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后的感想
“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8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妈妈。”著名作家龙应台通过书信打破了他与儿子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搭建了舞台。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读了这本书并学到了很多东西。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者与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作者龙应台因工作原因被迫离开欧洲,14岁的儿子与母亲失散多年。当他们相遇时,安德烈已经是一名18岁的年轻大学生。母子之间不仅有30岁的年龄差距,还有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正如文中所说,“心里虽然有爱,但爱却被默默地冻结了很多年,仿佛有一道痛苦的伤口,没有纱布可以包扎。”四年的分离让作者失去了曾经的小男孩,但她坚持用三年的时间通过书信向儿子敞开心扉。眼前的少年,早已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他的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安静深邃。两个人,陌生又熟悉,用书信,就像朋友一样,交流友谊、亲情、政治、理想。提交人告诉安德烈,他18岁,安德烈告诉他的母亲,他21岁。他们不同的价值观有时会争论,有时又会和解。
安德烈认为,香港人一直为工作而工作,为生活而生活。他们缺乏生活感。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似乎就是他们的代名词。德国人通常都会抽出时间,无论多忙,悠闲的下午茶时间里,咖啡和欢笑是必不可少的。人的生命终究会结束,为什么要把自己困在机器的循环里呢?面对儿子的困惑,母亲利用香港独特的文化,多方回应。中西文化的差异再次发生碰撞。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安德烈的自由和生活的乐趣。回顾我的小学、初中、高中生活,我可能一直在补习班和学校之间徘徊。安德烈追求自由,但他不想像一些年轻人那样整天沉迷于无所事事。这或许又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为主,兴趣为辅。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确实不能像西方孩子一样,但人生苦短。只有活得自由自在、无怨无悔,才能白活在这个世界上。
但我从这本书中感受最深的是一位母亲想要了解自己成年子女的渴望。安德烈追求自由,但作者反对他吸烟。但在隔阂中,显然母子之间的沟通是成功的,并且彼此了解了。放眼现实生活,与家人的对话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你烦不烦”、“别打扰我”的句型不断出现。相反,我们更愿意去认识身边的朋友,渐渐离开了父母的世界,但我们就没有一点改变的想法吗?爱是相互的,父母是我们的依靠,我们也是父母的依靠。
这本书不仅传达了母子之间的沟通,还教会我们用爱来影响一切。隔阂是可以克服的,有时克制也是一种关怀。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握住父母的手,说“我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