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书籍的读后感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1)
已经很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发现了这么一本尘封已久的经典,于是借来粗略地读了一下,但还是能或多或少地了解书中的原理。根据实际情况谈谈你的感受。这是一本小册子,文字很少,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华丽的封面。这就是所谓的【教育讲座】。根据作者约翰的说法,他总共涵盖了三个主题。洛克的顺序是体育、德育、智育。这本书首先提到的是体育,本质是健康教育。骆家辉先生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围绕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老师谈到了“保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方面。他认为,首先应该是“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孩子的衣服一定不能太暖和”,因为“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都是因为溺爱而破碎的,或者至少是受损的”。他指出,体力的主要标准是吃苦耐劳的能力。或许大家都熟悉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举办友好夏令营的案例。面对中国孩子的身体素质薄弱,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不也应该反思吗?看看洛克老师开的药方,“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饮食要清淡,不可以喝酒、喝烈性饮料,药物要少用,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全部;衣服不宜太暖或太紧,特别是头、脚要凉,脚要习惯冷水,要与水接触。”就是这么简单、容易,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孩子能做的事情有多少呢?近期,国务院共印发12条《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重点是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并要落实到实践中。这应该成为学校的常态。学生习惯。
“教育中难以实现但有价值的目标之一就是美德。” “洛克老师从当时英国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君子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礼、智、勇四种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尽早形成,这会影响到人的品德。”孩子的一生。“我们经常看到父母纵容孩子的错误。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事情。洛克认为,孩子应该是精神最脆弱、心智最脆弱的人。当他们容易控制的时候,“让他们习惯服从约束、服从理性,以免以后难以改正。当然,要注意的是,不能同时培养太多的习惯,否则,太多的招数会让他们迷惑,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知道,孩子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爱模仿别人,尤其是小学生。如果我们对待他们熟悉的人,把正确或错误的事情的例子放在他们面前,并解释它们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个例子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忽视自己的榜样的作用,“如果你认为他做的事情是一个错误,而你自己做的,那么他一定会拿你的榜样作为护身符。”到时候,你就很难用适当的方法来纠正他的错误了。 “那么一旦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我们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应尽量避免惩罚,并主张唤醒孩子们深沉而感人的荣辱感,因为“孩子对名声。 “他们觉得被别人重视是一种幸福,一旦他们明白了尊重和羞辱的含义,这将是对他们心理最有力的刺激。”只有发自内心的羞耻和不愿看到他人邪恶的“恐惧才是真正的束缚”。洛克老师认为,与素质相比,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知识应该有,但应该排在第三位,只能作为更重要素质的辅助。因此,本书最后讨论的是智育。他首先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要把读书当成他的一项任务,也不能让他把读书当成一种工作”。 “一旦阅读成为孩子的负担,他们就会立即讨厌它,即使他们以前很喜欢读书。学习应该被视为一种游戏,一种消遣,一种做其他事情后的奖励。他多次提到这个观点书中提到,在汉语学习方面,洛克老师反对机械学习,依靠语法来学习汉语,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法国女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法语,和她聊天根本不需要语法,只要口语。一两年后,英国女孩就能很好地说和读法语。提倡关注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有很好的兴趣。”“到时候,学习效率是两到三成”好三倍”,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和他的脸一样,都有一些特征使他与众不同。两个孩子很少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接受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这与我们的祖先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谈》的主流教育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例如,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其他错误更严重。教育上的错误就像用药不当,你第一次就错了。”
绝不能通过第二次、第三次来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生无法抹去的。 “这样的话不禁让人审视自己:我的错误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又能弥补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人。”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二)
小时候看过电影版的《海蒂》,被她的故事深深感动。最近有机会再次阅读了原作。当我第一次读《海蒂》时,我感觉我的脸被风吹过,散发着香味。再看【海蒂】,就像品尝了一杯醇香的美酒。人们常说:好书越读越有趣。
《海蒂》是瑞士著名女作家约翰娜斯皮里的一部世界名著。这本书非常经典地描述了“海蒂”,一个年轻女孩在阿尔卑斯山的生活经历和在弗兰克托的经历。故事内容非常有趣、感人、发人深省。主题鲜明、严肃,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孩。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乐于助人。在真挚情感的熏陶下,她经历了许多沧桑。郁闷孤僻的爷爷重拾了生命的光芒。后来,迪迪姨妈把她送到了弗兰克托的一位富有亲戚家里,因为他们的女儿克拉拉一条腿瘫痪了,只能坐在轮椅上。即使在课堂上,她也是一个人,这让她感到非常孤独。想找个孩子陪她玩。正是在海蒂的爱的帮助下,克拉拉才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当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时,受到海蒂的鼓励,坚定了战胜病魔的信心,终于重新站了起来。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
读完《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轻主人公海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她都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虽然她失去了行动能力,但她从未怨恨过生活,也从未放弃过自己。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世界的温暖和友谊的滋养。但现在很多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过着很多山村孩子梦想的生活。但当他们遇到一些事情时,他们就会灰心丧气。比如作业太多就抱怨,遇到一点困难就抱怨。他们瑟瑟发抖,甚至不停地喊着要自杀。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样乐观,微笑地面对困难。其实人生有很多挫折,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样经历过坎坷,经历过很多事情。但如果摔倒了,你也不能永远躺在地上。你要重新站起来,面对新的生活!就说云南金村上学的孩子们吧!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学校的课桌凹凸不平,根本无法写字。宿舍里的床只是两块木板,地上的老鼠吱吱作响。书页很薄,全是灰色的。有的人只穿了拖鞋,有的人连拖鞋都没有,就赤脚走去学校。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兴趣,哪怕他们一无所有……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肯定无法承受,但他们却活了下来,他们是多么坚强啊!
教育书籍的读后感(周三)
我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一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去年10月,(www.sbkk8.com)灌南县六塘小学教学部主任范项荣获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为了鼓励大家,县教育局特意挑选并捐赠了几本相关知识的书籍。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着作为奖品。 “教育走向学生”就是其中之一。随后,项主任在每周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向全校每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六小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学生书”、实践“学生书”的热潮。 “生本”改革热潮。
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命》列为今年上半年我县教师必读书籍,可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
郭教授在本书第一章引言中介绍,他以低年级一次成功的教改实验为思索,真实而生动地阐释了学生本位的教育制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似乎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让学生处于真正的自主状态,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如鲜花盛开。秘书网络。 “我们把这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教学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随后,紧迫的问题“适合所有年级吗?”提出,然后通过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来支持这一观点:“只要我们保持以学生为本的状态,只要我们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他们,只要我们始终保持适度的挑战性,只要我们让学生有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我们始终让学习承载着他们作为个体的意义,让他们受到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他们意识到,他们对知识和绩效的需求将会变得更加强烈。”
生活化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儿童达到真正的主观状态,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在本性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立足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极力维护学生所追求的成才。一种本性是根本。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当前教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刻呼唤。作为“以生命为中心的理念”的倡导者、倡导者和实践者,郭教授非常关心当前的教育是否能够按照“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一个标杆。教育改革之旅和夸美纽斯《教学大论》中“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让学校少一点喧闹、少一点恶心、少一点无用的劳累,多一份特有的闲适、快乐和扎实的进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