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1)
余秋雨老师的《君子之道》一书告诉中国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塑造良好的集体人格。这确实很有价值,因为他强调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这真是可悲,因为中国人都是逐利的。而不是寻求正义。在这本书中,于老师认为中国人应具备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有德、君子有风、君子坦荡、君子有礼、君子以人之美、君子是不妥协的,君子是温和的,君子是不客气的,君子是知耻的。
于老师认为,这种理性的绅士个性设计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追求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文化的延续和长寿。
说完之后,我脑子里闪过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文化是否衰落与“君子不死,人格不坏”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系?
其次,非君子性格的人该不该被拒绝呢?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中国文化真的没有消失吗?其实看看我们和身边的人用什么、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就知道了……所以,从上个世纪开始,中国人就一直在叫嚣“民族复兴”。难道中国人已经因为文化的衰落而彻底失去了于老师所说的君子人格吗?很明显不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仍然有一群善良的人们在奋力前行。
第二个问题:非君子该不该拒绝?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历史进步的第一推动者?
中国有句俗话:读书人十年反。那些野蛮人和非君子往往承担着弘扬历史的第一重担。纵观中国历史的演变,每一个朝代更迭的第一批领导人(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都不是君子,因为他们珍惜国家,不需要道德,因为他们敢于走极端而不规划节制……这往往能迸发出新的想法。的创造性活力。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颁布了两项无限制移民令。于是,大批在国内无法生存的人涌向美国迈阿密。正是这群移民造就了迈阿密今天在美国的重要地位。 (迈阿密是继纽约、华盛顿之后的重要国际城市,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是文化的熔炉,被誉为“美洲之都”)
因此,非君子作为第一推动者的作用是不可否认、不可忽视的。
总之,于老师提出的君子人格标准固然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领中国人人格的积极发展,但我希望我们也为非君子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开辟一定的空间。都同样精致。颜色。
君子之道读后感(二)
《君子之道》这本书正在追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根基。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描述中国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纲。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失传。书中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骗捐款到舆论恩怨,回顾往事并在当下,观察他人我,了解君子。辨君子、惜君子、做君子。因此,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和本质,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符。例如“圣人人格”、“绅士人格”,还有“骑士人格”、“独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志性的集体性格彼此差异巨大,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将它们完全融合。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有君子则万事如意;有君子则万事如意;有君子则万事如意。没有君子,一切都是枉然。由此,余秋雨给出了如何复兴中华文化的答案,那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华魂找到了故乡。也是现代社会建立和谐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不可或缺的条件。
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使得君子的人格理想更加强烈。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定义君子,但他给君子和小人划了一条界限,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君子,什么是相反的小人。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美,不在于一人之恶,而在于小人之恶”; “君子有大度,小人有长远顾虑”; “君子求己,小人求他人”; “君子和睦,和睦”。不同,反派同而不和谐”,等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另一个科学概念可以替代这个命题。如果说当今中国文化界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势的话,那就是君子之言常常被小人之言所淹没。
中国人流行的评判君子的标准是“君子之美”。 “做人的美好”就是为他人的善行做出贡献。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家人、朋友、熟人,范围非常大、无边无际。比如扶贫、救灾、治病、救急,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能说是“做人之美”。 “成年之美”更多的是指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介绍好朋友、消除误会、帮助合作等。总之,“成年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积极建设,它具有某种形式的享受。这种准则也可以称为“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衰落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没有死,人格没有崩溃。中华文化的延续,就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力量就是君子人格的力量;中国文化的缺点就是君子人格的缺点;中国文化的更新,就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痕迹是人类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终结晶就是人类的归属。而这本书《君子之道》则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读遍文化、行万里路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就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其敏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找到了真正的余秋雨。真正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尤其是他对文化的探索和思考。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人的遗嘱,最好的遗嘱是一丝理想。”子孙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有一个来自儒家思想的理想答案:做君子。做君子,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读后感(周三)
我读了余秋雨的文章(www.sbkk8.com),很佩服作者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他所写之处,思绪随文,轻而易举地拾取传统经典。层次和段落看似不是刻意创造的,但却自成体系。也许是读书水平高吧。我的疑虑主要来自于作者写文章的整体意图。 “君子之道”就是分析君子、歌颂君子、歌颂传统、崇尚经典。然而,君子、传统、经典真的那么重要吗?结合这20年来社会上出现的颠覆儒家的思潮,我一直担心他们会把中国引向何方。于是,我开始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并一一写下我的想法和疑问。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他说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种观点很玄妙,但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来看却非常清楚:无非是一个民族观念文化的思想思维特征影响了其子孙后代的具体行为模式和类型。由此产生的文明。余秋雨可能关心荣格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希望中国不要追随西方。特别是他还引入了“物极必反”的道教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话很值得商榷。现代化是追随西方吗? “凡事到极点必有逆转”的道理到底有多深刻,这对中国和西方有什么(具体)好处和损失?
余秋雨对中西文化的整体属性有一个简洁的概括,那就是西方是霸权文化,中国是王权文化。霸权文化的人可能注重其侵略性和破坏性,而王权文化的人则强调自我修养的完善。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一个只存在于作者美好想象中的概念。只要读者回溯中西数千年历史的无尽事实,以自己的基本思想观念为指导思考中西方的发展走向,就根本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这样问。我请余秋雨思考一下答案:它的霸权文化是建立在平等意识的基础上,王权文化是建立在等级意识的基础上。怎样才能谈得上后者的优越性呢?
当然,余秋雨所看重的皇家文化中的修身美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所谓“内圣外王”本质上就是儒家的养气之道。人们需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提高自身素质。但这种修养并不一定是中国人独有的。事实上,基督教复杂的读经、牧歌式的忏悔与赎罪,以及现代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我审视与自学,或许并不是另一种达到完美的方式。分析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的落后,王道文化注定有很多缺陷。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多数人牺牲的根源。按照他的鞭子,个人修炼的境界还可以,但社会群体是压抑的、愚昧的、被动的。
结合下面的文章,余秋雨提到,他曾经写过关于小人的文章,是对一些顽固的人性的批判。现在,他写君子,歌颂小人。作者似乎久久无法抒发自己的情绪,感叹道:完了。但我读了、想了想,并不觉得余秋雨这篇关于君子的文章有什么特别好的或者好的地方。从实际评价来看,我认为于文更像是一个学者型的人。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践君子,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津津乐道的热闹话题,但却从未真正带动祖国更多的君子。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使其成为必然。坐下来讨论道理不如脚踏实地学习,治国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何君子不如法治呢?答案应该类似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人性总是有两个方面,思想和信念是确定的,而法律规则可以使习惯变得自然。人性的两面可以分为善良与邪恶、进步与堕落、文明与野蛮等许多对立的取向。 1、仁与恨、真诚与虚伪、全面与片面等。这两种人性的可能性对于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存在,而决定其行为取向的只是他们当下的心态。因此,根据既定的意识形态信念来决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意义。法治规则能够强行决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方向。
由上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本质上是脱离实际的学者的空谈。可怕的是,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常常在儒家及其崇拜者中盛行。他们所脱离的现实,正是中西文明发展的不同类型和走向之间存在无穷无尽的反差。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君子(学说)的困境:信仰薄弱、缺乏神性监督、思想浅薄。儒家的终极追求并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而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物质利益,没有坚强的意志。崇拜凡人偶像缺乏神圣监督的力量。缺乏信仰而寻求器物,必然导致思想肤浅;而且,思想肤浅,就会导致君子无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