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读后感550字
读潘旭成《观看教育》后的感想
在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距甚远的情况下,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规律走进孩子的心中?读刘铁方教授的《看教育》一书,给我们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尽管该书对德育解释的标题是《教育的困惑》,反映了作者对德育的沉重忧虑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谨慎思考,但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学者的思考。让我们消除困惑。在《关注时代伦理意识》《走向人类对人类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美德品质开始》等章节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阐述的内容:德育以人为本对于教育来说,教育目标要下移,材料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法要适合孩子。人格就是他提到的通过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充满故事。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会从他们身上得到启迪和教育。一个成年人也许不是文学爱好者,也许没有读过多少成人名著,但他不会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是通过阅读童话来完成心灵成长的,而这些人们的作品也成为了儿童阅读中的经典,成为永恒不褪色的。
“美德故事也许不像道德家的‘道德推理’那样严谨、系统、深刻,但可以比‘道德推理’更直白、更简单、更容易理解、更平易近人。”叙事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心真实的伦理情境,而不是像规范伦理那样被动地理解道德法则。”多元时代的德育,如何走出现实的泥潭,在弊端中不断前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让道德教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归人间,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美丽而温柔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段旅程的关键。因为任何人都可能厌恶注重说理的规范道德教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呵护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它也与人类的理性、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 “以爱育人”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要求,也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陶冶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吗?作为一名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操。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寄托在故事里,让他们触摸、感受世界的美好、幸福、芬芳,让他们更加健康、坚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