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悟
生命是一场花开文/孙静琪
我妻子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养花。阳台上的几十盆花,从春天到夏天,从秋天到冬天,始终绽放。每当花儿即将绽放时,她都会让我第一个欣赏。当我惊讶地赞美含苞待放的花朵时,她的脸上也会充满“菊花”。虽沟壑纵横,却未失光彩;虽然历尽沧桑,但依然颇具活力。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比年轻时更有魅力了。
鲜花每天让老太太脸上绽放笑容;鲜花为她的灵魂涂上色彩;鲜花让她的生活充满希望。但花也会老,也会生病,也会有意外。几年前我养了一盆蟹爪兰。每逢春节前后,它便开满枝头。它经常赢得家人和邻居的称赞。我什至还留下了一张美丽的照片。我的妻子对它越来越有感情,非常喜欢它。她总是及时施肥、浇水,生怕出了什么问题。有一年秋天,老婆特意把它送到院子里晾晒,却忘记晚上搬进屋里。一场无情的秋霜,让它的头发蓬乱,垂下的枝叶躺在盆沿上。那根像鸡骨头一样的老树枝还矗立着。那悲惨的一幕令人心酸。
妻子傻乎乎地坐在沙发上,连连叹息,后悔自己的粗心。我知道妻子很痛苦,因为她那么爱花,在过去的困难时期也不忘记养几盆花。没人吃,但她愿意把黄豆煮熟,装在瓶子里发酵,用作花的肥料。我平时喜欢在孩子的衣服上打领带、绣花。我绣花和欢乐。看到邻居嫂子用缝纫机绣花,她就着迷了,每天都跑到她家去。半年的时间里,我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家里的窗帘、沙发套上都长满了各种鲜花。有时亲戚朋友来了,也会被当作礼物赠送。
看着妻子悲伤的样子,我又好气又好笑。我想,何苦呢?天灾、生、老、病、死是常有的事。于是,我安慰她说:“算了,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霜,扔掉吧,眼不见心不烦,过几天我给你弄一盆好盆。” ” ’但她固执地不同意。她拿起剪刀,把冻住的枝叶剪掉。她边切边说道:“死马当活马医。”如果能复活就更好了。 “从那以后,我的妻子对这个可怜的小生命更加体贴了。无论家里多么忙碌,她都不忘记送去爱和温暖。真是奇怪,不到两个月,剩下的枝条就奇迹般地长出了新芽。又过了半年,小芽长成了叶子,一个接一个,一根一根的枝条,翠绿欲滴,厚重油亮,压得枝条都抬不起头来。现在,它给全家人带来了温暖和欢乐。
其实,人的生命也像那朵花一样,也有季节和挫折,但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用智慧的头脑在生命这片肥沃的绿色田野上勤奋耕耘,就一定能绽放。生命之花绽放。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花。不管“花期”长还是短,我们都要把握好,有意义、幸福地享受人生的“花期”。
生命的旅途文/乔世林
每年,鲶鱼都会洄游到青海湖繁殖。这是一次极其精彩的人生旅程。
每条鲶鱼都要从大海出发,逆流而上,直游青海湖,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最终累死在湖里。这段惊险旅程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河口。
河口有很多人类。洄游的鲶鱼群在启程前被渔船捕获,或因水质污染而死亡。虽然剩下的鱼逃脱了人类的捕获,但河口的鱼很多,其中有很多大鱼。吃掉了大部分浅滩的同伴。幸存下来的鱼群即将接受——长途跋涉的第二次考验。
鲶鱼群需要沿着河流穿越中国大部分地区,许多鱼在数千公里的旅途中筋疲力尽而死亡。长途旅行意味着消耗体力,但鱼往往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所以体力较弱的鱼在中途之前就死了。
第三个难点,也是最大的考验,就是地形的差异。中国地势从喜马拉雅山向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降低。如今,鲶鱼群如果逆流而上,在一些湍急的地区,需要从下往上跳。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鱼坚持了下来。一条条鲶鱼奋力摇尾,跃出水面,极为壮观。许多鱼尝试了数千次都没有成功,最终精疲力尽而死。有些鱼跳进了等待的棕熊的嘴里。经过这样的折磨,鱼的数量自然成倍减少。但人们不明白是什么驱动鲶鱼迁徙,又是什么提供了坚持下去的动力?难道这些所谓的低等动物真的像人类一样没有情感和思想吗?这一切无从知晓,唯有跳水王的身影引人深思。
鲶鱼军经过一番试炼,疲惫不堪,惨败。剩下的鱼千辛万苦到达了旅程的终点——条青海湖。鱼儿没有时间休息。它们必须抓紧时间繁殖,最终累死在湖里。它们完成了使命,结束了生命旅程,但它们的后代会长大,游入大海,然后再次迁徙。所以,青海湖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起点。
千百年来,无数鲶鱼履行着祖先的使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一伟大的生命旅程。为了繁衍后代,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有人问:为了别人的生存而活着有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生命的旅途中,每条鲶鱼都会有自己的经历,但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延续生命之火。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去同一个地方。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但我们都会经历艰辛和坎坷,最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但我们生存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活出自己,更是为了继承人类灿烂的文明。因此,人生的旅程是个体生命融入整体的修行。
人生的旅程是值得的。
生命中的爱文/张光武
102岁的张充和女士去世了。
她是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也是四姐妹中最后一个离开人世的。
连日来,各大媒体围绕她的人生故事发表了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纪念文章。
在我看来,任何一种对她的评价都有恰当和不恰当的。她是一代才女,琴棋书画诸才多艺;她是著名昆曲演唱家、表演者、表演者,她是歌剧院的梦想家;她堪称民国以来最后一位贵妇,是晚清封建官员张树声的曾孙女。她们个个端庄、美丽、才华横溢,受到世人的认可。以上任何评价都适合她,但都是片面的。她的一生是这些美丽的顶峰。
她有三位著名的姐夫:顾传杰、沉从文、周有光,分别嫁给元和、云和、昭和。每一个组合都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故事,也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故事。
张充和嫁给了一个美国人,那个美国丈夫是一位同样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斯。
与斯结婚后,崇和和丈夫去了美国。 60多年来,他们又在哈佛、耶鲁等名校教授昆曲、书法50多年。他们辜负了自己的祖国、文化和生活。美是我的美,美是大家共享的。
崇和的涉外婚姻是一个美丽的人生故事,但人们不禁想起了她的另一个美丽的人生故事,那首小诗,名叫《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楼上看你。满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装饰别人的梦。 '
很多人读到这首诗都会想到引用它。因为意境实在是太美了。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卞之琳写的。这是他一生中第一首关于爱情的诗,表达了一个年轻生命对另一个年轻生命含蓄而热烈的爱。
1933年,卞之琳在沉从文家中认识了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师妹,并一见钟情。
作为徐志摩的弟子,卞之琳年轻时就脱颖而出,成为新月派诗派的代表人物。闻一多曾评价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不写情诗的年轻人之一。这句话是赞美,但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将一个可能爱也可能恨的生灵困在牢笼里。
毕竟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卞之琳对崇和无法控制的爱不假思索地冲出了笼子。
这位温柔的诗人、学者用诗歌代替了西班牙小夜曲,将自己的热爱倾注在楼上、月光下、窗外的美好生活中。这个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很噱头,但同样美丽。有雪莱、拜伦和普希金那种美。
爱是无法抗拒、无法阻挡的。《断章》 此后,卞之琳给崇和寄去了一百多封书信,以及一百多首充满爱意的无题诗,表达了对含蓄生活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无法控制的热爱。写下来需要十年的时间。
后来崇和去了中国,卞之琳直到1955年才结婚成家,时年45岁。而他心中的爱情,也持续了六十多年。
远在大洋彼岸的张充和在七十岁生日时,写下了一首自述诗:“我对挚友很冷漠,在迷茫中度过一生。”此刻,她的挚友中,有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卞之琳吗?
崇和曾说过,卞之琳性格内敛、敏感,惹不起。一旦被惹恼了,她就会变得极其严肃。 '这应该是她发自内心的体贴关怀。她心里应该还有那个才华横溢、重情重义的卞之琳吧?
生命的轨迹文/陈朱艳
我几乎所有的童年记忆都来自我父亲的家乡,那个山里的小村庄,我的祖父至今仍然居住在那里。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度过,记忆最深的是小村庄的夏天。
夏天是这个小村庄最潮湿的季节。整个小村庄,房屋、田野、树木、山峦,都仿佛睡在了水汽中。我跟着爷爷用手帮忙拔掉地里的杂草。潮湿的空气中,汗水常常顺着眉尖流入眼睛,使我的视线变得模糊。在我的记忆中,农村的生活是那么的充实和勤劳,所以长大后读到陶渊明的“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时,总觉得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就是乡村生活的过度美化。陶渊明本人在官场失意,逃避现实。
我初中的时候,奶奶去世了。父亲带我回城里。那个炎热、汗流浃背的童年,随着城市的繁华和学校生活的忙碌而渐渐褪去。就像一只松了线的风筝,很快就从我身边飞走了。直到三年后,我和父亲又因为学业问题发生了争吵。升学的压力、对考试的厌恶以及对父亲的失望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只是想逃到一个可以逃避这一切的地方。地方。一种莫名的冲动让我独自坐上了去往一个小村庄的公共汽车。
一路上我想了很多,却想不出答案。我只觉得自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绝望让我的心无法抑制地疼痛。可是,下了车,我却不敢去找爷爷。我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在田野里的田野里。这时,田野已是一片柔和的绿色,虽然风还有些微凉,但我记得小时候,在最炎热潮湿的几个月里,午饭后我常常独自站在田埂上,望着那绿色的田野。稻田。那时,我常常想象自己是一条大鱼,在潮湿的空气中游动,潜入稻田深处的波浪中。
记忆中的绿色波浪,与浅绿色的秧苗轻轻摇曳的景象不谋而合。那些我以为已经忘记的记忆,却像昨天一样清晰。一种奇怪的情绪涌上心头,我无法言语,也无法抑制泪水。那一刻,我仿佛从脚下生了根,变成了稻田里的一棵秧苗,变成了远处山里的一棵树,只随风摇曳。
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不是对田园生活的过度理想化,也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田园生活很单调,就像我童年的记忆一样,充满了劳动和汗水,但这样的生活却能让人回归自然状态,认真地生活。
人的生命就像一棵树。人生的轨迹似乎一圈又一圈,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人与树毕竟不同。即使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每一天积累的经验、每时每刻获得的感悟也推动着人们不断前进。每一步都不再是起点,所以人的生命轨迹应该像螺旋一样。你每天都以认真的态度生活,吸收着大自然赋予你的养分。即使你在同一个地方转了一圈,你也要画一个更大的生命圈,然后你的生命螺旋就会变得更大。大的。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害怕。你不妨停下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重新开始,努力认真地生活。
生命中的一条河文/吕凤军
松花江有多长?当我第一次看到家乡的松花江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奇怪的想法。那时,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江水蜿蜒流淌,像一根绳子将松花江拴在天边。后来,我沿着松花江逆流而上,到了江城,来到了一个叫大处口的地方。从青年到成年,直至步入老年,我喜欢站在古老的岸边看风景,放松心情,让思绪在海浪中遨游。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份以这座城市命名的报纸,从此我的思绪随之飘荡。那是一个夏日的早晨,松花江上的雾气模糊,像一条飘带,把朝阳绑在龙潭山顶。甘甜的甘露滋润着我,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念头:我要去长白山!夏天去看雪,欣赏山上的风,然后让心情随着流水飘回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发给江城日报。当《松花江上雾》的文章被固定在页面上时,我已经在去长白山的路上了。
回到这座城市,当我找到发表我文章的报纸时,我的眼前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心情顿时变得明朗起来。我不仅爱上了这份报纸,而且逐渐把它当作了可以倾诉心声的知己。
江城日报记录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维系着我的情感。每当我拿到报纸时,除了新闻版块,我最关心的就是“松花湖”和“文化档案馆”版块。这不仅是因为我喜欢写作,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讲述了许多关于“母亲河”松花江的往事。从长白山努尔哈赤祖先起源的神话,到文德恒山王济寺前曾经盛开的铃兰;从母亲河昔日的“松嘎乌拉”、“舒莫水”的昵称,到女真人在中原的崛起与统治,以及大乌拉、小乌拉、大圣顶、鲟鱼、黄鱼,以及曾经辉煌的东珠文化。正是这份报纸,让我了解了松花江的前世今生。它让我更加爱上了这座河边的城市,爱上了家乡的田野和村庄,爱上了那些无法忘记的历史和传说。
记得第一次参加江城日报举办的笔会是在松花湖畔。晚上,文友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我则和两位诗人在湖上划船。我们慢慢地划着船,当篝火变成荧光灯时,记忆和星星一起在我们心里闪烁。这支笔给了我友谊和灵感。松花湖虽美丽,却充满了母亲河被切成两半的屈辱;风芒大坝虽然坚不可摧,但却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白桦林中关于韩国和外国的传说令人震惊。关东淘金王墓之谜一度让我不再追寻……
人生的旅途中,孤独是不可避免的。当我感到孤独时,我会与鸟儿和昆虫交谈,向森林唱歌。当我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会驻足在河边或森林里,用文字写下沿途遇到的有趣的乡村。当《松鼠的故事》 《花大姐下山了》 《别把果子摘光》这些小故事被印出来时,我的心情就会像流水一样快乐。
当我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的时候,我开始了回家乡的梦想之旅。《康熙东巡时的乌拉街》 激起了我的幻想;家乡岗子屯扑鼻的《稗米飘香》又让我想起了奶奶的音容笑貌。停泊在渡口的旧船将曾经的想法变成了愿望。江城日报让我了解了我的祖先芦田亚下造船的历史,康熙皇帝视察造船厂时的威力,也让我看到了松花江上百艘船只竞相的壮观场面。我要沿着母亲河漂流下去,一路漂到哈尔滨,漂到俄罗斯,看看松花江有多远?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一个会冬泳的朋友,朋友说可以,我们可以沿途看看两岸的风景,看看鲟鱼,还可以边漂边玩。多么浪漫的事情啊。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报纸的编辑。小编问我松花江有多长?这个想法确实令人兴奋。飘下来风景都在,回来故事都在。人生的酸甜苦辣或许都包含在其中。
我的朋友是一个务实的人。第一次漂流很快就进行了,但由于某种原因我没能成行。第二次出发,我还是没有跟上。从吉林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到俄罗斯,一路上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也看到了无尽的风景。虽然失去了机会,但我并不后悔,因为只要这条河还在,只要江城日报还年轻,我的思想之河就永远不会干涸。
时光荏苒,回首往事,江城日报就像一艘小船,承载着我的青春和梦想,承载着过去的迷茫和痛苦,让思绪和情感汇成涓涓细流,在生命的长河中流淌。
活着的维度文/姚文东
生活存在于三个维度,即家庭、单位、社会,产生三种亲密的关系:家人、同事、朋友。同事不如朋友,但相处的时间通常比朋友多;朋友不像家人那么亲密,但有时却比家人更亲密。鲁迅老师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每个人都应该以同样的慈悲心对待世界。”的。 '
你有多少家庭成员并不取决于你。父母是命中注定的。法律规定只有一名配偶。孩子和兄弟姐妹与当时的政策有关。至于同事的数量,则视单位编制而定。只有朋友才是不受限制、独立的。外在的影响大部分是由于传统文化造成的。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多一个朋友,一条新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说法。人们提倡朋友越多越好。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英曾画梅花图,并赋诗云:“梅花万千眼可见,唯有几朵赏心悦目”。
不过,好友数量也是有限制的。英国社会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了著名的“邓巴数”:人类智力允许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这指的是你每年至少接触一次的人。那么,能够定义为朋友的人,恐怕就更少了。所以,拥有天下朋友只是一个愿望。有的人善于交际,夸张,就像一个人不停地买书,买整栋房子,但他不一定能读完。有时根据题材来选书,有时根据作者的声誉来选书,但读上百遍而百读不厌的人并不多。想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平时身边都是鲜花,但是当他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的朋友很少。
而且,友谊不像户籍上登记的亲戚,也不像编入花名册的同事。它们随时可能拥有,也随时失去。随着人的观点、性格、经历、环境的变化,朋友也在变化。有的素不相识,却一见如故;有些人积累了几十年的友谊,但一分手就分手了。有时候,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朋友而不是对手,尤其是隐藏的伤害,更加痛苦。马丁·路德·金说:“到最后,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朋友的沉默。”这句话揭示了友谊的微妙。
当朋友变成同事,这不仅仅是关系的更名,更是一种“化学反应”。水浒传中一群人分散在世界上,然后聚集在一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重聚之后,实际本质就变成了同事之间的关系、意见分歧(比如对招聘的态度)、逃避领导、培养亲信、划分层级、拉帮结派等等,这些在单位里也可能发生。
朋友可以远方,但同事一定近在咫尺。事实上,我们其实有很多机会从同事那里受益。如果我们彼此相处融洽,我们在一起就会感觉很舒服。毫不夸张地说,同事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试想一下,每天上班打卡,走进庭院和大楼,就像走进一个花木繁盛的公园。空气清新舒爽,树林草木引人注目,鸟儿在歌唱,迎接你的是鲜花般的笑脸。这样的工作环境,你还想要我什么?当然,这种理想的环境是需要你自己努力去经营的,也要看你自己的心态。宽容、谦让、宽容、受苦等缺一不可。如果你把自己迷惑成“刺猬”,走进职场就像走进雾霾,脚下泥泞,荆棘丛生,周围充满敌意的目光就像挂在弦上的箭,那么不仅不舒服,但也可能有风险。
最安全的地方是家人,最不需要守护的人是亲人。每天,我们从家出发,带着工作的疲惫回到家,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轻的时候,你可能因为事业和友情而不太照顾家人,但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一定会回归到家人身边,家庭的幸福由此而生。所以,我有这样的感慨:—— 这辈子,留给家人、亲人的时间真的太少了。
我为什么会想到生命文/杨思炯
晚上,我走在去教室自习的路上。
路边的灯光昏暗而忧郁。我感觉自己很渺小,在茫茫人海中不起眼。没有人注意到或关心。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为什么要继续走下去?这有什么意义呢?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物种起源于海洋。我们仍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物种。没有人能预测几亿年后生命会是什么样子。我来这里是巧合吗?是谁把各种各样的想法塞进我的脑子里,让我与世间任何人都不同,从而成为唯一?
时间在我的行为中一点一点流逝,可能一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回过头来看,却发现十几年过去了。我好像长大了,比小时候懂得更多,思考更多,不再那么简单了。但也许我还没有成熟,我还在成长,这也是生活。为什么现在我可以思考人生了?这是因为我有生命。没有生命,就什么都没有。
地震、洪水、战争、疾病……无数的生命不断逝去,而新的生命却总是不同。即使你看到同样的东西,当你再次看到它时,也会有所不同。就像你在天上看到一群飞翔的鸟儿,几年后再看到,就不再是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鸟儿了。时间和空间都变了。或许连看的人都会变。
生命的开始到结束都是由经历组成的:学习、睡觉、爱情、事业、吃饭、旅行……无论你做什么,生命都会一点一点过去,让你没有时间后悔。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也是我的生活;这些路边的房子,它们是别人生活的体验;哪怕是一支小小的铅笔,也已经融入了某人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存在于别人的生活经历中。就像现在,你正在阅读我写的文章,你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了印记;你读过我的文章,我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过一段经历。天有多高,鸟能飞;水有多深,鱼能游。只有努力,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经历,才不会白来到这个世界。你不想在这个美丽的世界留下点什么吗?
也许是我想太多了,我身上的担子似乎越来越重了。生活并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应该是快乐和轻松的吧!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扔掉了身上所有的“包袱”,脚步不知不觉间变得轻快起来。
来到教室,我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在纸上,但最后一个想法我却记不起来了。我轻轻托着下巴,静静地想着,就听见楼道里传来男女同学嬉戏、追逐的声音——哦!我敲了一下额头,想起来了!
快乐地活在当下,努力做到完美!我心里酝酿已久的,就是林清玄的这句名言。人生是通过积累而完成的,曲折的人生也许是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人生。走好每一步,尽力而为,那就是完美的人生。
人生之痛文字/凸凹
当我到了五十多岁时,我的器官开始出现异常活动,我时不时会感到一些不请自来的疼痛。这让我想到了痛苦。反思生活,我发现所谓的痛苦并不在于身体,而在于痛苦之外的附加因素,即往往附加在心理、精神上的影响。
表姐天生丽质,却因美貌所害,追求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她遇到了一位权贵、优雅、而且还有家庭的官员。她不听劝告,执迷不悟,甘当外人。这种情况持续了二十年,期间我不断流产,直到风湿病发作、关节肿胀。家人为她伤心欲绝,但她却感觉不到痛苦;她的部落以她为耻,但她并不感到羞耻:因为她能感受到爱。男人给了她漂亮的房子和香喷喷的汽车,还像女婿一样供养她的父母,表现出孝心。这一切都是爱情的证明。可那天,我们参加一个小辈的婚礼,她突然放声大哭,悄悄离开。我跟在他身后想看看发生了什么。她坐在酒店的台阶上,打着腿。我以为她得了风湿病,就走到她面前关心地问,要不要送你去医院?她黯然一笑,道:“哥,我没事,只是突然心里空落落的,不禁想,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亲生儿子,娶个像样的老婆呢?” ‘我知道,此时,痛苦正从所谓的爱情中向她袭来。她的身体残忍且难以忍受。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她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
我父亲刚五十多岁的时候,患上了直肠癌,后来扩散到了肝脏。他默默地承受着,没有说话。由于长期治疗无法痊愈,他怕他会怨恨亲人,就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他。从那一刻起,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坐着就哭,躺着就哭,全家人都因他的哭声而痛苦。事实上,为了缓解疼痛,他每天都给他注射吗啡、注射杜冷丁,但为什么他还是抱怨疼痛呢?不是因为他不够坚强,而是因为他痛苦、绝望。
一天晚上,我父亲去世了。我心碎了,但我没有哭。我平静地把他推进太平间,小心翼翼地扣好他的领扣,然后蒙着头睡着了。天一亮,我就出发上路,走遍各个村镇,向亲友磕头宣布丧事,然后联系火葬场,最后将骨灰盒抬回祖坟安葬。这期间我也得接待前来参拜的族人,说一些感谢的话。一切都处理得井然有序,我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失去父亲的痛苦。母亲很纳闷,对人说,这孩子心肠太狠了,他死了我还能平静。父亲下葬后,我看到眼前堆起了一座新坟,我突然意识到,父亲真的走了!于是,我扑倒在地,大声嚎叫。这叫声很怪异,不像人声,倒像是野驴的哀嚎。事后回想,并不是因为我意志坚强,能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而是因为我是长子,我必须承担父亲的丧事的全部责任。让他有尊严地下葬是首要任务。面对责任,痛苦就失去了意义。
回首一切,我觉得人生的痛苦并不在于肉体的创伤,而在于内心的失落。
生命的无奈文/张忠信
理想的人的人生道路应该铺满鲜花、运气、理解、坚韧和健康;同时,也常常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不幸、突然、波折、脆弱和无助。
今年春节刚过几天,我的一个亲戚就因感冒住进了医院。即使打针、吃药后,发烧仍然持续,于是他从区医院转到市医院。转院后发现病情加重,住进重症监护室。他还被告知病危,全家人都困惑不已。尽管使用了现代化的治疗设备、措施和药物,仍然没有办法挽救他的生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平日里病得并不重,自己走进了医院。一个完美的人就这样消失了。当家人向远在贵州的死者姐姐报告丧事时,她难以置信,在电话里连连表示这不可能!这是不可能的!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留给亲人的是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无比的无助。
俗话说,草木倒尽,生命才存。生、老、病、死、春、秋,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任何方法都无法抗拒和改变。人的死亡对于死者来说是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但是对于生者的亲人来说,失去亲人的痛苦却是难以承受的、难以忍受的、折磨人的。死亡并不可怕,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生命的意外、突然的结束。他们说死亡是更好的选择,但我认为长寿更好。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注重保持健康、延年益寿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珍惜生命、珍惜生命已成为人们的高度自觉。
对于正常的死亡,过去的人们表现得很淡定、平静、凝重。记得小时候,我在一些邻居家里看到过现成的棺材。我当时真的很害怕。听说是为家里还健在的老人准备的,叫长寿棺材。我还听说他们在自己家里。墓场内建有长寿坟一座。有一次,我去看了守芬墓墙上画师所画的画。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家庭主妇,偷偷地用飞针飞线为自己制作裹尸布。精致、庄重,丝毫不亚于当年做嫁妆的姑娘们。能够看到自己死时身体的衣着和归宿,似乎是生前的一种精神安慰和满足,因为他们知道,人对于死亡是无奈的,应该珍惜它来来去去。
春节前,妻子膝盖疼痛难忍,走路都困难。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年性病都涉及膝关节。住院十多天后,疼痛减轻了很多。春节过后,妻子的膝盖又肿又痛。
倘一走路又钻心得疼,有时疼得眼里淌泪,不得不又住进了医院。通过用小针刀灸治、药物渗透、熏蒸、电磁针疗、骨密度磁疗、抽排积液、打消炎点滴,出院时还贴了传统的膏药,二十多天后总算又解除了疼痛。在治疗巩固阶段老伴非常小心谨慎,如果稍有不适就要求及时诊治。她珍惜身体注重健康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与从前"小病拖,大病扛"不以为然的做法有了明显变化,实在是一种生活理念的进步。且活且珍惜,对生命的无奈也只有无奈地应对。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青树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ingshulin.com/wenan/wenandaquan/70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