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呐喊》有感800字

【第1篇】

找准道路,跟党走

—— 读《呐喊》后的感想

为了给炎热无聊的暑假增添一些乐趣,我打开了鲁迅的《呐喊》。

其实,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已经领略到了鲁迅小说中真实的“社会风景”。今年夏天,我再次打开它的封面,再次领略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古老乡村和城镇的面貌。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14部鲁迅代表作。李大钊曾说:“这是中国最好的小说”。茅盾说:“标题、正文、风格,甚至里面的思想,都新颖,新天地。”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主角:匡仁、阿Q、孔乙己、润土。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狂人日记》对这个古老的中国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似乎每读一遍都能品味到不同的意义。 “吃人”在《狂人日记》中多次出现。在鲁迅的人可以吃人的社会里,即使吃人可以拯救自己,也绝不能这么做,因为它败坏了人性,伤害了人。践踏尊严。在一个充满人的社会里,很难看到“真实的人”。读得越多,我就越想到启蒙与救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阿Q,阿Q是《阿Q正传》中的主角。他连名字都没有,也没有姓氏,只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在伟创,赵先生和钱先生是类似于地主的富人。阿Q曾说自己应该姓赵,却被全村人嘲笑。还被赵先生的家人打电话叫他不要这样做。他姓赵,他认为他家不应该有姓赵的亲戚。阿Q虽然可怜,但也很可笑。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生活感到非常满足和自豪。 “进城几次”后,他觉得自己“见识很高”。他虽然住在未庄,但他也嘲笑未庄人是“多么可笑的乡下人”。旧中国人的不良特征在他身上最明显的是精神胜利法和奴隶心态。每次看《阿Q正传》,总是被鲁迅的阿Q逗笑,别人一举手,他就立马蜷起脖子,闭上眼睛,准备挨打。他可以想象自己正在被“儿子”殴打,嘟哝道:“儿子打我。”鲁迅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批判,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精神桎梏,唤醒人们的觉悟。

“家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中提到了鲁迅儿时的朋友之一闰土。我的家乡还是那个家乡,闰土还是那个闰土,但历史传承下来的阶级观念却在作者和闰土之间留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理解,总是会让人变得悲伤。

《呐喊》喊出了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最强烈的声音。它从人道主义、个体解放、思想启蒙的立场,对中国封建文化传统压迫、扭曲、奴役、毁灭人的现象作了最深刻的剖析。这些批评表现出对民族存亡的强烈关怀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塑造了一批个性特征鲜明的典型人物。尤其是他通过探究人物复杂的内心事件来描绘人物,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幻觉、潜意识等。角色的灵魂。 《呐喊》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道路崎岖,但路灯常亮。时代在飞速前进,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来之不易。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中国人民进行了漫长而艰巨的探索。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无数中国人民的觉醒下,新中国才成立,我们才能看到今天眼前的迷人风景。走弯路在所难免,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探索,我们可以看清脚下的路。当代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用一生所学看清脚下的路,攀登更高的山。坚定理想,永远跟党走!

【第2篇】

一个学者的初心和使命—— 读《呐喊》后的感想“我年轻时也曾有过很多梦想,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但并不觉得可惜。虽然所谓的追忆者能让人快乐,这个不能完全忘记的部分,现在成了《呐喊》的起源。”

最近,我无意中重读了鲁迅的《呐喊》,我的感受与第一次有很大不同。小时候只是一味地追求故事的情节,无法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现在我比以前更加明白鲁迅老师的用意了。当小说中嵌入的记忆潜入他视为暗淡的晚清时,停留在19世纪末。在《呐喊》中,描绘了“从睡梦走向死亡”的不幸人们。鲁迅老师“悲其不幸,怒其不争”,于是他以这些人为榜样,写文章警示世人,不要让别人成为那种可怜可悲的沉睡之人。这或许就是鲁迅老师创作《呐喊》的初衷。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一个沉睡者的例子。孔乙己性格懒惰,整天无所事事。然而,他自己家境贫寒,科举制度已被废除,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已不复存在,他就成了“唯一一个穿着长袍站着喝酒的人”。一个学者,为了事业和未来的生活,读了那么多书,研究了那么多年,但最后的结果却毫无用处。连做人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了!实在是太难过了!突然间,我有了鲁迅老师在日本看电影时的那种心态。一群中国人围观,看着同胞被枪杀,神情麻木,甚至喝醉了一样欢呼。鲁迅老师有“哀其不幸,气其无能”的心态。

《呐喊》的另一篇文章《故乡》,也是我初中时学过的课文。从小和他一起玩耍、戴着银项圈的闰土已经长大了。当他遇到主角时,他不再有年轻时的纯真。当他再次见到“我”时,脸上的喜悦却又凄凉,后来他的态度终于变得恭敬起来,分明喊道:“师父! “这反映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和受封建势力压迫、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真实状况。

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回到了21世纪,那是一个追随老师鲁迅被无数解读重重封锁的时期,逐渐让未来的年轻人感到更加疏离。所有的阅读都回到过去,进入时光隧道,仿佛置身于小说的环境中。此时,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使命感,佩服他批判旧思想、旧道德、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勇气,更佩服他用自由、自由的精神唤醒全国人民的预言精神。易笔。

有人批评鲁迅在许多作品中描写中国人民的不良国民性,丑化中国人民。众所周知,鲁迅的文笔带有一丝幽默和讽刺,又带有无奈、愤怒和鼓励的语气,鞭策和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也鞭策和激励着现在的中国人。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鲁迅老师作为那个时代的先知,出色地履行了他作为那个时代学者的使命。所以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也应该有鲁迅老师的独立思想,有“天下兴衰,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5820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