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茶馆》
有趣的《茶馆》
我很早就听说过老舍的《茶馆》,据说这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不过,我当时年纪不大,对这些美好的东西了解不深,自然不感兴趣。我热衷于读那些好看但又极其肤浅的小说,所以一拖再拖到现在。
《茶馆》一共只有三幕。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戏剧类型的作品,所以觉得还蛮新奇的。这三个场景不短也不长,我读的时间并不长;不得不说,老舍老师描绘人物的笔触确实极其简洁,恰到好处。
该剧展现了1898年维新运动、军阀战争、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它通过一个叫鱼台的茶馆,揭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光怪陆离,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灭亡的必然性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剧本涉及的人物众多,近七十个,但个个性格鲜明,能“闻声识人”。这都得益于老舍老师扎实的语言功底,即“三言两语,可勾勒出人物轮廓”。来”。
以这部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王利发为例。父亲早逝,二十多岁就成了一家茶馆的掌柜。他大半辈子都在努力经营茶馆。经过三个黑暗时代,他已经看透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腐败,与昔日好友常四爷、秦忠义一起,在苍凉绝望中,收回纸币“记忆自己”,同时也在埋葬旧时代。王利发最终上吊自杀,以死来抗议黑暗社会。一个曾经精明善良的人落得如此下场,着实令人遗憾,但仔细想想,这似乎是那个时代必然的结局,或许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命运。
该剧第三幕不仅揭露了黑暗的现实,还从侧面描述了人民的觉醒和反抗,描述了学生运动的兴起和教师罢工。还描写了康大力参加革命和康顺子、王大栓等人投奔西山游击区的故事。预示着中国美好的未来。
读《茶馆》时,我发现它的语言平实、简单、口语化。尽管其中有一些不属于现在时代的词语,但却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氛围。它很新颖,也有一些历史。他的语言艺术似乎达到了奇妙的炉火纯青的境界,正如陈柏辰老师所说:“全剧字数不多,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字,精致程度令人惊叹。”语言的魅力令人着迷。比如,唐铁嘴来到“茶馆”,对王掌柜说:“我不再抽烟了。”王掌柜很高兴,回答说“那就好”。他接着说:“我换了白面,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还有两个强大的国家在等着我,这不是小福气吗?”仅凭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无耻的人。从这种幽默、个性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帝国主义不仅用枪炮攻击中国,而且毒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可耻行径。
看完书,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剧。我感到非常沮丧。人民的苦难依然历历在目。茶馆是三教九派的聚会场所,可容纳各类人士。大茶馆就是小社会。它还原了众生的悲欢离合,批判、讽刺、揭露了当时黑暗、颓废的社会。它是通过茶馆里的人的情感和精致来呈现的。这很令人着迷,让我至今仍在思考。确实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瑰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5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