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书感悟2000字

故乡社熟人—— 读《乡土中国》后的感想在我高二上学期的语文课上,我读完了整本《乡土中国》。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后来进城读书的人,现在与农村最大的联系就是每年寒假都会回到家乡过春节。贴春联、赏春联是春节轶事。结合《乡村中国》中的讨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受到《乡土中国》和《寄语下乡》中“乡土性格”的启发:文章指出“写作之初是‘系绳记事’。需要系绳记事。”就是记住空间和时间上的事情。”人与人联系有障碍触发。我们不能面对面交谈,所以我们需要找个东西来承载这些话。”简而言之,文字是用来传播信息的,是为了克服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混乱。与人互动触发生活中的障碍。比如,到了现代,我可以通过读小时候写的日记来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这是现在的我和年轻的自己的回忆和交流;例如,我现在可以通过阅读《史记》来了解从远古到西汉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只能通过“文字资料”古代历史来了解。 《史记》是那些朝代过去时空的浓缩。

但言语并不是一种完美的表达方式,它们所能传达的感情和意义是不完整的。这并不完全是由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想要传达的情感是与当时当地的外部形势相一致的。因此,用词时一定要讲究语法和艺术。语法和艺术的目的是减少单词的“混叠”。说话的时候,我们可以忽略语法。并不是说话的时候没有语法,而是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达方式来补充传达感情的作用。我们可以把矛头指向自己,而在言语中失去“我”这个词。对于写作则不然。所以我们要尽力按照语法写出完整的句子。不符合语法的词语必然会引起误解,所以不好。如果说话时用完整的句子,不仅显得迂腐,而且显得可笑。

言语是间接表达的,而且它们是一个不完美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收音机和电脑后,信件和信息的地位就慢慢消失了。这里我想到了今年回家过年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贴错春联”或者“看错春联”。贴春联有特殊性,那是因为写春联有特殊性。更准确地说,是写作格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文字布局分为垂直布局和水平布局。一般来说,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现在阅读文本的人都喜欢从左到右阅读。然而,在额头上贴横题时,有些人还是喜欢从中心向左、右读。例如,贴在门阶上的“春暖花开”意思是“春暖花开”;门阶上贴有“财源广进”,意为“源财广进”。有些人还喜欢从右边读,比如“一切顺利”变成“一切顺利”或“一切顺利”。也曾出现过“一切顺利”的情况。针对这些现象,我知道阅读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中间到两边、从中间到两边。春联起源于古代桃木,桃木是用来辟邪的。后来演变为桃符挂在门上。到了明代,桃符正式改为“春联”,红纸春联开始流行全国。春联是我国特有的语言艺术和书法形式。好的春联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每到除夕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红纸春联,渲染新年的喜庆气氛,成为庆祝新年的重要标志。红纸有辟邪的作用,红色在中国也代表着吉祥。因此,贴春联意味着一切都必须是新的、吉祥的。

现在我提问的重点不在这方面,但我想这也反映出“乡村社会”的一部分对于写作的需要并不是很重要。社区里有的村民不识字,或者不认识很多单词,对单词组合也不是很熟悉。贴春联时,经常会出现春联字反了的情况。只要细心观察,总会发现一些东西。这是原因和表现之一。这还体现了另一个方面:无论是元旦给族内一家人拜年,还是给族外一家人拜年,很少有人(大人小孩)会留意贴在门牌上的标语。他们拜访的家庭的门和庭院。春联。通常采取匆忙走来走去一起敬拜的形式。我觉得这反映了乡村社会的本质——生活在熟人社会,言语在日常生活中起不到什么作用。 ”

春联对门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每年选择什么样的春联,社区里的大多数村民都很重视,贴春联的人也很用心。如果一个院子里有很多门,贴春联是一项非常费力、又脏又累的工作。因此,由于岁月忙碌,春联倒贴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除了关心春联的人之外,恐怕没有多少社区人士会关注。过完年和亲戚出去玩的时候,没有多少亲戚来夸奖主人的春联。提不提春联并不影响主人和亲戚之间的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想客人还是不在乎。缺乏关注的背后是对文化和写作的冷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2430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