慢慢展开。然而,虽然时代不同,但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却让他们成为了亲密的朋友。而他们的比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写的诗浪漫奔放,深受当时游侠求仙习俗的影响。游侠求仙不仅是他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

但杜甫却完全不同。他这一生,很少有这样的生活。唯一涉及的就是他和李白一起旅行的那些日子。他写的诗大多忧郁失意,感情深厚。悲伤的颜色。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让人惊叹,那么杜甫的一生却只能让人唏嘘。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惨的。他战败、被贬、被流放、战乱、家人失散、国家灭亡……最终,他还是逃脱不了贫困、抑郁和疾病的结局。

公元744年,杜甫第一次见到李白。 “我在东渡已经两年了,我已经厌倦了所经历的一切匠心。”这既是杜甫对商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厌倦,也是他接触李白时油然而生的感情。天才的相遇,总是让人觉得相遇得太晚了。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两人虽然性格完全不同,却能一起旅行、有说有笑。

两人最终分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石门上的金瓶再也没有被打开过”。李白分手后,陆续结交了很多朋友,诗里也不再有他了。然而,杜甫却愈加思念,留下了许多名句,直到李白去世。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李白就像一只雄鹰,向往着无边无际的蓝天。他不会太拘泥于某事或某人。他喜欢漫游,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浪漫且极具个人主义;但杜甫在这方面似乎更加深情。他喜欢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所以他对现实有比较透彻的认识,所以他对黑暗非常敏感。他似乎更关心时局和人民,对每个人都抱有同情心。

这样的杜甫,不禁让人感叹社会影响力的巨大。在这样一个战乱的时代,它不仅毁灭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它破坏了杜甫安定安定的生活,也破坏了杜甫温馨美好的家庭。然而古人云:“国家之不幸而诗人之幸”。正是这种漂泊的生活,让杜甫留下了无数的杰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与李白相比,杜甫的一生是那样的凄凉,繁华消失,枯叶化蝶。与李白的会面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友谊,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 《杜甫传》 有感 篇4《杜甫传》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充满了敬意。

人们常说,一代“诗圣”杜甫如此有名,他的爱国情怀为何如此赤诚,他的诗作何其优美……今日见之,不负如此。良好的声誉。另外,通过在《杜甫传》这本书中的观察,我对杜甫的一生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过去听到的杜甫的评论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同时,我对杜甫也有了新的看法。

读杜甫的一生,仿佛读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和文化盛世的感叹。杜甫一生都在流浪。开元年间,他几乎走遍了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在泰山之巅,他表达了“登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年轻时,他也像盛唐文人一样,通过科举求名。后来他被困长安十年,这是他一生中最狼狈的一段时光。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俘虏了。由于他拒绝为叛军工作,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一个深夜,下着大雨,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越狱了。他几乎历经千辛万苦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成双,祸不独来”。五月,左士仪上书解救好友方贯,得罪肃宗,被贬四川。公元789年,他到四川投靠节度使严武,住在成都西郊的一间破旧茅草屋里。曾任严武手下参谋、学堂监察员、工部侍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工部尚书。他长期沉沦于下层社会,却有着常人的忠诚和善良,也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的疾苦,官员的残暴,亲人的悲欢离合。他将这些融入到他的诗中。杜甫是描写人民疾苦的最著名的作品。最熟悉的就是“三官”、“三官”。 《三送》,结合了他对自己贫穷的感叹和对国家的深思。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一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文学和武术,那么他的财物就会被带到皇帝的家里。杜甫也不能免于世俗。不仅如此,杜甫出身于官宦家庭。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祖辈的影响,让他深深地痴迷于做官。因此,杜甫一生的坎坷也与他仕途的兴衰有关。可怜杜甫半生辛苦劳作、漂泊不定,仕途坎坷。杜甫早年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因为李林甫自编自导的闹剧《无悔之德》,导致当时的考生全部落榜。后来,杜甫向皇帝和贵族们进献礼物,才得到了一个小官。由于安史之乱,他几经坎坷,后来到了唐肃宗,最后得到萧续的重用。然而,杜甫因直接建议为方琬求情,逐渐被冷落。后官府发生饥荒,杜甫弃官。他几经漂流,最后漂流到湖北、湖南,病逝于湘江……杜甫的仕途就这样“无为”了。

对于杜甫的仕途,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很多矛盾。一方面,他与李白携手游历归来后,出于根深蒂固的为官光宗耀祖的思想,选择了求仕。一方面,他非常怀念和李白一起玩耍的日子,经常在闲暇时回忆起它们。他也羡慕和向往李白那样的生活,多次写诗赞美和怀念李白,但杜甫却忍不住觉得……

我从小就读杜甫的诗,听高尚的诠释,以及老师和一些文章对杜甫的高度赞扬。我一直把他视为圣人般的诗人,但《杜甫传》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东西。他杜甫,也是一个有缺陷的普通人。杜甫其实并不是很正直。他对邪恶有多么的厌恶,但基本上只能在他的诗中表达;他也可以为了得到官职而自吹自擂,违背自己的意愿写诗。还说自己“朝成富翁,晚随肥马”;性格也偏激,在成都依赖严武时,曾指着严武大骂。除了写诗之外,我个人觉得杜甫有点无能,每当遇到生活困境时,他总是想依靠别人,而不是尝试自己用其他方式来克服……以上观点。或许有些片面,或许缺乏对时代背景的考虑,有些不合时宜,也或许对杜甫的要求太偏颇了,但这确实是我看完后的真实感受。

看着《杜甫传》,我或许有万千感触,但最深刻、最坚定的就是我对杜甫爱国、关心人民的敬佩之情。他与李白携手漫游祖国大好河山,他用爱国之心感受山河的壮丽;在长安十年的仕途中,他明白了什么是官场真正的黑暗;通过四处漂泊的痛苦经历,他深深体会到人民的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种子就在杜甫的心里种下了。因为这颗种子,在杜甫之后的日子里,无论为官还是漂泊,无论漂泊还是逃亡,他都没有失去过对祖国的热爱,也没有减少过对人民的悲痛。因此,他的诗也凭着他的心,他的学问,他的情,建立了他的诗“诗史”的美誉,奠定了他“诗圣”的风采!这就是杜甫,站在泰山之巅,观察壮丽的景色,能够抒发“登峰造极,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安史之乱时,他从东都漂泊到化州,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种种苦难,悲痛万分,高呼“三官”、“三别”。晚年,他孤独清贫,甚至在解决不了自己的温饱问题时,仍想着“万千豪宅,可容天下穷苦人”。这就是杜甫,一个虽不能自保却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爱国爱民至死不渝的杜甫!

杜甫有如此古圣之心,当之无愧为千古诗人之誉。他的诗篇以他的赤诚之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收盘《杜甫传》,我心潮澎湃。台风和雨带来的寒冷天气里,我的心跳得更热了……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青树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ingshulin.com/wenan/wenandaquan/70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