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

教育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无数人审视过它的含义。 【什么是教育】本书就是一本回答这个问题的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次,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意义,并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详细的解释。

文中,作者首先列出了杜威在思考教育时提出的四个问题: 1、什么可以称为教育? 2、不加修饰的教育本质是什么? 3. 纯粹的教育是什么意思? 4、教育要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口号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针对上述问题,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笔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推广过程。但我们发现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复杂的内涵和外延本质上是一个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理论,它与抽象和具体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即所谓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是教育使命的核心,因此作者将其命名为五个属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体性。

但教育有一个前提,首先强调教育理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其时间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它是一个从理性思维到思辨思维的过程。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即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现实与沉思的关系,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始终相信教育是独立的,是超越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性。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二)

当我第一次开始读雅斯贝斯的《什么是教育》时,我感觉这本书的理论非常难懂,我根本看不懂。这可能是因为我很少看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但当我慢慢读的时候,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慢慢地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本质和目的。虽然这本书有很多地方我没有完全理解,但却引发了我的思考。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它是非物质欲望诱惑下的教育,是对人灵魂的教育。书中谈到“教育是人与人(尤其是老一代人对年轻一代)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活内涵的传递、意志行为的调节以及传递功能”。通过文化。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让他们自由成长,启迪自由本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一切文化来引导人类灵魂觉醒的本源和基础,而不是导致原始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不期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有远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实践、实践自己。学习和成长,实践的特点是自由实践和不断尝试。”

“教育活动的重点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实现人的潜能,如何充分生成人的内在灵性和可能性。简而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以及非理性感知和理解的积累。”

“只有通向教育的自身力量才会对教育产生作用,其他一切外力都不会产生教育效果,相反会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极大的伤害,最终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性是世俗的追求,学问中只有心灵所接受的,才会成为精神财富。

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想想我们从小学到的知识,还有多少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呢?实在是太少了!高考前,我们会背诗歌,记住各个朝代的时间和创始人,记住元素周期表,记住数学公式,记住每个省份的缩写。但现在,我可以说我已经忘记了高中时的大部分知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一直被迫去书写和学习这些枯燥的知识,却没有理解学习它的真正意义。我们中的许多人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制教育抹杀了。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能长久留在我们心中。

“人类的遗传不仅通过生物遗传,而且主要通过历史遗传。人类教育反复出现在每个人身上;在个体成长的世界中,通过父母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形成可以自由运用的学习机构,然后将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的内心活动结合起来,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教育才成为第二天性。

教育通过个体的存在将个体带入整体。个体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在自己的角落,他的渺小存在因此为万物注入了新的生命。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更清晰、更充实的世界,他就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帮助个人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强迫他们千篇一律。 ”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教育的意义。上了大学后,我渴望自由,厌恶被强迫。我喜欢的课我会认真听,不喜欢的课我不会逃,也不会觉得无聊,但我会在下面玩手机。我常常想,我在大学到底学什么?为什么我常常感受不到学习的热情和意义?我想这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我渴望自由地学习。我想做我自己,按照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想盲目跟随别人。我们每个人一出生都是原创的,但我们中的许多人最终都成为了海盗。当我们看到别人参加考试时,我们也这样做;当我们看到别人加入社团时,我们也加入。事实上,我们有多少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我真正喜欢的。许多人受到压迫性教育的伤害很深,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从而盲目地做一些自己不知道意义的事情。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和有意义。上大学时,我学得最认真、最专注的不是某门学科,而是一项运动——轮滑。轮滑是我从小就想学的,但一直没有机会。当我上大学时,看到轮滑协会,我立即加入了它。我在学滑轮的过程中滑倒了无数次,学得比别人慢,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这是我真正想学的东西,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学会轮滑后,我经常一个人在校园里滑冰。这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提醒自己,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你才会快乐,这才是你真正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周三)

《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写的。通过老师的入门指导和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与以前不同的认识。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技能训练。例如,小学时,老师教我们如何读汉语拼音,如何做加减法。但即使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教授的。语言、数字等作为人们为了揭示自然、交流而发明的符号,本身就非常抽象。然而,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孩子们会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符号。记得当时很多同学(包括我)对乘法和除法的原理都模棱两可,老师也不让我们理解原理。只要我们做对了题,最后就只能靠死记硬背了。记住处理这些抽象符号的方法。现在想象一下,这种做法一方面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死记硬背的方法可以回答我们的考试问题,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公式,但是由于我们不明白原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www.sbkk8.com)当我们完全遇到如果你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回答不了问题,怎么谈创新?这个问题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已经存在。

雅斯贝尔斯在书中将教育分为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学校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创新精神”。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师徒教育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根据作者本人的说法,苏格拉底式教育是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内部产生”。 “外部压力”是斯里兰卡倡导的正规教育形式。

回到教育的本质。如前所述,“教育”本质上只能称为“技能学习”。就像刚出生的老鹰一样,它必须尽快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飞翔,否则就无法生存。但人类教育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狼孩子的存在,可见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是通过生物学的遗传,而且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遗传。”因此,通过教育,了解历史,将历史活动或社会活动与个人内心活动结合起来,人们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为自己和整个人类群体产生一种认同感。

雅斯贝尔斯在书中说:“教育通过个体的存在,将个体带入整体。个体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自己的角落,于是他微小的存在就注入了一切新的活力。人才能真正成为如果他与一个更清晰、更充实的世界和谐相处的话。”

基于这个观点,我想教育一定会伴随我一生,同时,它一定是一个互动的活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341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