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1000字

读《乡村中国》的感想

读完《乡村中国》,“这不是现在的中国形象”。 —— 这是一个完全城里人的叹息。书中有很多生动的例子,但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出生长大的人来说,却是全新的。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使命也发生了巨大飞跃。但今天,当我们回顾过去的乡村岁月,我们或许会喜欢“读历史,汲取智慧,指引未来”。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认识过去,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未来。

我们失去了乡村生活的现实和基础。在《乡村中国》中,我们了解了过去的中国,了解了我们的传统为何作为传统被后世人所遵守和尊重,了解了今天耳熟能详的风俗谚语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基金会——这正是其最初的目的和内容:从提炼现实的角度提供中国乡村社会的肖像;它产生于中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当时受抗战和国内势力割裂的困局,城乡分割十分明显。其中农村人口占主流。了解乡村中国,自然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建设和城镇化。这种不拘泥于某一期内容的方式,让《乡村中国》在今天显得更有价值。这不仅仅是结论,作者记录的例子以及提炼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无论是学术还是应用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例如,对中国乡村的深刻理解就来自于作者丰富的田野研究。最让我们熟悉和认可的就是他的务实、科学精神。 《文学下乡》、《重温文学下乡》和《无诉讼》两部分探讨了农村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摩擦。作者立足农村实际,经过考察反思,大胆指出“想当然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大家说的不一定可靠”。提出“普及文字和知识,让乡村变得聪明,让乡村更加科学有序,就是实行法治”这些看似不言自明的论点,颇具创新性。读起来,他的异议既具有启发性又鼓舞人心,并被他的勇气和经验品质深深感动。

我们或许会问,曾经最“土气”的中国,今天还能有乡村中国的痕迹吗?社会面貌正在迅速发生变化,社会内部结构无疑也在发生变化,但中国人真的变化得那么快吗?遵循费老师的方法和观点,虽然“在变化中,习惯是适应的障碍,经验等于固执和过时”,但“旧的生活方式有习惯的惯性”,换句话说,当习惯不足以适应时,一个障碍是,当保留经验的行为仍可算作“保守”意义时,该现象更有可能是习惯的残留和“注释”,而不是习惯的替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不平衡。如果放眼改革开放后进入城市化的大片地区,进入城市的家庭只有两三代人。当代年轻人的父母可能都是跟随长辈从农村来的。或许,进入城市并真正在城市扎根的才是年轻一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些从过去带来的经验、从土壤里带下来的习惯还能保留下来吗? “血缘与地缘”一节中提出的人伦关系的一般原则,至今仍被视为不言而喻的社会规范; 《差异格局》和《维护私人道德》中群体和个人之间极端相对主义的界限,道德和道德标准是否仍然深深扎根于当代人们的心中,使人们顽固地“不愿离开差异格局的中心”,实际上阻碍国家利益的实现和群体利益的认可? 《故乡中国》曾经全面概括了中国人民的这些共同的、广泛的特征,并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文化根源。今天,这些见解的结论仍然在部分意义上统治着整个中国社会。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可以察觉到土地的光环在城市建筑中消散,但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变迁的过程中将越来越远离土地和村庄,而村庄本身也在经历着变革。新变化。了解乡村的脉络,探寻由此而生的城市文明轨迹,或许不再那么“当局执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1714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